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位于我省东部,邻近四川、湖南二省东西界,横垣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大斜坡地带的江口、松桃、印江3县10个乡镇之间,最高峰海拔2572米,总面积4.19万公顷。1986年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并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网,素有“峨眉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威”的秀丽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景观浑然一体。特别是以佛教化为主体的梵净山历史悠久,“众天下名岳之宗”,最早开发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修建梵刹庙宇,开凿朝山便道,48大脚庵4大皇庵,是我国唯一的弥勒道场,成为驰名全国的五大佛教朝圣名山之一。打好梵净山佛教化旅游经济这张牌,对于打造贵州“天然公园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之间,方圆八百里。据多种献考证,梵净山佛教肇始于南宋,兴自明初,当时梵净山已兴修梵宇,为一方名胜,称“梵天净土”。由此得名“梵净山”,名播海内,成为黔中佛法渊薮。明万历郭子章《黔记》谓:“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至明季万历年问,国舅李颖出家,法号妙玄,来梵净山隐居,兴复梵净山佛教,相继修建金顶释迦殿、弥勒殿、承恩寺、坝梅寺、护国寺等,梵净山佛教乃呈兴隆繁盛之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明代贵州发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地方史志和碑刻文献,对梵净山《敕赐碑》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考证和研究。本文指出:明代中后期梵净山地区发生一系列大规模苗民起义,促成了梵净山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重建。明王朝为稳定梵净山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武力征剿,另一方面又在此大力推崇佛教,兴修庙宇,敕封加冕,藉以强化佛教对少数民族的教化功能。万历四十六年,明神宗任妙玄为钦命僧,重建梵净山金顶古寺,赐镇山之印,梵净山逐渐形成"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四十八大脚庵"的格局。明代梵净山佛教的鼎盛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必然结果,为清代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敕赐碑》透露以上众多历史信息,是为梵净山镇山之宝。  相似文献   

4.
<正>弘扬梵净山弥勒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对梵净山弥勒文化的研究,要营造梵净山弥勒文化的氛围,要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形成梵净山弥勒文化品牌。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境内,处在云贵高原与湘、渝、鄂交界的黔东北边缘,挺立在一展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之中。  相似文献   

5.
法界春秋     
《法音》1991,(9)
雷窦寺为筹建弥勒佛学院开办培训班雪窦山资圣禅寺为浙东名刹,1932年,太虚大师住持雪窦寺时设“世界佛禅学观林”,提倡雪窦山为弥勒菩萨道场。为了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国佛教际文化交流,继承弥勒菩萨唯识思想,雪窦寺拟创办“弥勒佛学院”,现已着手筹备。由于目前条件有限,先办培训班,为将来弥勒佛学院打好基础,输送人才。培训班的教学,以人间佛教为指导思想,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培养一批既能管理寺庙,又能弘扬佛法的僧青年。培训班定于今年7月份开学,设佛学、语文、美术、梵呗、  相似文献   

6.
释界定 《法音》2022,(6):12-21
<正>弥勒(梵名Maitreya),音译为梅旦丽耶,新称弥帝隶,华译为慈氏,名阿逸多(梵名Ajita)。《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有云:“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又有云,慈氏本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又王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字理无差,姓成乖角,其弥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爱,因以为名,由是得号,是心行性亦种姓也”[1],说明弥勒是姓,与其父母的姓氏与经历以及弥勒本人的修习内容有关。弥勒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古印度也是四大菩萨信仰之一(文殊、普贤、观音、  相似文献   

7.
虚云大和尚是近代影响最大,最受尊崇的佛门大德之一。他不仅道行深湛,而且一生勤苦奔波,中兴六大名刹,重建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处,对近代佛学之复兴,贡献甚伟。他~生中的最大功德之一,就是重兴鸡足山边叶道场。鸡足山在云南省大理州宾}!D县,山势雄伟,景色壮丽。相传达叶尊者在此受农入定,故佛教界尊为“迎叶道场”,与文殊道场五台山、观音道场普陀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道场九华山齐名,地位崇高,在东南亚尤享盛誉。鸡足山佛教鼎盛于明嘉靖至清康熙约二百年间。此时期有大小寺庵静室近三百座,僧人逾千,建筑宏伟,名僧辈…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4,(7)
正一座山,因一道圣旨而名扬天下,一座山,因高僧辈出而千古流传,一座山,因一尊大佛而道场重兴。此山乃位于宁波奉化市溪口镇的雪窦山,海拔1081米,享有"秀甲东南"之美誉。山上资圣禅寺则是历史悠久的佛教丛林,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中兴于现代。千余年来,资圣禅寺几经变迁,五毁五兴,亦有"大慈弥勒菩萨应迹道场"之称。  相似文献   

