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考察了生命全程中防御机制使用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被试年龄范围为10~86岁,其中美国被试为168人(男85人,女83人),中国大陆被试为156人(男76人,女80人)。本研究运用测验法对被试的防御机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使用的防御机制有明显的差异,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多地使用指向自我与理智化两种防御机制,更少使用指向他人与投射;同时防御机制的使用表现出显著的年龄特征,中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使用反向而较少使用指向他人与投射;防御机制的使用还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指向自我而更少使用反向。  相似文献   

2.
主客体之间产生不一致的情绪反应称之为不对称共情(Counterempathy)。在Decety提出的情绪分享过程两阶段及Goubert提出的“指向自己”和“指向他人”两种情绪反应指向的研究基础上, 构建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的两阶段模型, 通过创建竞争环境, 检验在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是否存在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增强效应的这一假设。被试根据竞争对手的情绪表情(皱眉和笑脸)来完成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判断被试者自己的输赢)和情绪反应他人指向(判断竞争对手的输赢)的实验任务。结果表明: 在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 存在情绪反应自我指向的增强效应。被试不仅在自我指向任务中产生了不对称共情, 而且在他人指向任务中也产生了不对称共情, 这说明在有意识的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 个体会分化出比他人指向更强烈的自我指向的情绪反应。并且, 相较他人指向任务, 个体在自我指向任务中产生了更强烈的不对称共情。尤其当竞争对手获利时, 个体会产生更强烈的指向自我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3.
张葳  刘永芳  孙庆洲  胡启旭  刘毅 《心理学报》2014,46(10):1580-1590
使用中国文化背景下修订的Beisswanger等人的异性交友决策问卷, 采用2种方法操纵自我-他人心理距离, 考察了男女大学生在后果严重性不同的异性交友决策任务上为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决策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1发现, 被试为具体和笼统他人决策时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心理距离与决策者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男性为具体他人决策更冒险, 而女性为笼统他人决策更冒险。实验2发现, 被试为不相似他人比为相似他人决策更冒险,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在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后果严重性与决策者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男性在后果严重和不严重任务上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而女性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具体和笼统他人的区分而言, 相似和不相似他人的区分是一种更加稳定和有效的区分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及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当被试主动做出与他人一致/不一致的选择行为(实验1)或看到他人做出与自己一致/不一致的选择行为(实验2)时,其选择行为的一致性是如何影响结果评价过程的。脑电数据表明在结果评价的早期阶段,无论被试是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人做出相同选择,这种选择一致性都会放大输赢结果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选择一致情况下比不一致情况下诱发更大的d FRN。而在结果评价的晚期阶段,当被试先做出选择之后,看到他人做出与自己不一致的选择时(实验2),相比他人与自己选择一致时,诱发了更大的P3和LPP波幅。说明被试很可能把他人的不一致选择加工为一种冲突。因此投入了更多认知资源来加工这一结果。本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的创新研究,首次从时间维度上分离了选择行为和结果反馈两个阶段,并提供了选择一致性对结果评价有影响作用的脑电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皮亚杰的守恒理论对中固北京和美国普尔曼的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检查。对被试进行了数量、长度、液体体积的等量和守恒的测验。研究中考虑到民族、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作用。一个包括不同年龄和性别的72个孩子的样本从北京的托儿所、幼儿园随机地取得,另一72个孩子的样本从美国华盛顿州普尔曼市的托幼机构取得。每个美国被试的年龄、性别与中国被试一一对应。每个样本包括4、5、6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男女儿  相似文献   

6.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对人际交流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以被试自我报告和文本内容分析两种不同的因变量测量手段.探讨了计算机媒介对人际交流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匿名水平的增加,自我报告显示被试感到讨论搭档更具社会吸引性,讨论文本的内容分析则显示被试使用的语言更多指向任务,更少指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中国和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中出现的差别,并分析可能会造成这些差别的有关因素。被试包括76名中国儿童和45名美国儿童。两国被试的平均年龄均为58个月。测量儿童依恋行为的工具是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用中国和美国两种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分别计算出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各自的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都具有较高的相关(中国被试r=0.96,P<0.001;美国被试r=0.85,P<0.01)。但总体来看,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依恋安全性分数比用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得分要高。