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采用多特征目标判断任务,考察了不同信息获取方式与信息呈现方式条件下,直觉和分析思维模式对判断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多特征目标判断任务中,直觉思维比分析思维更有效;(2)直觉型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比感觉型决策者更高;(3)归类组块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4)思维模式、信息获取方式与信息呈现方式对多特征目标的判断质量存在三阶交互作用,归类组块的信息呈现方式使直觉型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最高,而运用分析思维的判断质量低于感觉型决策者;归类组块排列信息时,直觉型决策者运用分析思维的判断质量低于信息随机排列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虹  陈石  倪士光 《心理学报》2013,45(1):94-103
目的:探讨针对简单和复杂逃生任务时, 直觉和分析在不同判断依据条件下的逃生决策效果。方法:采用两个主实验和两个预备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被试人数分别为:85人和87人。两个主实验均采取2 (思维方式:直觉和分析) × 2 (判断依据:简单和复杂)组间实验设计。主要结果:(1)针对简单逃生任务, 直觉组和分析组在不同判断依据条件下的逃生决策效果差异不明显; (2)针对复杂逃生任务, 在简单判断依据条件下分析决策优于直觉决策; 在复杂判断依据条件下直觉决策优于分析决策。主要结论:直觉性和分析性逃生决策的效果主要与决策任务的复杂程度有关, 而与判断依据的复杂程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选取82名被试,探讨在突发危急事件的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人们对不同信息源的采纳偏向,同时探讨直觉和分析两种思维倾向以及直觉和分析两种决策风格对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信息源采纳的影响。结果:(1)在模拟突发危急事件的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人们对不同信息源的采纳倾向存在明显差异,来自权威、熟悉以及具有高信任度的信息源更容易被采纳;(2)直觉性思维倾向启动条件下和分析性思维倾向启动条件下的信息源采纳倾向差异不明显;(3)直觉型决策风格对信息源的采纳倾向具有明显预测性,而分析型决策风格对信息源的采纳倾向不具有明显预测性。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刘扬  孙彦 《心理学报》2016,48(4):362-370
本文基于经典的分解效应, 提出并证实了一种影响人们判断与决策中时间知觉的新因素--时间分解效应。共包括两个研究, 分别在“时间够用”判断与跨期决策中检验了该效应的存在性与稳固性。实验结果表明:(1)相比未分解条件, 分解条件下的被试判断给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更够用, 即时间知觉更长。该效应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 在较简单的任务中时间分解效应更显著; (2)在跨期决策中, 分解操纵增大了人们对较大较远的收益(larger & later, LL)选项中时间延迟的知觉, 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此外, 还发现时间分解效应会导致人们在跨期决策中更偏好较小较近的收益(smaller & sooner, SS)选项, 对时间延迟的知觉中介了这一过程。总之, 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解效应, 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如计划制定等)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8,40(12):1229-1239
以绝对方位中的物体方位判断为实验任务,并按照以往研究把判断过程进行分解为获取目标位置信息、获取前行方向信息和判断目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位信息,旨在考察不同信息获取过程下的目标位置和前行方向如何影响基于场景记忆的参照系整合过程中的绝对方位判断。实验1的判断任务同时包括这三个过程;实验2和实验3中的判断任务分别独立于路径描述(即定位后判断,先获知目标位置信息,再进行方位判断)和自身定向(即定向后判断,先获取前行方向信息,再进行方位判断)。每个任务均为目标位置(R0o-前、R45o-左前/右前、R90o-左/右、R135o-左后/右后, R180o-后)×前行方向(北、东南西、斜方向)的组内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判断时间为主,共有60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参与实验。发现:朝北优势效应只在实验1中明显;三个实验任务中均存在正方向-左右位置优势效应、以及0o和180o位置优势效应;目标位置对物体方位判断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前行方向对判断的影响程度。结合以往的研究来看,场景记忆上的判断比视觉媒介上的同类判断受目标位置影响的程度要大,其他影响模式比较一致。从判断的信息获取过程上对结果进行了讨论,这有助于理解绝对方位判断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6.
动机与情境对不同自控水平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0,23(1):80-83
本实验以小学儿童为被试,研究了在不同动机取向和情境条件下的不同自我控制水平儿童的学业求助行为。结果表明:(1)单独无自尊压力的解难题情境比群体压力情境导致更多的求助行为。(2)低自控儿童比高自控儿童产生更多的执行性求助,但主要表现在单独无自尊压力的情境下。(3)在群体压力情境下,自我卷入的儿童比任务卷入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求助行为。(4)在单独无自尊压力的情境下,任务卷入的儿童比自我卷入的儿童表现出  相似文献   

