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他场合他也多次强调:“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  相似文献   

2.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起源王家典社会科学 战线1986年第l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突破”邓伟志人 民日报1986.3.14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异化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夏永翔郑晓江学术论坛1986年第1 期恩格斯关于美的起源和本质的思想向翔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1  相似文献   

3.
<正>宗教不仅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交流互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带一路”的历史中发挥了独特的文化纽带作用。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贸交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也是多种文明和宗教的传播汇集之地。在多种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新疆地区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体系。历史上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各宗教,在中华文化的浸润滋养下,逐渐呈现中华风貌,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一部中国宗教史,折射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灿烂悠久的交流史。  相似文献   

4.
生命起源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前沿问题,M·艾根(M.Eigen)教授卓有成效地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提出了超循环论,揭示了生命起源特别是生命信息起源与进化的一定的规律性,为近十多年来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艾根的超循环论不仅在解决生命起源问题上独树一帜,具有开拓性,同时还涉及宇宙观方面意义深远的一些问题,自始至终贯穿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一、超循环论的研究方法 艾根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独具特色。20世纪以前,由于物理化学以及相应科学知识的贫瘠,尽管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进行许多实验,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否证各色各样的理论,但实验粗糙、证据不理想,没有说服力。20世纪30年代化学进化论的创立不能不令20世纪前的那些科学家们对奥巴林等人刮目相看。以奥巴林为代表的化学进化论者的大量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起源问题是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人类历史的第一章。最近发表的毛主席的词:《贺新郎·读史》的第一句就是“人猿相揖别”。这里我们就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由此提出的新问题,特别是有关哲学的问题,以及当前国外人类起源研究中的新动向,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7.
列宁把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译者)称为“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这本书是把对历史问题的深刻的理论研究同工人阶级革命解放斗争的迫切任务结合起来的光辉典范。该书的研究对象,似乎是与实际革命活动相隔很远,但是,全书都贯穿着强烈的坚定的党性和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仇恨,对工人阶级最终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与资产阶级学者“死啃书本”完全不同,恩格斯认为研究人类远古史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很多实际现象的钥匙。恩格斯在家庭关系的历史中,在国家和它的机构产生的历史中,找到了国家(少数剥削者压迫大多数被剥削者的工具)必然要灭亡的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8.
<正>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哲学动态》编辑部主办,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于2015年10月17~18日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一、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成果与问题本届论坛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成果与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界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都在从不同的领域谈论宗教起源的问题。费尔巴哈 (1804-1872)从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立场、涂尔干(1858-1917)从社会学家的立场、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医生的立场解释了宗教起源的共同特征, 即将人的主观意愿投射到外在的某种超自然的人物或观念之上,以构成自己崇拜的对象。这就是著名的“投射理论”。关于宗教起源的这个解释系统,由费尔巴哈算  相似文献   

10.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18,(7):2-2
<正>7月10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宣布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促进包容互鉴。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上,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阐释结构”这一标题,表面看似乎是要提供有关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形态、研究范式以及解读模式、路径、理路等问题的概括和比较。然而,我在这里并不想在已有的各种概括的基础上再提出一种新的概括,而是想深入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同思路或路径之间,去揭示一下目前的研究进展、问题和未来可能的趋势。这一想法的形成得益于著名的“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启发。作为该论坛的倡议者之一,我参加了迄今为止已经举办的全部六届论坛;近日坐下来重新研读这六届论坛的文集,不仅沉浸在许多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3.
俞吾金同志的《马克思时空现新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以下简称“俞文”),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时空理论的评价问题,对时空的起源问题,时空的关系问题,以及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都提出了若干发人深思的见解,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关于时空的起源问题,是“俞文”的核心问题,也是要害问题。“俞文”引用古尔德的话说:“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一既是人类时间意积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地测量的起源”。如果这句话真是马克思的原意,那么这句话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论点:即人类的时间意识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引发了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迁,其带来的国家问题,诸如“国家终结”、“国家销蚀”、“国家强化”、“世界主义”、“全球治理”等等,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何积极参与上述问题的争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和研究经济伦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促进我国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创办了“经济伦理:焦点与思考”论坛,并于2007年8月24日上午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外事处、上海市总工会民主管理部、上海市伦理学会经济伦理专业委员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论坛,主题为“商道与责任:中外企业是如何思考企业社会责任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陆晓禾研究员主持会议,并介绍了创办本次论坛的初衷;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朱贻庭教授、上海市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张立群先生出席了本次论坛并致辞;论坛还…  相似文献   

16.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两者是“不变”与“变”、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统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两者也可以说是“一”与“多”、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日新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不变”与“变”、“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7.
刘燕  赵曙明  蒋丽 《心理科学》2014,37(2):460-467
组织中的揭发行为是员工对工作场所中的违法、破坏规则和不道德行为的检举揭露,是及时纠正组织中错误行为的有效机制。文章回顾了组织中揭发行为的研究起源、概念及测量方法;从不同理论视角探讨了揭发行为的决策过程;从多个层面系统梳理了揭发意愿或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产生机制;归纳了揭发行为实践的影响结果。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跨学科视角的个体前因、区分特定情境变量的影响、探索行为产生机制和开展本土化揭发行为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明 《哲学研究》2022,(5):15-25+128
以大历史观为指导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起源,可以有效回应西方社会关于中国道路是实用主义选择的误读,进而超越中国道路在形成史问题上的时间相对有限性,从更加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更加宽阔的理论视野出发,把握中国道路历史必然性背后的逻辑必然性。一者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接续发展的大历史出发,有助于厘清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根基与文明基因,集中展现“走自己的路”是由中华文明内在特质决定的必然选择;二者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辛求索的大历史出发,有助于澄明中国道路开创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深入把握中国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本质性关联;三者从人类现代化探索的大历史出发,有助于彰显中国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0.
张践 《中国宗教》2023,(9):44-4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决定了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就当前的宗教工作而言,如何维护、发展、创新宗教多元并存格局,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