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足迹崇拜是早期佛教对佛陀崇拜的一种重要形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徒与佛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早期佛教的佛陀观与实践方式。而佛足迹石崇拜又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崇拜类型,不但在佛教崇拜中具有支撑与引领的作用,而且在早期的佛教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术界过去对佛足迹崇拜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与特色等问题不甚明晰。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佛足迹石的记载,对印度佛足迹石的尺寸、图纹、崇拜方式及神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佛足迹崇拜从印度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向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2.
犍陀罗佛传雕刻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重要图像文本。在印度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中,犍陀罗佛传雕刻的视觉叙事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叙事,即以历史传说为依据,呈现佛陀的历史身份;第二种是俗化叙事,结合民间故事,致力于塑造佛陀的人格形象;第三种是神化叙事,汲取神话故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神格形象。这三种视觉叙事模式所创造的佛陀形象有助于早期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3.
霍巍 《世界宗教研究》2020,(2):9-12,中插1-中插2,13-17
王玄策是著名的唐王朝使节,他一生中曾数度奉敕出使印度,并率使团亲履唐初新辟出的通往印度的道路——"吐蕃泥婆罗道",对于中印文化交流诸多方面均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同时还是一位热衷于弘扬佛教艺术的大师,对于唐代佛教美术中外域题材的引进、推广与传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尤其是"佛足迹图"和"瑞像图"等新的题材在唐和东亚地区的流行,都与之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唐代"佛足迹"遗迹的考古发现,和在日本药师寺遗存下来的佛足迹石,可能分别是由唐玄奘和王玄策拓回,成为珍贵的佛教遗珍。通过对王玄策与"佛足迹图"关系的考察,还揭示出王玄策使团在人员组成、宗教信仰、崇佛活动等方面的若干新线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论议的名义及其生成背景,认为印度佛教论议是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它肇始于古印度爱好神学辩论的文化传统,它的产生与佛陀说法的广略有直接关系,也与佛陀时代百家竞进、善论者为世所重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在小乘向大乘转型的过程中,论议的成败成为各宗教团体争取信徒、地盘以及供养权的关键所在。由此,佛教论议作为佛门对他宗斗争的现实之需而被强调,成为彰显自宗正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佛教的象征     
《法音》1992,(7)
世界客大宗教都有各自象征性器物或符号,用以表达其中心思想。佛教所使用的象征也颇多。佛陀足迹、莲座和法轮等,是最早被用子象征佛陀的一些符号和图案。从现存印度的山奇(Sanchi)大塔浮雕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佛教艺术家并不直接描绘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7.
访印纪实     
印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应迹的地方,是全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只要是到过佛陀故乡的人.都是有善根、有福德、累劫修因、与佛有殊胜因缘的人。冈此朝拜佛陀圣迹,成为佛教徒心目中无上荣光的一件大事。佛教徒有千千万万,真正能实现这一夙愿的又有几人?在佛阳慈光的加被下,我有幸随中因佛教代表团出访印度.朝拜佛陀成道、说法、涅导的子进.深感同缘殊胜.嘉会难逢。谨以抽笔.纪此胜事,与广大读行分享朝圣的喜悦。途经曼谷拜见僧王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至辉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应全印比丘僧伽会的邀请出访印度。访问途中…  相似文献   

8.
辽代涿州一带"圆寂道场",于佛涅槃日,模拟佛陀涅槃及荼毗得舍利之场景,焚化画佛或纸佛而得舍利。它是在辽代舍利崇拜兴盛背景下,沿着舍利崇拜与佛像崇拜相结合的脉络,在舍利泛化趋势中,受密教重仪轨之逻辑的影响,而出现的舍利崇拜新形式。它借助有组织之佛社"螺钹邑"的推动,将一些辽代特盛的民俗,如螺钹乐、火葬、纸扎、烧饭、牲祭等,皆整合了进去,是佛教与民俗互动的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9.
印度大乘佛教中流行的"法身"概念,在早期部派佛教文献中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般若文献不同版本的考察发现,"法身"是由见佛语境下的"法"或"法性"发展而来的,而在早期部派佛教中,"见法即见佛"的观念即已十分流行——这里的"法",指的是佛陀所宣说的"缘起"。"法身"概念的最初成立,是借助kāya一词的双关含义:既有"身"的涵义,也意指"集合"。这样,若称"法的集合",内涵上与"见法即见佛"中的"法"并无差异,但若同时指称"法身",则引入了实指的身体之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正《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佛  相似文献   

