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南传佛教自1300多年前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自我调整和本土化的过程,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佤族等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变化,我国南传佛教界要坚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2.
正3月30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云南省临沧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交流南传佛教地区管理经验,研究促进南传佛教僧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引导南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中国化方向,抵制商业化不良影响,凝心聚力,共同促进我国南传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会议的主题发言,从坚持中国化方向、发挥中国南传佛教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8年3月30日在云南临沧召开的中佛协第九届理事会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委员、学者们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和学术成果交流,围绕南传佛教地区寺院管理经验交流、研究促进南传佛教僧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对引导南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中国化方向等目标意义深远,特综述其中要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情况,国内外学界知之不多,尤其南传佛教抄本在中国的流存状况,由于语言文字等障碍,直到近年随着<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的出版发行,才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本文拟对中国境内南传上座部地区的佛教抄本情况作概要介绍,并以西双版纳为个案,对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抄本的源流、形制、存量、文字、内容结构以及濒危状况等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县体表现。开展新时代南传佛教公益慈善事业,是坚持南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南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实践方向,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缅甸的佛教文化特色□张勇●缅甸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公元七世纪起,缅甸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就先后传入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并成为傣、布朗、德昂、阿昌等少数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对这些民族的精神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乃至...  相似文献   

7.
正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具体表现。开展新时代南传佛教公益慈善事业,是坚持南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南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实践方向,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在传播中逐渐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支系,南传的一支在亚洲南部,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的傣族地区,因其所用经典语言采用巴利语,故南传佛教也被称之为巴利语系佛教,东南亚各国和南亚斯里兰卡称之为上座部佛教,中国称之为"小乘佛教",日本称之为南方佛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传佛教从南亚东南亚国家传入,由于传播路径的特殊性,主要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民众,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都是一个民族,因为亲缘族源的一脉相承、地域接壤、佛教信仰相同,因此在我国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往中,南传佛教应当发挥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南传佛教从南亚东南亚国家传入,由于传播路径的特殊性,主要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民众,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都是一个民族,因为亲缘族源的一脉相承、地域接壤、佛教信仰相同,因此在我国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往中,南传佛教应当发挥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2010,(1):19-1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在党中央和各级党政部门的亲切关怀下,经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今天圆满闭幕了。我们南传佛教界代表对本次会议非常满意。这次大会本着团结、友好、负责任、顾大局的精神,各项议程取得圆满成功。大会选举出的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承载着全体代表和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的厚望,对中国佛教事业未来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 ,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需要坚持与弘扬民族精神 ,更需要孕育和培养符合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本文就学术界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 ,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自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 ,不断深化了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尚未形…  相似文献   

13.
南传佛教是中国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东南亚泰国、缅甸的佛教有着法脉的密切联系。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中国佛教正在飞跃前进,云南的南传佛教作为我国边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如何在新形势下紧趋中国的发展步伐,需要我们去重视与努力参与。调整有关宗教政策,发挥特区的“特”字作用。打造南传佛教的黄金纽带,需要解决的是理论问题。南传佛教的寺院需要得到很好的提升。解决南传佛教的发展不是重视人才缺少的问题,而是如何重视人才的使用。总之,让云南南传佛教背靠世界佛教中心的中国佛教,最终形成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两条黄金纽带,将亚洲佛教南北打通,为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好现实的服务,实现中国佛教崛起之理想。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0,(2):47-47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在党中央和各级党政部门的亲切关怀下,经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今天圆满闭幕了。我们南传佛教界代表对本次会议非常满意。这次大会本着团结、友好、负责任、顾大局的精神,各项议程取得圆满成功。大会选举出的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承载着全体代表和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的厚望,对中国佛教事业未来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两千多年来,南亚、东南亚社会中的南传佛教顽强生存着,铸造了这里的民族和国家,也对包括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内的佛教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南传佛教国家又与西方世界发生了决定性的因缘际遇,从而使其自身发展也融入到全球性的现代化过程。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南传佛教在佛教史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南传佛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南传佛教对现代化潮流的适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22,(5):34-35
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自身多民族、多宗教的实际,坚持“导”的理念,通过理论实践引领、思想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引领、人才培养引领,着力深化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傣族地区人民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简称南传佛教)文化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南传佛教佛寺建筑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阶段。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佛寺建筑造型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层出不穷,但从整体上看,佛寺建筑造型仍然受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同影响,佛寺建筑是傣族人民吸取中原汉族和东南亚泰国、缅甸等建筑技术、艺术,结合自己的特点,在布局、结构、用材和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显示了傣族人民的建筑技术、艺术的独创精神,是我国中华民族建筑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8.
赵玲 《法音》2004,(5):38-42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中国三大语系佛教之一。佛教自唐代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以来,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对傣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伦理道德对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提升,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是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它积极参与并维系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5)
南传佛教是指印度佛教向南传播后,流行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它与北传的中国大乘佛教同出一根。南传佛教早已为我国知晓,古代中国僧人曾俗称小乘,西去求法的高僧和旅行家在所著的游记中曾大量地介绍了小乘佛国的情况,它们成为学者研究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的重要资料。迄至近、现代我国乃至世界学者都对南传佛教国家做过一些研究。欧美国家过去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曾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所利用的文献,大都是流行于当地的巴利文、僧伽罗文和缅文、柬埔寨文、老挝文等各种文献,所以,南传佛教敲开了佛教向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的大门,并发生了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3月30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云南省临沧市孟定镇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交流南传佛教地区管理经验,研究促进南传佛教僧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引导南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