因此,在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来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时,有把被试评价为安全性较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胡琳丽  蔡晨 《心理科学》2012,35(3):701-705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想象不同的重要他人对于个体自我评价转移的影响,并探讨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考虑到大学生年龄相当,拥有相似的角色经验,故本研究选用了大二女生作为被试。研究选择了三类重要他人:父母、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包括男朋友),由于每一类重要他人所对应的关系自我各不相同,所以研究编制了针对不同重要他人的自我评价特质词表,作为因变量测量的工具。 过程与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中将用到录音机。实验一为单因素实验设计,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展开,各个实验室的想象重要他人分别为父母、同性朋友、异性朋友。主试告知参与者,本实验将进行一项大学女生的想象力测试,首先聆听一段描写风景的散文录音,进行想象练习。然后请她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位指定的重要他人,比如想象重要他人的形象、语言、行为等特征,尽可能详细生动。想象结束,首先请被试回忆并填写刚才想象的主要内容。然后告诉被试,另一个课题组正在搜集有关“当代大学生自我形象”的资料,请她们帮忙填写《自我评价特质词表》,对自己的一些特质进行评价。最后,主试向参与者致谢并进行了解释。实验二的想象重要他人为同性朋友和男朋友,实验过程与实验一基本一致,在自我评价测量中采用了专门针对“同性朋友”和“男朋友”的量表,并在想象完成后填写自尊量表。 结果与结论:本研究所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在a<0.05的水平上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女生的关系自我评价特质,发现其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关系自我评价特质显著不同。证明了想象重要他人影响个体自我评价的维度,并会产生自我评价转移的现象,没有发现自尊变量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包括长时记忆视优效应的三项实验。实验一使用汉语为学习材料,北京人与广东人为被试;实验二使用英语为学习材料、美国人与中国人为被试;实验三使用日语为学习材料、日本人为被试。三项实验都有视觉、听觉两种呈现方式。三项实验的结果都有利于证明频率差异假设,即如果在书面言语中经验某字词的频率高于在口语中经验该字词的频率,则该字词的视觉呈现优于听觉呈现。  相似文献   

10.
在自我观点和他人观点一致或不一致的条件下,人们对自我角度和他人角度的信息加工优势和影响因素是厘清心理理论推理过程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E-prime程序在两个视觉采择实验中,要求被试对特定场景中的信息基于自己的角度或他人的角度(两种角度的信息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进行判断,同时探索了被试的文化、性别、专业背景对不同角度推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当进行他人角度观点采择时,被试很难忽略自己角度的信息干扰。在其他实验情境相同,只需要被试采择他人观点时(实验2),也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2)比较而言,被试对自己角度的信息加工显著快于采择他人角度的观点,并且更有效。(3)男女对自我角度的信息加工无性别差异,而在采择他人观点时,男性比女性显著慢;但是,文科生对两种角度信息的加工均要慢于理科被试。对比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结果说明,对两种角度的观点采择可能受到被试的文化背景、性别和专业因素的影响和调节。本研究为进一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的推理机制提供了不同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62名3~6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幼儿在不同任务中对自身和他人能力判断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幼儿对自身或他人能力判断的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幼儿对他人能力判断并不比对自身能力判断更准确,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对自身能力做出更加积极的判断;(3)幼儿能够明确区分愿望与预期,不过当幼儿对自身能力进行判断时这种区分不容易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爱情嫉妒与中国人人格特质及其嫉妒反应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章探讨爱情嫉妒与大七人格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大七人格对嫉妒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67名本科生,采用三个嫉妒量表和大七人格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的嫉妒及爱情嫉妒显著高于男性;谈恋爱被试的嫉妒及爱情嫉妒显著高于没有恋爱的被试。2)大七人格中外向性、善良、人际关系维度与其爱情嫉妒呈负相关,情绪性维度与其呈正相关。3)大七人格中人际关系、他人指向、事物指向三个维度对嫉妒行为中的报复行为存在预测作用;善良、才干、处事态度三个维度对消极理智行为存在预测,情绪性维度对逃避行为存在预测,善良维度对积极理智行为存在预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不同参照语境下的面孔情绪评定任务, 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及他人参照对面孔情绪知觉加工的影响。行为结果显示, 与他人参照相比, 在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消极语境中的面孔被认为更消极, 积极语境中的面孔被认为更积极。ERP的结果显示, 相比他人参照,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都能诱发更大的EPN波幅;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EPN和LPP波幅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在面孔情绪知觉上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从他人面孔情绪加工的角度为中国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母亲”成分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合作意识的认知成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晓非  陈曦 《心理科学》2002,25(3):314-317
