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弘扬的儒家,不太涉及"公平"、"平等"这类权利观念。《论语·季氏篇》有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按,孔子这段话,是就季氏已占有鲁国二分之一的领土,还想伐取属于鲁国辅臣的颛臾的一小块土地而提出的批评。但因为孔子提升到"有国有家者"的普遍意义上说,也常被指认为孔子有"均贫富"(2)的思想。即便如此,孔子也只是对施政者提出的要求,无关乎个人的权利问题。孔子、孟子都不太有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 《孔子研究》1992年第四期房德邻先生在《儒家色彩的乌托邦和孔教的启示录》一文中,引用《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时解释说:“‘均无贫’。就是说不担心物质生产乏匮而担心不能平均分配,只要平均分配,就无所谓乏匮了。”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注:“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乎。优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此注虽系伪托孔安国之名所作,但其内容则是完全正确的。“寡”是指土地、  相似文献   

3.
姚洋 《孔子研究》2023,(2):5-11+156
历史上对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流解释是孔子具有均贫富思想,而当代论者倾向于认为孔子所指的“不均”是制度层面的“不均”,而不是财富方面的“不均”。本文从《论语》文本出发,发现孔子的宏观社会理想是“均无贫”——较为均等的财富分配是消除贫困的途径。这与当前的共同富裕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微观层面,孔子坚持财富分配的比例原则,因而与他的宏观理想产生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出发,投资民众以使每个人具备大体相当的收入能力,然后让民众遵照比例原则在市场中获得收入。如此实现的共同富裕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4.
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孔子讲"吾党之直者"如此,直者是父子互隐,而孔子则不能简单认为是直者,孔子应是礼者;直者有优点,也有缺点,"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孔子主张由直而进至礼."吾党"是鲁国当时社会现实如此,但孔子还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即虽然孔子认为鲁国多少比齐国好,但鲁国也不是完美的,鲁国也应进一步改进,进至完美(道)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简单地维护现实,也努力批判现实.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公平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从亚里士多德的分配主义到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平思想,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公平无不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子贡救鲁的外交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是孔子的学生,有谋略,善辞令。曾在鲁国做官,当齐国即将兵临鲁国之际,他游说四国,不发一兵一卒,成功地使鲁国转危为安。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以弱胜强的谋略。齐国的执政官田常,企图夺取国家权力,所害怕的是高、国、鲍、晕晏四大家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他打算兴兵讨伐鲁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齐强鲁弱,鲁国面临灭亡的危险。孔子是鲁国人,得知齐国将要侵鲁的消息,他召集学生们说:“鲁国,坟墓所处,父母之国。今国家危险如此,各位为什么不出去想点办法?”话刚说完,学生中一个名叫子路的就挺身而出,孔子把他劝住…  相似文献   

7.
"均"是孔子关于财富分配问题的一个重要概念。孔子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均"应解释为"各得其分"、"政理均平",既不绝对平均,又不使差距过大,而是将差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使财富、利益的分配符合一定的礼制和伦理秩序,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种均衡的状态代表着礼制的最佳境界,即止于至善。上古时期流传的中道理念是孔子均平分配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故里曲阜,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少吴之虚”,商奄故址,是西周以来鲁国的故都。这里,地上和地下埋藏的文物古迹极为丰富。1961年国务院公布孔庙及孔府、孔林,鲁国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处。一、孔庙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立为庙,以“岁时奉祀”。当时仅有“庙屋三间”。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第一次下诏建庙。此后近两千年间,先后修建六十多次。其中  相似文献   

9.
过去有的学者把孔子反对季孙“以田赋”,视之为其站在奴隶主势力反对新兴的封建势力的例证之一,实则不然。从“以田赋”的内容看,是把原本“有军旅之出则征之”,征时不过“收田一井,出■米、秉刍、缶米”,制度化为无军旅之出之岁也征之,并以田亩为征收标准的固定战争实物费。季孙坚决执行“以田赋”,有其重要的时代背景,即连年的征战。孔子坚决反对“以田赋”,只从道德角度考量,而未从鲁国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同其是否维护奴隶制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规则与道德     
正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帮他赎身,回国后再到政府报账。孔子一个学生赎人后未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1.
何益鑫 《中国哲学史》2022,(3):18-24+32
孔子自道“好学”,又独称颜子“好学”。颜子之学得孔子真传,后世亦多以颜子之学为孔学的门径。从颜子内部视角看,无论是“好学”,“不违如愚”,“闻一知十”,“不迁怒、不贰过”,“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乃至“孔颜之乐”,都是对颜子生命状态的现象描述,是颜子好学的自然效验,不是他用功与存心的真实所在。颜子之所以如此,源于自身义理体段之融释,及其与实践生命之统一。这双重的同一性,乃是颜子之学的内在根据,通于孔子“一以贯之”之旨。孔颜由是而学,由是而好学、乐学,以至于“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境。了解颜子“好学”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学颜子之所学”。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学而》第十五章:“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此章:“未若贫而乐”一句,梁皇侃《论语义疏》(新安鲍氏知不足斋本)作“未着贫而乐道”,比今本多一“道”字。由于“道”字的有无直接影响到对此章、乃至对孔子人格思想的理解,所以,这一差异便引起了清代以来众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尽管大家的说法纷坛错杂,但综合而论,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古本《论语》本来就作“末若贫而乐道”,今本作“贫而乐”,乃是在传抄中脱漏了一个“道”字;二是它实际上反映了…  相似文献   