7.
用特征结合错误率为测量指标研究早期知觉过程的实验称为IC实验,它是研究早期知觉过程的有效工具。通过它可以研究:(1)视觉特征整合中的组装问题:注意的“聚光灯”怎样将特征整合起来?(2)知觉基本单元问题:视觉系统如何首先编码基本特征?(3)知识的表征问题:在人类认知的最初阶段是如何编码、表征信息的?(4)记忆现象:是否存在真正的感觉记忆?(5)大脑半球功能优势效应:在早期加工阶段的特征抽取是否存在优势化?(6)字词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8.
意图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但尚不清楚意图在物权判断中的作用。本研究以156名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包含不同意图(恶意/善意/无意)的故事情景,考察了在损失求偿和获益分享情境中人们的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结果发现,在损失求偿情境中,不管是出于善意、恶意还是无意,被试均判断行为者应当赔偿他人损失,但不认为善意和无意的行为者应受谴责。在获益分享情境中,被试仅认为善意的行为者应当分享给他人带来的收益且应当受赞扬,但不认为恶意和无意的行为者应当受到赞扬。综合来看,意图对常人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不一致,物权判断比道德判断较少受意图信息的影响,涉及更多的理性思维,反映其具有领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人们遵循逻辑规则,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养成以较为充分的或完全的前提村料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的习惯,也就培养出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关于逻辑思维,人们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人们也拢到了训练这种思维能力的有效的规则和方法。同样,要培养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培养出一种思维活动的习惯。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必须遵循一条根本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较少的或很不充分的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养成一种思维活动的良好习惯,那么就能培养出较强的直党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的习惯就是由较少…  相似文献   

10.
广告设计的思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让10个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的被试独立完成一个假设的广告设计任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大声报告他们所想到的内容。根据被试的口语报告,分析广告设计思维的基本过程,并探讨设计者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背景对设计思维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广告设计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问题解决行为,设计要求规定了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设计就是经过一系列认知操作产生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设计结果;(2)实际工作中的广告设计过程包括问题理解、整体策划以及方案构思等阶段,这种阶段性同样存在于个体的设计思维过程中;(3)由于工作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不同被试的广告设计思维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使用规则、理解问题以及整体策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广告设计任务为实验作业,采用引导式问卷访谈了49名被试,比较广告设计专家、新手与生手的任务理解过程,研究专家对任务理解的特征。结果表明:(1)广告设计专家问题表征的结构包括信息提取、先期经验、算子和算子约束,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依次递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2)专家在任务理解过程中更注重从问题陈述中提取关键信息,其先期经验更多地体现设计对象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特征;(3)广告设计规则(算子约束)可能在专家头脑中已经内,化专家选择算子时对各种具体约束的考虑已趋于自动化。  相似文献   

12.
惯性思维又叫常规思维或顺势思维,决策学中把它称为基本假设思维。这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条件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学术上就是所谓的“已知障”,即受到虚假事实的障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比如,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公园里有一把长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只狗。一位男士也想坐在椅子上,就问这位女士:“你的狗咬不咬人?”女士说:“不咬。”结果那位男士一坐上去就被狗咬了个一塌糊涂。比如中国成语中有“只知…  相似文献   

13.
问题表征过程的一项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傅小兰  何海东 《心理学报》1995,28(2):204-210
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时理解问题的方式.本研究选用智力数学题为实验作业,通过详细分析34名大学生被试的问题表征环节及他们问题解决的结果,探讨问题表征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及其对问题解决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正确的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在错误的或者不完整的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不可能求得问题的正确解.(2)问题表征是对问题信息的提取和理解的过程,问题规则在问题表征中起重要作用.(3)在问题表征过程中,导致建构出错误的或者不完整的问题空间的因素包括:信息遗漏(未能将问题的有关信息全部提取出来),信息误解(对某些问题信息做了错误的分析和理解),隐喻干扰(问题信息中潜在的歧义性使被试困惑或误导被试的解题思路)等.  相似文献   