9.
金刚舞,又名“跳鬼”、“斩鬼”、“跳布扎”、“做道场”,是五台山黄庙喇嘛“道场”打轮法会上所跳的一种古朴、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它脱胎于红教,由宗喀巴大师创建。由于宗喀巴仿照以前郎达玛灭佛后复兴佛法的大律师贡巴饶塞所戴的黄色帽子,要求自己的弟子都戴黄帽子,因而人们便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之名也由此而来。明成祖永乐年间,黄教开始在五台山传播。这是因为明成祖特别尊崇西藏佛教,又欲借助黄教柔服西藏之缘故。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28日至29日,"2010’中国梵净山弥勒道场金玉弥勒开光仪式暨佛教文化研讨会"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隆重举行。会议由贵州省佛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社、贵州省宗教学会主办,铜仁地区佛教协会、铜仁地区民宗委等承办。国家宗教局蒋坚永副局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大和尚、贵州佛教协会副会长心照大和尚,以及贵州省政协、贵州省宗教局、铜仁地委等单位的领导亲临会场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北京、  相似文献   

11.
普正 《法音》2002,(5):29-34
海印寺在新罗时期是华严宗十大道场之一,现为曹溪宗五大丛林、三大寺、三十一座禅教大本山之一。因寺内保存有高丽大藏经版,即所谓的“八万大藏经”,因而被尊为法宝宗刹。寺内目前有五百多位僧人,是拥有禅院、律院、讲院的海东名刹,并被联合国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海印寺的名称和创建缘起海印寺位于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伽耶山,亦名牛头山,是新罗时期高僧义湘大师的弟子顺应和理贞二位法师,为弘扬华严宗而于公元802年创建的道场。华严宗的根本经典是《华严经》。在《华严经》“贤首菩萨品”中有“海印三昧”之名。海印三昧又叫…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的雪窦山基于历史资源与现实条件,在各方贤达的帮助下,制定了"打造弥勒根本道场,建设雪窦佛教名山"的总体建设目标,并以"提倡人生佛教,学习弥勒精神;推崇尊重包容,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理念,合理、有序地进行弥勒道场的各项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我很高兴应邀参加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贵州省佛教协会、贵州省宗教学会和中国宗教杂志社共同主办,邀请了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与会,深入研讨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弘扬弥勒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等重大课题,既有理论阐扬,又有现实关切,是一次高层次的  相似文献   

14.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  相似文献   

15.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就成了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界对于弥勒信仰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源于外来的“弥赛亚”或伊朗的“米特拉”信仰.实际上,弥勒信仰有属于自己的“救度”性格与“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正>四五年前,佛教界启动敬造奉化弥勒露天佛像工程时,我参与做了些工作,因此同奉化结下善缘。但我从来没有来过奉化,这是头一回。奉化是布袋和尚的故乡,是弥勒佛应化的道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相似文献   

17.
峨眉山     
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称为普贤菩萨道场。清蒋超《峨眉山志》引《华严经》卷四十五《萨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日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以此证明峨眉为普贤道场。近代释印光重修《峨眉山志》驳其说。他认为“峨眉山有佛光圣灯,虽可称为光明山,但峨眉不在佛说法处(菩提场)的西南,普贤也不名贤胜。”他又  相似文献   

18.
余波 《中国宗教》2018,(7):50-52
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好事喜事,标志着梵净山在贵州、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是有影响有地位有名气的.7月7日,我们在贵阳出席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论坛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将有助于各方增进共识,深化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开始于2013年,至今已举办多届.论坛将梵净山秀美的生态环境和佛教悠久的生态文化结合在一起,极具特色,富有创意,堪称“弘扬佛教优秀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9.
学诚 《中国宗教》2017,(8):16-17
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2018年7月2日,对于梵净山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巴林王国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7月7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举行,习近平主席致贺信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双喜临门,这对于梵净山名山建设既有目标界定,更有新精神的导引;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生态保护的肯定,也是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美丽中国”从单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将建设生态文明概括为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今天以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为载体,如何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充分挖掘梵净山佛教文化人文资源,探索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融合理念,构建全球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研讨对话的高端平台,推进梵净山名山建设,将是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