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生活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既要事业又要家庭幸福的女性已为数不少。她们就是E型女性,总试图出色完成社会所赋予的多重角色。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她们成功的背后,付出了超出男人的努力,往往以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为代价。 我们常听人间起,一个女人能否既要事业又要  相似文献   

2.
姜平 《美与时代》2006,(9):82-84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女性一生扮演着“从人者”的角色:“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红楼梦》一反传统的悖谬,让贾母、王熙凤、探春等几位女性居于贾府的中心地位。这些女性当权者,一方面拥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自主身份、地位和权力,这种地位的获得靠的是她们自身出色的胆识和才能,她们意图与传统的父系主导文化抗争,渴望能实践自我主体的愿望,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传统的屈从者,不自觉地扮演着传统的“刽子手”角色,扼杀女儿们自主的意识,扼杀了她们自主追求的爱情,葬送了许多年轻的生命。这种双重身份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IT企业员工压力源、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旨在探索压力源、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所有压力源和控制型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有显著相关;对男性心理健康起预测作用的压力源为人际关系、角色模糊、工作家庭平衡、职业发展,且控制型应对方式在角色模糊与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对男性身体健康起预测作用的压力源为工作负荷、角色冲突和控制型应对方式;对女性心理健康起预测作用的压力源为工作家庭平衡,对女性身体健康起预测作用的压力源为工作负荷。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在对成就的看法方面有别于男性。她们一方面主张妇女解放,渴望事业成功;另一方面又会心怀恐惧、忐忑不安。这种恐惧,心理学上叫做“追求卓越的焦虑”,是潜伏在许多女性内心深处的心理陷阱,处理不好,可使女性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陷阱有:  相似文献   

5.
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力。摄影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她们更好地寻找并发现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艺术长河中,女,陛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魅力闪烁着光辉.她们有着和男性艺术家同样的艺术热情和艺术追求,但由于她们自身的女性特征又使她们与男性艺术家之间存在着绘画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的相互交织和冲撞磨擦,才使艺术之花常开.这一点,在当今的女画家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中美大学生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雷  郭爱妹  侯杰泰 《心理科学》2002,25(2):219-22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别角色态度的跨文化研究一直是性别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霍夫斯泰德(Hofstede)认为.性别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是文化差异的维度之一。在男性化社会里,两性的社会角色分化比较明显,承担着传统的社会与家庭角色;而在女性化社会里,两性的性别角色出现了部分整合.即男性进入了女性的世界,女性也承担了部分男性的角色。他认为美国属于一个比较男性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田浩 《心理科学》2003,26(5):955-956
1 引言  双职家庭 (dual careerfamily)的含义是 ,夫妻双方都追求职业的成功 ,而同时又要努力保持和谐的家庭生活。职业(career)一词 ,可以指任何形式的工作 (job) ,但在双职家庭的概念中 ,职业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它指需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可以从事的职业 ,需要人们有高度的责任感 ,反过来 ,职业的成功也可以给人以高度的成就感。双职家庭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家庭形式 ,在这种家庭中 ,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职业追求 ,职业与家庭都是双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有了自己的职业追求 ,把职业看成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男性也…  相似文献   

9.
《御伽草子》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几乎涵盖了贵族、武士、庶民各个阶层。她们不仅为故事平添了许多趣味,对于故事中男性角色来说更是他们迈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御伽草子》中的女主人公,无论出身于公家、武家,抑或平民,都是能歌善舞,精通乐器,且熟悉经典。  相似文献   