本研究以 2× 2× 2的混合设计 ,采用问卷测量方法检验不同被试间合作意识的认知差异。被试来自两个群体 :青年组包括 133名大学生 ;老年组包括 110名 40— 6 0岁的各业人士。结果验证了实验假设 ,发现人们对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的认知存在差异。在能力维度上 ,人们认为具有竞争意识的人能力更强 ;在个性维度上 ,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比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更加顺从。人们的工作价值观与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7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Amabile等人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进行修订以确定其对中国被试的适用性,此外还探讨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领域专门的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动机量表可以明确区分成用于测量内生和外生动机的两个分量表,前者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后者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等四个维度。两个分量表的多种信效度指标都十分理想,表明可用于对中国被试的有关研究。(2)男生的内生动机总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外生动机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来看,男女生在挑战性和依赖他人评价两个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挑战性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他人评价。(3)被试一般的和领域专门的效能感都与内生动机呈正相关,而与外生动机无关。具体来看,效能感与内生和外生动机各维度中的挑战性、热衷性和关注人际竞争呈正相关,与选择简单任务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的信度与效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登峰  崔红 《心理科学》2005,28(4):944-946
本研究的目的是依据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编制一份能够迅速测查人格七个维度的短式七因素量表(QZPS—SF)。根据6000余名被试对QZPS的215个项目的评定分数,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七个因素、与QZPS的七个因素对应构成了QZPS—SF。通过被试的自我评定以及他人评定和特殊群体被试(精神分裂症病人、吸毒者以及罪犯)的人格特点比较,显示了QZPS—SF有着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文中还对QZPS—SF的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使用人际信任行为量表(ITBS)测量了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根据三组被试对诸如父亲、哥哥、同班同学、医生和陌生人等20个人们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的人物信任程度的高低,可将这些具体人物对象归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三个群体。三组被试对“亲人”群体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被试对其它两个人物对象群体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被试,而后两组被试的差别则不显著。另外,利用多元回归法在人际信任与六种认知变量间建立了模型关系,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变量对模型作出主要贡献,即:(1)对由信任行为而得到得回报的期望值越高;(2)得不到回报而引致损害的严重性评估越低,则一个人作出某一信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被试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对人际信任认知模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幼儿对具体图片与同象图片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琴珍 《心理科学》1999,22(5):431-434
本研究选择3-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具体图片与抽象图片两种材料,分别交叉使用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两种方式,探讨不同年龄幼儿与外显记忆的效果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雄  李祚山  向滨洋  孟景 《心理学报》2020,52(3):294-306
自闭特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共情缺损, 但其程度较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低, 并且注意线索和特异性的面孔加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共情加工进程。因此,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以疼痛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 让自闭特质组和控制组分别完成疼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指向疼痛线索)和吸引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不指向疼痛线索)。结果发现, 相比控制组, 自闭特质组在吸引力判断任务中疼痛面孔图片诱发的P3波幅更大, 而在疼痛判断任务中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注意线索会影响自闭特质个体对他人疼痛面孔的共情反应, 当自闭特质个体不注意他人面孔的疼痛线索时, 其疼痛共情能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20.
替代恢复指通过想象他人资源恢复可恢复自身的资源。研究探讨了他人积极情绪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和2通过消词任务消耗自控资源后,用文字材料呈现他人积极、他人中性情绪和自我积极情绪,用定价任务考察自控资源的恢复,实验2通过眼神测验测量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自控资源消耗后,他人积极情绪组对商品的平均定价比他人中性情绪组低,且只在眼测得分高的个体中存在,他人积极情绪组与自我积极情绪组没有差别。研究证实了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控资源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