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新平 《天风》2018,(9):57-57
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在当代中国尝试的"对话"和"沟通"带来了积极响应,产生出深远影响。由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态度不再限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之层面,而更追求达到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境界。其传统意义上的"统战"工作亦不再停留于社会、政治表层上的"和平共处"或"统一共存",而是深入到思想、心理、价值、意义层面上的理解和沟通,旨在一种"心"的统战,促进双方的"同心""同德",以使这种"统一战线"能真正具有双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精神认同、思想信任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是一种心里感知和领悟,是建立在双方共同期望中的一种可信任的合作责任,其作用是满足双方所达到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隐性的“衔接”作用,成为高校师生处理双方合作关系的一种心理化合物,是联系师生间的心理纽带。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的领导心理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思想的重要精髓,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儒、佛、道思想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涉及领导者的品质素养、人际关系等现代领导心理的一般范畴,还特别从可操作性的层面提出了“无为而治”、“如啬行政”、“图难于易”、“抱一为式”等实现高效领导行为及效果的有效途径,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柔胜刚”、“不居功”、“少私欲”、“去巧智”、“少政令”等领导力得以保持的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充分展现了道家领导心理的独特魅力与思想精华,对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及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现代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爱情使男女双方各自独立的“我”走到一起,而组成了“我们”时,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的开始。但夫妻间要适应这种新的关系,需要以自己去适应对方,理解对方,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而求得双方的默契。夫妻之爱若能地久天长,就得不断地进行心理沟通,而  相似文献   

5.
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创立仙学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极其缺乏的近现代史上,其“提倡仙学,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以道为本、仙道救国的思想体现了他作为近现代史上道家文化大师勇于担当的主体自觉之道统论色彩,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宏大声音。  相似文献   

6.
周易之“周”,不仅指周代,更强调“周遍”.其意一是彰明易道之“广大悉备”,二在昭示易道兼具思想传扬与文化传承之功能.为此,我主张凡提周易,其不用书名号者,所示既包栝《易经》、《易传》两书,又涵摄《易经》到《易传》的思想文化发展系列.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联系先秦诸子学派演变进化的背景,聚焦管理思想的层面,探讨“周易管理学(管理《易》)”的形成机制、内容特质和思想资源,力图在源头处和基因点上,阐述周易对“中国古典管理”的精神特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实践智慧等方面的塑造与培育.  相似文献   

7.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与人生论,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构成了它的最精粹部分.信奉“尽心、知命、事天”的儒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设定了审美价值的层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拓展了审美心态的层面,而主张“一朝风月,万古长风”的禅宗美学则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开启了审美境界的层面.以儒、道、释思想为精粹部分的中国古代美学有着丰厚的人文蕴含,它体现着中国古人对人生诗意与心灵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它们对我们今天追求“诗意的栖居”显然也是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9.
杨国荣 《学海》2012,(1):149-154
宋明理学作为一代思潮,有其自身的概念系统及论题.从哲学的层面说,在“理”和“气”、“心”和“理”、“心”和“性”、以及“道心”和“人心”、“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等概念之后,理学既讨论何物存在或何为世界的本原及根据这样一些天道之域的形而上问题,又追问“何为人”、“何为理想人格”以及“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做”等人道之域的问题.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其关切之点进一步指向“当然”与“实然”、“必然”、“自然”之间的关系.后者既涉及中国哲学所讨论的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又在普遍的哲学论域中体现了本体论、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1982年曾写了“评《淮南子》的心理思想”一文,为了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又写了这篇文章。文中着重写了其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关于知虑心理思想;关于智能心理思想等问题.作者认为《淮南子》关于重视众人之智等观点,很值得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1.
道教尚黄考     
在世界诸宗教中,中国道教以黄色为其特有之标示,瞩目于众;道士亦被称为“黄巾”、“黄冠”等等.但是,究竟道教为何崇尚黄色,却一直是个耐人寻味而有待考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种以“五行”及其色征论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论.《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史记》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这所谓“五德”,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五德”各因其自然界五种物质所对应之五色而得其色征.《尚书》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而古以木色上青、火色上赤、土色上黄、金色上白、水色上黑.五行之间存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循行生胜相替关系,驺子之徒论著其终始之运数,便将其附会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辩护和预测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2.
“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作为核心议题,和贯穿于儒家学术讨论的各个层面。“和”在字源上与音乐相关,其主旨有别于“同”,与德行修养、政治教化、生活实践相关联。儒家多在天人关系的语境中阐述“和”,认为天人在根本上是和谐而非对立的。依据对天的不同理解,儒家天人和谐思想呈现为两大主张:人与主宰之天合一、人与自然之天协同。同时,儒家关于和的论述并不仅仅是一种探寻形而上之奥秘的理论尝试。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化解冲突、建立秩序的实践性功能。作为一种救治方案,和道在人的领域具有人我、家庭和国家三个向度,追求一种动态的有序。  相似文献   

