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纲 《现代哲学》2017,(4):133-139
熊先生治学,一如其为人,从不轻率应付,无论是撰写鸿篇巨制的论著,还是与弟子友人书信往来,均十分认真,且多与评章学术、证会本体、安顿生命的哲学攸关。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或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最根本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根基。《重印周易变通解序》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珍版易学小史。序文对儒易道易、汉易宋易、扬雄《太玄》、船山易学、清学流弊及《周易变通解》的评章指点,与《新唯识论》《乾坤衍》新易学哲学前后相承,虽难尽周备公允,却多有独见慧解。  相似文献   

2.
釜底抽薪法     
批判谬误,方法很多,“釜底抽薪法”就是其中之一。运用这种方法,要求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所以,从逻辑角度讲,“釜底抽薪法”也就是反驳论据法。“釜底抽薪”,烈火就会熄灭;驳倒了论据,对方的议论也就不能成立了。釜底抽薪法,是一种富有逻辑力量的反驳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第一有利于驳倒对方的论点;第二能增强文章的论战色彩和说服力。写驳论文章,当然要集中全力驳倒对方的论点。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只有驳倒了论  相似文献   

3.
在激烈的企业和商业竞争的今天,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讲,要创造一个名牌产品很难,而且,大多数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全新的产品。那么如何在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竞争呢?短处列举法和短处利用法是一个极好的思路,这里所讲的短处,是指竞争对手产品的弱点或企业经营方面的弱点。掌握了这种弱点,就可以集中力量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专门攻击竞争对手的短处。例如:日本是电子琴生产的王国,它的产品霸占了世界电子琴产品的欧美市场和本国市场。中国电子琴企业要想与之正面竞争是相当困难的。深圳通理电子公司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4.
5.
欲擒故纵法     
文章之道,忌直贵曲。直,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曲,变化多端,易于吸引读者。古人云:“情欲信,辞欲巧。”也就是说,写文章一要讲真情实意,二要讲表述奇巧。欲擒故纵法,就是把文章写得曲折、奇巧的一种方法。欲擒故纵法,就是在描述本题或揭示意旨的地方,故意放缓一步,巧生枝节,使文章疏荡生色,奇妙感人。褚少孙写《西门豹治邺》,采用欲擒故纵法,就收到了出奇制胜,感人至深的效果。邺县的巫祝、三老“给河伯娶妇”,  相似文献   

6.
众星捧月法     
写文章一要有内容,二要懂技巧.没有深刻感人的思想内容,当然写不好文章,这正如俗语所说,“巧媳妇难做无米炊”.但是,有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果不懂得写作的方法、技巧,也是不能写好文章的。常言道,纵有好米而媳妇拙笨,也难以做成佳肴。  相似文献   

7.
衬托法     
衬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分为正衬和衬反两种: 一、正衬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进行衬托,也就是以毒衬毒,以勇衬勇,以美衬美。经过衬托,就能使毒的更毒,美的更美,勇的更勇。例如柳宗元的《捕蛇常说》,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苛政非者之毒”。作者在表达这个观点时,除了正面描写逼税的凶狠场面外,还描写了一种非常毒的异蛇。经过“毒蛇之毒”一衬托,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苛政之毒”就显得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的印象也就特别  相似文献   

8.
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表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要在文章的关键之处,写几句精粹有力的话,把主题思想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全篇文章为之生色、动人。“画龙点睛”的提法,是从绘画中借来的。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但是没有画眼睛.人问其故?他说:画上眼睛,龙就飞了.听者不信,请他试之.他就提笔为一条龙画上眼睛.刚刚画完,那条龙就摇头摆尾,破壁飞去.这种传说,当然不可信,但它能够说明,当时的人  相似文献   

9.
法音     
陈星桥 《法音》2004,(8):F002-F002,F003
  相似文献   

10.
巧语增势法     
古人写作,讲究文章的气势。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认为,“气盛则言浮”;刘大櫆认为:“文章最要气盛。”这些议论虽然难免有偏颇之处,但它能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气势”对于文章的重要了。文章的气势,是使文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法苑谈丛     
(一)名山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谂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佛骨圣  相似文献   

12.
法苑谈丛     
三、佛教的仪式 (一)日常行事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外,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经典纪录成文字,于是有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往往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和修习五悔法门(礼敬、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为每日的常课。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自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僧尼轨  相似文献   

13.
休闲三法     
七天当中休息两天,这真是改革带来的福。怎样度过快乐的双休日,经过一段体闲实践,我总结出让我快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正确问法     
健忘 《思维与智慧》2006,(11):63-63
两名学法学的大学生争论一个重要问题:学习法典时可不可以抽烟。他们各执己见,最后去找拉比裁判。  相似文献   

16.
法水西还     
今春,日本相国寺向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国佛教研究机构,赠送了该寺前任管长尾谷宗忍遗著《禅林类聚着语》(精装,全75卷)。尾谷禅师遗著《禅林类聚著语》、将中国禅宗典籍《祥林类聚})(全ZO卷)通卷加以详细、周密校勘,附以诠释、注解、评论。作为以佛教为主要媒介和渠道,具有长沈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日友好往来之铭证,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础石,赠与中国佛教界及诸佛教研究机构。《禅林类聚》样行于元大德八(13O7)年。编纂者为扬州路天宁万寿禅寺善俊及门人智境、道泰。该著记录、汇集了中国禅宗发展鼎盛的唐至南宋末禅林名…  相似文献   

17.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18.
末法时代     
正~~  相似文献   

19.
问卷调查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卷调查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一种将要调查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计成问卷,然后让调查对象来回答,借此来收集研究所需材料的方法。与心理学的其他方法相比,它省时省力,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得大量无法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材料,因而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广为使用。但是,问卷调查法并非表面上看去那样简单易行,在我国心理学研究中也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因此而导致收集的材料和所得到的结论不可靠。本文拟就概要地阐述在使用问卷调查法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