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夫四象者,一金翁,二姹女,三婴儿,四黃婆。一金翁者,肺中之唾。问曰:唾属阴,因何名金翁?答曰:为上有还丹金液,神水华池,黃芽和合为阳,为上阳下阴,故名金翁。卽如天上有日,日是纯阳;日中有乌,乌有三足,属西方庚辛金,内阴外阳,卽名金翁。二姹女者,是心中之冗(血)。问曰:冗(血)属南方丙丁火,属阳,中冗(血)亦属阳,  相似文献   

2.
医易溯源     
医易相通,源远流长。上溯至《左传》所载春秋时泰国医和,已将《易》理用于医学之中。而最早博取《易》理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者,当推战国至秦汉时期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3.
一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 ,起初并无任何哲学内涵。阴 ,《说文解字》曰 :“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系传》曰 :“山北水南 ,日所不及”。阳 ,《说文解字》曰 :“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 :“高明也 ,对阴言也。”① 众所周知 ,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早在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有高度的概括和体现。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明确指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老子第 4 2章 )自古以来 ,人们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对其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几…  相似文献   

4.
正黃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相似文献   

5.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6.
相对之原理见于大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宇宙相对之二大动能也。此两种相对不同之势用,互为消长、依存,推动宇宙、人生,乃有今日之大千世界。凡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故有利则有害,有是则有非;利害同一体也,是非同一体也。于生死、寿夭、成败、得失莫不皆然,宇宙万有无不在相对原理之中,人则茫然而不知,此易学之妙用也。本文特举相对概念之大者:一曰善恶,二曰是非,三曰祸福,四曰生死,五曰寿夭,六曰得失,七曰贵贱,八曰黑白,九曰荣辱,十曰利害,十一曰忧乐,十二曰正反。此十二曰,争议之大者,而论其所以自处之道,欲人不堕入相对之迷雾中而无以自拔也。综上十二项皆物论争议之大者,执相对之两端而纷纷不息,则世界永无宁日,不如泯绝相对之概念以归于中和。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仅人类和平共存,则天人亦和谐无间矣。  相似文献   

7.
"一阴一阳之谓道"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一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二是一阴一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 竟是二元的或是一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已将 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8.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9.
《墨子·鲁问篇》载:“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誉)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蛊,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鲁国的君问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读书,一个喜欢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别人。你看哪一个可以为太子?墨子说:这也很难确定,他们也许是为了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  相似文献   

10.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11.
江氏在其《后天为杂卦之根说》云:“谨按:画卦至四画,始有十六互卦之象。此则就三画卦去一画生一画,反复推之而十六卦已定于此,是又为互卦搜寻根源,古今所未发者也”。又引“《启蒙附论》曰:合而观之凡阳卦相变者,《震》变《坎》、《艮》也,《坎》变《震》、《艮》也,《艮》又变《震》、《坎》也;凡阴卦相变者,《巽》  相似文献   

12.
一、易道定义易道定义,即是易经一书「易」的定义;「易」的定义即易,兹举其要者如次: 1.「易」字本身即是「道」,因为「易」是「日」与「月」组成,日是阳,月是阴;易经上传第五章说:「—阴一阳之谓道。」庄子天下篇也说:「易以道阴阳。」由此可知「易道」的第一个定义就是「阴阳」:易。 2.「生生之谓易」(同上)。因为阴阳和合,即能滋生宇宙、天地、万物与人类。「易道」既为阴阳,当然第二个定  相似文献   

13.
思想史上有些意义深远的观点,不一定是采取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是在庄严圣洁的殿堂里发表。有时候,一些日常性问题或者偶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感慨,也可能导出成果丰富的思考。这类情形也见诸经典文本。本文要解读的一则对话,就是孔门师徒关于一项具体礼仪的争执。它被解释者深化为关于人类道德本性的一场跨时代的讨论。这则对话系《论语·阳货》中的“问三年之丧章”: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1)
或问禅门信无口诀乎?曰: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之而百千万亿人天之所共闻也,何口诀之有?无已,则有一焉。夫一言二言,言简而义精者,斯之谓诀。连篇累牍,牵枝而引蔓者,非诀也。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金刚经》之口诀也;“惟一  相似文献   

15.
铁吾 《佛教文化》1994,(3):26-26
铁吾云:禅意本自烦恼 出,悟禅者当感谢烦恼。铁吾 过年穿旧衣,邻人怪之:“过 年耶?答曰:“旧衣裳”。年初 二去小饭馆吃拉面,邻人又 怪之:“新年耶?”答曰:“拉面”。铁吾心有烦恼,随意如此。而后静思得悟:这就是禅?违常理所思,独来独往也。多少年以前,铁吾尝遇一和尚化缘于浦东,问之事,答曰:“忘了。”问之年,答曰:“一岁。”初不解,复问:“为何是一岁?”答曰:“凡事从一始。”感其言之有理,牢记不忘。今年,铁吾又悟:人生不过一岁,一岁即一梦,人们以四季轮换算之是小算也。  相似文献   

16.
祖师语录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 :“大”。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穷尽了天道、地道人道的专著。其理论渗透到中国古代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誉为古代群经之首。医易相通,中医学是吸取易学象数理论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易·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相似文献   

18.
《知津》在解题方面的特色一、经藏和律藏各部之首均有“述曰”,概述收录经典的主旨及范围。经藏中方等部的“述曰”内容较为充实:“述曰:方等亦名方广,于十二分教中(居)十一,并通大小,此唯在大。盖一代时教,统以二藏收之:一声闻藏,二菩萨藏。阿含、毗尼及阿毗昙,属声闻藏;大乘、方等,属菩萨藏。是则始自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  相似文献   

19.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2018,(3):1-1
<正>夫修道者,先明五行,次晓四象,辩阴阳颠倒之术,识七宝运用之法。九仙真炁,须凭脏腑之中;八卦内属,要知出处之因。波中细琐,一一具陈。铅汞黃芽,列篇于后。夫五行者,肝肺心肾脾。肝属东方甲乙木,肝者是木藏。肝中有炁,名曰靑龙。其炁从后夹脊腠道左边脉路上来,流入眼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