13.
杨洁 《伦理学研究》2022,(1):135-140
孔子的“均、和、安”思想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意蕴。孔子以“均”为基,以“和”为贵,以“安”为重,将分配正义与仁义道德、民本经济统一起来,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以“义”为内在根据的等级分配正义约束逐利欲望膨胀以缩小贫富差距,保持财富均衡;以“仁”为本源的内生道德正义缓解社会等级固化以保障民之平等,维护社会和谐;以“利”为发展动力的民本经济正义增进民之福祉以实现富国裕民,保障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平生将其革命理想奠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根脉上,尤为偏重于佛学,历来论者多重视其所称之“法相之理,华严之行”,也就是佛教的唯识学与华严学。但实际上,章氏于《答铁铮》文中强调的“自贵其心”与“依自不依他”无神论精神信念,直接来源于中国禅宗思想,章太炎基于禅宗无神论的立场对正统唯识学思想产生了善意误读。“中国化佛教”禅宗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宗教信仰的思想枷锁,汲取了中国文化精神,成为一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了“祛魅”的认识论和人生观。但元明清以来,由于禅宗作为“制度化宗教”而存在,又逐渐失去了无神论的思想锋芒,此其局限。  相似文献   

15.
刘祖云  李震 《学海》2013,(1):20-28
中国城乡二元的“中心边缘”是以城乡差距与城乡分离为基础的,并在空间与文化心理的两个层面上有突出的表现.破解当前城乡二元的结构,必须用“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来统摄城乡关系的发展,这是必由之路.中国的城乡关系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母亲-婴儿”关系,城市在发展中只有充分发挥其“容纳功能”,才能建立健康的城乡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道家养德调心的意义治疗思想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在西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理论 ,发掘道家的意义治疗思想和心理健康智慧。道家注重养德调心、心德互养。其意义治疗思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返璞归真 ,因性而为 ;“为人”、“与人”,超越自我 ;不与物迁 ,宠辱不惊 ;清心寡欲 ,不为物累。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启示人们自觉地追寻人生的意义 ,将心理治疗与精神层面的意义治疗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学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基督教原罪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层面来探究中西文化交流中基督教“原罪”观的发展及深化:一为原罪观中对人类始祖违禁犯罪之神话诠释;指出这种基于希伯来神话传说的原罪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缺乏,但认为中国儒家精神中的“幽暗意识”可为接触和沟通这种原罪观的一条隐线,从而有可能消除二者之间的绝对立和格格不入。二为原罪观所反映的一种关系的破裂。这种理解使对“罪”的认识由“人之行为”而深化到“人之状态”。在中西文化沟通中较易被人接受,因为文化本质即反映人的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的破坏势必造成社会紊乱和对整个人类的危害。三为原罪观中“未中的”或“偏离目标”之意义的发掘,它揭示出人的理想追求与其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及其有渴望完善却未达目标的两难处境,由此而说明人的相对性与超然之绝对存在迈然有别。但这种理解扬弃了对“罪”的纯否定和纯消极意义,其对人性的剖析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切,因而可为中西思想的交流、对话提供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天人之辨”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将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论文从“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和“天人相参”四个层面分析了荀子的天人之辨中的无神论思想,这四个层面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呈现出逻辑发展的内在轨迹,从而揭示出荀子天人之辨中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卓新平 《天风》2007,58(3):34-37
基督教传华历史有着社会政治层面和中西文化交流层面的卷入。在社会政治层面,基督教传入中国有着帝国主义侵华和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其在华立足和传教成功乃“鸦片战争”及其导致的“不平等条约”之结果。为此,中国教会兴起“三自爱国”运动,形成独立发展。但在中西文化交流层面,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重要构成,“政治冲突”和“中西对抗”只是这一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全部。因此,中国基督教也有参与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和作用。本文将从上述两大层面来展开分析,以揭示中国教会“和风西送”、积极参与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月17日,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部署2022年任务,推动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各级统战宗教工作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统战部长会议精神,扎实做好2022年宗教工作。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