10.
如今,不少女人追求事业的成功,盼望获得纯真的爱情,憧憬幸福美满的生活,希望受到爱人、同事、朋友的喜爱与尊重。生活中的无数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以上美好愿望,女人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努力克服以下弱点。提高心理素质与男人相比,女人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从古至今,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建功立业乃天经地义之事,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是理所应该孩子随意呵斥,一副不可一世、蛮不讲理的样子,使家庭难以安宁和谐。她们如不克服这一不足,要想品尝甜蜜的爱情和家庭的温馨只能是南辕北辙。对于她们来说,当务之急是致力于学习,使自己成为秀外慧中、气…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主义艺术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许多女性艺术家和女性理论家开始思考并致力于改变社会中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重新思考女性的自身价值、社会地位以及与男性之间的关系.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将后现代艺术和摄影融于一体,在后现代领域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她的作品从整体上成功地触摸到当代文化的敏感神经.她不拘于一般女性艺术那种纤细、精致的传统,冲破女性艺术追求坦诚,实在及修养的外观束缚,创造了其独特的具有自述性和女性主义特点的艺术形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自觉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艺术的崛起,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女性艺术家们愈益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她们开始建立起一种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后现代"色彩:以深切地关心女性话题作为艺术的切入点,以"怜我情结"的切肤之痛,关心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追求完美的人性,表现艺术的真诚与自信.在执著的追求中发挥着女性情感性的优势,从而进入了艺术的自为状态,以结构完善、内涵充实而有了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3.
哈密木卡姆在维吾尔木卡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在哈密地区,只有山区才有女鼓手,因为在山区女性和男性一样,下地参与农作。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需要女鼓手来活跃当地的婚礼以及节日气氛。哈密地区交通不便,生活较为艰辛,山区的女性与男性家庭成员一起共同劳动,使得她们的地位和男性较为平等。如今哈密木卡姆中的女鼓手,她们有自己的演出服,并且很多人都是自己刺绣。在她们的服饰上有一个特别的细节——沿用了汉族传统的右衽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人格特质词分类法,对140名大学本科新生的性别角色观进行了研究。发现:(1)男女大学生都把勇敢和善良分别放在男女性别角色正价特质的第一位;虚伪和自私分别放在男女性别角色负价特质的第一位。(2)男女大学生在善良是男女性别角色共有正价特质,负责、真诚、稳重和善良是男性角色正价特质,温柔与真诚是女性角色正价特质的重要性认识等方面有显著性的性别差异。在男生认为的男性角色的主要正价特质中女生只认为勇敢、坚强、真诚、稳重、负责是男性角色的主要正价特质。男生更认为温柔是女性角色的正价特质,女生更认为真诚是女性角色的正价特质。(3)男女生都认为势利、自私、虚伪、刻薄、饶舌是女性角色的主要负价特质,但男生把势利是放在女性角色负价特质的第一位,女生把自私放在女性角色负价特质的第一位;男女生都认为势利、自负、自私、粗鲁是男性角色的主要负价特质,但女生比男生更认为自负与懦弱是男性角色的主要负价特质,男生认为势利比自负更是男性角色的主要负价特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资料,对城镇家庭女性的工作和家庭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女性的双重压力依然存在,家务劳动依然占据女性更多的时间;但在职业方面女性的时间付出几乎与男性相同.女性高层人才兼顾事业和家庭,是工作和家务时间付出最多的人.当代城镇夫妻共在职场,男性更可能因工作忙而顾不上家庭.对0-3岁孩子的抚育上,家庭支持网络应对单位制的解体,夫妻双系的父母帮助成为最主要的力量;部分高层人才依靠市场力量,雇佣家政工来帮助抚育,但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一般从业者中这一比例并不高.  相似文献   

16.
以往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男同性恋者为研究对象,样本很少涉及女同性恋者,现有有关研究大多也将整个女同性恋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在女同性恋的生活中,有"T、P"(类似异性恋男-女结构)的普遍角色分工。"T"角色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更被看做异类,她们在衣着、躯体、性行为等方面不符合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常常受挫。她们在同性恋中扮演了异性恋中"男性的角色"。通过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儿时同辈群体、家庭教育、性经历以及同性恋亚文化群体是影响"T"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道教的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以后,都是以男性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男人创造了适应于自己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伦理道德等文化,而妇女则沦为男性的奴仆,社会的附属品。妇女作为社会主体的身份被剥夺了,她们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社会的人的价值和参予社会活动的平等地位。尤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残酷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束缚着妇女,将她们禁锢在封闭的家庭中,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家庭的附庸。总之,在男尊女卑,两性不平等的男人世界里,女性成为男人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的统治对象。  相似文献   

18.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材料生态性、被试性别和角色性别对理解友好与敌对意图的影响,分析了100名被试观察由2名男性或2名女性表演的三类互动意图的照片或卡通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理解真实人物的正确率高于虚拟角色;女性被试理解虚拟角色的反应时长于真实人物,而男性被试却未出现材料生态性差异;理解男性角色敌对意图的反应时短于女性角色的,而理解友好意图时却未出现角色性别差异。研究为负性偏向等理论提供实证证据,揭示材料生态性、角色性别对理解友好和敌对意图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核心论述出发,讨论了欧洲福利国家不同福利体制与家庭政策不同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结合欧洲福利国家改革与社会变迁(人口老龄化与家庭规模缩小)的事实,通过经验资料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欧洲家庭政策的变迁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回应后工业化生产体制与追求生活质量的家庭经营模式进程中家庭政策的演变,并从再分配政治与公民权不同维度的关系回应了在"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建构中性别关系与女性角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