13.
一《礼记·檀弓上》记孔子去世之前 ,对子贡说过这样一段话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 ,则犹在阼也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 ,则与宾主夹之也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 ,则犹宾之也。而丘也 ,殷人也 ,予畴夕之夜 ,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 ,而天下其孰能宗予 ,予殆将死也”。对于孔子 ,“殷人也”这三个字 ,包含着太多的历史沧桑、恩怨和慨叹 ,也不乏自豪感和使命感。据史家考证 ,孔子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的十一世孙。其六世祖孔父嘉 ,是宋国的一位大夫 ,在宫廷内乱中被杀 ,其子木金父避难 ,逃到鲁国的陬邑 ,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 ,成了鲁国人。宋…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生于鲁国,他的影响和名声遍及全世界。中国出了孔子,是中国人的骄傲。孔子一生想行周道于东方,没有办到;他不曾想到要当“万世师表”,却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这样的“历史的诡谲”,正是历史学家发挥才智,施展手段的地方。孔子没有成为第一流人物的时候,没有人想假借他的名义去推销什么主张。他成了第一流人以后,麻烦也跟着来了。有许多儒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仁”是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春秋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如管仲、子产、晏婴等,孔子都只肯定他们各自的长处,而不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仁”的境界。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不轻率地发议论。这样看来,似乎“仁”的含义又极其寻常了。所以连司马牛也奇怪地追问道:“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孔子回答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说话时首先考虑到实践,考虑到实践就必须认真,不能敷衍凑合,这样,他说话怎么会不谨慎呢!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关系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与孔子,少正卯,邓析等大概都是同时,并且与他俩在关于名实问题上也有过论争。孔子特别向老子问过“礼制”的名实问题。据庄子天运篇说:老子与孔子还论过“道”的问题,老子认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他告诉孔子说“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这话与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实观念,恰是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钓者悟钓     
《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钓鱼的高下不在鱼之大小,而在是否入“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应该是钓手的基本风度。  相似文献   

18.
大道今如矢 春风此更和——评《柳下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之阳、孔里之北的古柳里,有春秋时代的鲁国先贤柳下惠墓。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大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庄公至鲁文公年间(公元前693-609年),早于孔子约百年。因其食邑柳下,死后谥号“惠”,故称柳下惠。柳下惠为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誉其“言中伦,行中虑”,孟子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历史文献特别是儒家文献中关于柳下惠的记载,引发了后世学者对其生平、思想、道德情操等进行探讨的兴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和”文…  相似文献   

19.
墨子提出的“天下之人皆相爱”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或国家至上主义,面对一切湮没在利害关系之中的无情无爱世界,面对各种犯罪、恐怖活动和局部战争,以墨子的兼爱理想为旗帜,建立“强不执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敖(傲)贱,诈不欺愚”的制约机制,构建动态的世界和谐,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和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图阐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构建当代世界和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简《鲁邦大旱》篇一、二简 ,是写孔子借“鲁邦大旱”之机 ,在不坚持反对以“说之事鬼”的情况下 ,向鲁哀公提出了“正刑与德”的政治改革对策。三至六简 ,通过写孔子与子贡是否要祭祀求雨的辨难 ,表现了孔子对待祭祀鬼神现实而理性的态度。这与《论语》、帛书《要》篇的记载若合符节 ,可谓信而有征。以此来看孔子的天命观 ,知其“以鬼为不神” ;而不废鬼神之祭是“君子以为文” ,有“神道设教”的用心 ;其虽有“道德之天”的观念 ,但“上天”的主宰只是虚悬一格 ,实质还是强调人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