11.
何梅 《法音》2005,(3):30-37
汉文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总集,是印度古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汉文大藏经以其收录之宏富、版本之众多、历时之久远著称于世。一、印度三藏典籍的形成及传播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原典的形成是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前后,由佛弟子们通过四次集会(即“结集”)的方式,将佛陀宣讲的佛教学说、为僧团组织制定的行为轨范以及对佛说的论释汇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经、律、论三藏典籍,并开始形诸于文字。在此期间,由于佛弟子们对第一次结集的说法产生分歧,而分裂为大众部、上座部,此后…  相似文献   

12.
女性信徒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佛教也不例外。尽管古代印度以夫权社会为主流,但女性佛教徒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佛教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三转法轮度五比丘,建立了第一个男性的比丘僧团。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瞿昙弥随佛披剃,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在大爱道瞿昙弥的表率作用下,五百释种女加入僧团,从而建立了女性的比丘尼僧团。但是,女性进入僧团的历程非常艰辛。据记载,佛陀回到故乡说法,佛陀的姨母前来听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为佛法倾倒。于是大爱道向佛陀提出了出家的请求,但先后…  相似文献   

13.
石经幢的兴起与五台山文殊信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志静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所讲述的佛陀波利礼五台,被文殊点化的神异故事影响更为广泛。在此经的流传过程中,随即也兴起了建立经幢之风。唐代开始,全国各个寺院几乎都建有石经幢。五台山现存有从唐代以来的近30座石经幢,这些经幢承载着大量的佛教历史信息,为研究五台山佛教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现对此经的兴起以及五台山石经幢的形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印度最早的佛教纪念性建筑始于阿育王时期。所有圣地中与佛一生重大事件有关的有四个,也就是佛出生、佛成道、佛转法轮以及涅槃的地方。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73-前232年)曾在这四个地方起造纪念性建筑。本文在此介绍的不止这四处圣迹。一、比哈尔邦的佛陀伽耶这一圣地是乔答摩获得正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早创建于古印度。它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在世活了80岁。早期佛教着重理论,而不重视偶像崇拜,故不雕塑佛像。佛教最初崇拜释迦牟尼为佛,而只是把他作为教主。当时人们礼拜的具体对象是纪念佛的菩提树、法轮和浮图。自从佛教僧侣传教活动开始以后,才开始把  相似文献   

16.
褚潇白 《法音》2008,(10):60-62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艺术最初的流派中,没有佛陀本身的形象。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菩提树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场面,用“法轮”来代表“说法”的场面,但用人形来表现佛陀的情况付诸阙如。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  相似文献   

17.
《圆觉经》学理性的修行体系影响深远,其论证方式及特点为禅宗所继承,是禅宗极富辩证色彩思想的一种理论源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由于佛陀多罗生平事迹不详,佛教中人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怀疑,但大多认为其符合佛教义理。《圆觉经》记载了佛与文殊、普贤、普眼等诸菩萨论说如来圆觉的妙理与修行方式,符合华严宗宗旨,被视为华严宗经典。而自唐代圭峰宗密大力宣扬之后,在禅门中亦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19.
正各种极富建筑装饰美感的古塔,构筑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大运河沿岸雄伟挺拔、高标云际的古塔,既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也成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史的真实记载。塔在印度佛教中意为"高显处""功德聚",最初是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建造的建筑物。据《十诵律》的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起塔供养,是为造塔的起源。后来逐渐延伸为供奉诸佛菩萨像、祖师高僧遗骨等。概括而言,印度佛塔主要是作为供养、礼拜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5)
<正>进入五月,全世界三大语系佛教陆续进入了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圣诞的节日氛围之中。2641年前的一天,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印度北部的兰毗尼园。经典记载,佛陀降生时,园中百花齐放,天空出现九条龙,由龙口吐出香水为婴儿沐浴。悉达多太子诞生不久,就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每走一步,足下生出一朵莲花。并且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因此,佛陀圆寂后,广大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