14.
时序信息提取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宏翰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6,29(2):180-191
对时序信息加工的经典研究是采用新近性判断范型,结果发现其提取机制是以新近性为基础的逆向串行搜索过程。本研究采用新近性判断范型和早远性判断范型对时序信息的提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结果表明:(l)提取时序信息既存在逆向串行搜索,又存在顺向串行搜索;(2)早远性判断和新近性判断任务对不同部分时序信息恢复的效应不同,其中早远性判断易化早远部分,新近性判断易化新近部分──表现为对相应部分辨别力的提高和正确反应潜伏期的缩短;(3)在不同的时序信息提取任务中,被试会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反转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时间信息的研究基础(什么、何时和如何)出发,阐述了时序信息的研究范型:1)回溯式与顶基式:2)项目加工水平;3)有无自然顺序标码;4)判断类型,分析了时序信息的加工方式(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时序信息加工分层次、等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徐凡 《心理学报》1997,30(3):271-277
在超常儿童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争议的问题,超常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更好地解释超常儿童的创造力与智力的本质关系,我们曾提出了“创造性系统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证实模型提出的假设。本研究以超常和常态儿童为被试对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考察。结果发现:(1)超常儿童的图形、数字和实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成绩都明显高于常态儿童;(2)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兴趣、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兴趣和动机得分较高的被拭的创造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兴趣和动机得分较低的被试;(4)超常儿童中有相当部分处于低兴趣和低动机水平,而常态儿童中却有相当部分处于高兴趣和高动机水平。因此,本研究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系统模型中提出的有关儿童创造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
假设形成与检验是解决任何复杂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 是人们发现规则, 形成概念, 建立假说, 获得知识的基础。为进一步考察这一思维能力的神经机制, 本项目在已有行为及脑电研究的基础上以“类别概括-规则发现”为研究范式, 给被试提供包含多个知觉维度的刺激, 要求被试通过知觉观察与反馈学习发现基于类别的规则(假设)。本项目重点考察被试在此任务中选择与收敛假设,以及加工否定(冲突)信息的脑机制, 并尝试揭示假设形成与检验的个体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选择大学二年级数学系的学生作为被试,要求他们完成控制条件、语音任务、手动任务和随机间隔决策任务条件下的简单指数乘法等式判断任务,实验结果表明:(1)三种次级任务在真假等式判断的反应时上的干扰效应非常显著;(2)三种次级任务显著增加了假等式判断的错误率,但没有显著增加真等式判断的错误率。这说明,语音环路、视空间模板和反应选择成分参与简单指数乘法等式判断,而且真假等式判断具有不同的注意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19.
1引言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投资与管理所作的探讨,大多属于“投入一产出”型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较少关注各种风险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缺乏用系统的观点、社会与组织水平上的思路来考察企业投资与经营管理问题。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王剑杰1998)的基础上.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测量投资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风险知觉、决策任务特征和决策的效能,初步探讨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各种风险因素间的深层联系,了解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和企业投资决策辅助提供指导。2方法2.1被试选取浙、苏、沪、粤等…  相似文献   

20.
多参照系条件下信息获取方式对绝对方位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8,40(11):1137-1148
把参照系整合基础上的绝对方位判断分解成路径获取过程(目标位置信息)、自身定向过程(前行方向信息)和物体定位过程(目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位信息),系统地考察了多参照系条件下信息获取方式对该任务的影响。研究以视觉形式呈现空间信息,实验1a和1b的任务中均包括上述三个过程,前者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前行方向信息、后者以语词的形式直接呈现前行方向信息;实验2有两个任务,分别独立于路径描述(定位后判断)和自身定位(定向后判断)。所有任务均为目标位置(R0o-前、R45o-左前/右前、R90o-左/右、R135o-左后/右后, R180o-后)×前行方向(北、东南西、斜方向)的组内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判断时间为主,共有64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参与实验。发现:0o和180o位置优势效应、朝北优势效应在所有任务中都很明显;实验1和定向后判断任务中存在正方向R90o位置优势效实;定位后判断时间短于定向后判断时间,但总体所用时间上没有差异。结合信息获取的方式和可能使用到的判断策略,从绝对方位判断的认知结构上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