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脸加工过程中,从人脸知觉到身份信息提取是一个系列的过程还是平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比较脸—脸(FF)、名字—名字(NN)、脸—名字(FN)和名字—脸(NF)等四种刺激类型条件下被试对其作夫妇判断和性别配对判断时的反应时分析,发现判断任务与刺激类型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性别判断任务中,FF反应最快,NF其次,FN和NN最慢;而在夫妇判断任务中,四种刺激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反应错误率分析也显示相似的结果。实验结果支持人脸识别到身份信息提取过程为系列加工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群体决策研究表明群体要实现优化的决策,需要在决策时提取和加工更多的信息,特别是那些为个体所拥有的非共享信息.本文从信息分布、群体特征和决策规则三方面人手考察了非共享信息提取和加工的影响因素研究,归纳了当前对于群体决策中非共享信息提取及加工的心理机制观点、并对非共享信息研究的方法和测量指标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汉字、数字和符号的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加工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呈现方式下是否表现不同,现在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9选1部分报告范式,通过字符串水平呈现和竖直呈现两个实验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水平呈现对于不同类型字符的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加工都更有优势。数字在不同呈现方式下都表现出绝对优势,且水平呈现时存在首位置优势,表明“改变的接受域”理论对于汉语语系地区数字系列位置效应解释的可能性。同时,汉字与符号更为相似,但水平呈现时汉字位置信息加工更好,且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注视点左侧(包括注视点)优势,这可能是中文阅读的特别机制。  相似文献   

4.
时间信息的加工一直是当代阅读心理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对时间信息表征的性质、维度特征、提取机制等问题存在诸多争论, 主要表现为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冲突。我们认为,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加工时间词以及低水平的更新情景模型阶段和通达与整合先前信息阶段, 强印象假设和场景理论争论的实质在于前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而后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二个阶段, 因此, 总是难以调和。本项目首先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将二者加以整合, 然后采用经典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的眼动研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表征性质、加工的维度特征、提取过程的激活与抑制特征等问题的探讨, 为本项目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提供行为实验与眼动实验证据, 从而解决该领域中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长期争论。本项目的理论构想与研究技术对文本阅读其他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作记忆负载对位置干扰子激活加工和抑制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耿丹  金志成 《心理学报》2009,41(4):292-304
针对工作记忆(WM)负载对干扰子加工的影响存在认知控制机制和负载特异机制两种分歧观点的争议及Park等人的负载特异机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文章尝试采用干扰效应和负启动效应双指标考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WM负载对位置干扰子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WM负载对位置干扰子加工的影响存在双重作用机制(认知控制机制和负载特异机制);目标刺激与干扰子刺激的属性一致时,亦可得出负载特异机制观点,且可将WM任务与选择性注意任务之间竞争的资源锁定为知觉处理资源;导致上述两种观点争议的原因是以往研究未将干扰子加工过程分离为激活加工阶段和抑制加工阶段来考察;用双指标分离干扰子加工阶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但可解决这两种观点的争议且可为两者的统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时序信息提取特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云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3,16(5):257-264
时距区分性理论认为提取时序信息是在包含一定项目的检索系中检索抽样的过程,通道因素应当对正确率和速度都产生影响.本文分别以英文字母和汉字为材料,对时序信息的提取特点作了两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材料的呈现顺序对时序信息提取的正确率和速度都有影响,通道因素只影响提取的正确率,而速度则未受其影响。显然,用时距区分性理论来说明时序信息提取特点是缺乏足够证据的.本文提出,对时序信息提取机制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独立加工与交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孔识别功能模型认为,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是两条独立的并行路径。以往诸多研究者都认可并遵循二者分离的原则。但近期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存在交互作用。首先总结和分析已有的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成果,评述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论争,然后介绍人脸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实验证据,最后提出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并展望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传统注意研究多基于单个注意焦点和采用静态视觉信息。由Pylyshyn(1988)提出的多目标追踪范式则基于动态场景,是研究同时追踪多个目标的容量有限的注意机制比较常用的范式。在多目标追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身份追踪范式中的对象带有身份信息,涉及到较复杂的认知机制,如注意、视觉工作记忆等。探讨以上两种视觉追踪的认知加工机制对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动态信息的认知加工活动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敏  李琳  向慧雯  隋雪  Ralph Radach 《心理学报》2017,(11):1357-1369
以往研究大多考察默读中是否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存在何种类型的预视效应,很少有研究探讨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以及阅读中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默读和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实验1发现在默读和出声阅读中都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但是默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更大。实验2发现出声阅读中在注视中央凹词汇的早期不能提取副中央凹处信息。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默读和出声阅读条件下的副中央凹加工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眼动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10.
自我中心性偏差是社交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抑制性选择模型与流利性错误归因两种理论观点:前者认为对自身观点的抑制失败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 后者则认为错误地选择自身更为流畅的信息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为整合上述争论, 提出抑制-归因协同作用模型, 认为抑制和归因两种加工或可共同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未来研究应借助精巧的研究范式和特殊被试群体, 进一步验证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