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少数民族筚路蓝缕 ,开拓祖国疆域 ;刻苦耐劳 ,发展社会经济 ;披荆斩棘 ,实现民族迁徙的艰苦创业的传统道德。作者认为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 ,切实加强艰苦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而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大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宗教道德进行扬弃和提炼,继承和发扬它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 ,坚持群体为本位 ,突出主体地位等特征。“公”、“忠”、“义”、“仁爱”、“中和”、“孝慈”、“廉洁”、“勤俭”等德目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对这些反映社会运行一般规律 ,具有一般理论意义和超时代价值的内容应当进行发掘、梳理 ,以充实和丰富当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优秀道德传统的深厚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农为本的经济条件、血缘宗法制度、人文主义倾向等方面,论述中国优秀道德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5.
6.
论旅游道德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道德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旅游道德建设是旅游伦理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旅游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应当加强旅游道德建设,并认为应该把“敬重自然,保护旅游环境”,“尊重历史,理解文化差异”,“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培养高尚人格”作为当前旅游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公德建设、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作为旅游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需要我们将道德建设作为一个特定的伦理学范畴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道德建设是促使道德进步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 ,道德的理论建设是前提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基础 ,职业道德建设是主体。道德建设系统的开放性特点要求经济、政治、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 ,要实现这个要求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伦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承担着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文化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传统仁爱精神、民本思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传统的担当意识、民族大义到当代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从对理想人格、大同社会的追求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传统道德文化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什么作用,而在于挖掘它在不同时代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要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少数民族道德传统的实际出发,切不可把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通通指斥为落后的乐西,脱离少数民族在其具体的历史发展实际中产生的道德传统而另搞一套。勿庸讳言,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落后的因素,但总的看来,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社会成员间的阶级分化出现较晚(有些民族直至民主改革时才刚刚开始出现),加之居处偏远、分散,受本民族道德传统以外的其它民族的道德传统的影响较小(不是没有影响),因而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多属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主要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心理要求的道德类型。  相似文献   

10.
道德记忆是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类道德生活经历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或印象。道德记忆是儒家慧命赓续的伦理传统得以延续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使得儒家伦理精神不断历经传承、发展、演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理论形态,更使得儒家伦理以文化心理的社会形式引导着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化是儒家伦理传统的道德记忆方式,儒家以道德教化来守护角色记忆与定位道德责任、塑造榜样记忆与开展教化示范,并通过实践道德记忆达到知行合一。珍惜儒家道德记忆、传承发展儒家优秀伦理传统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话题。道德记忆是一个立意高远、形象生动、涉面甚广、兼具理论与现实关怀的创造性学术范畴,它不仅为我们考察儒家伦理传统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对于我们当今如何开展伦理学研究也带来了深刻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