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体生命周期具有不可逾越性,这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理论维度和研究方法。信仰者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时间点上,对待超自然的存在物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对此,通过宗教心理学的理论解读,有助于我们认清宗教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构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ψ模型,并据此模型分析了个体生命周期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和"自我与环境"两组关系内,个体生命阶段与宗教之间呈现的关系。老年人宗教心理有来自心理性的ψ模型的结构不平衡,也有来自心灵(精神性)的存在挫折。本文侧重对老年人宗教心理呈现的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期望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霍尔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青少年期为重点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路径考察;以进化理论为支撑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动力解释;以综合运用为框架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方法探索。其历史贡献在于,奠定了青少年皈依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开创了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毕生探讨的先河,指明了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整合考察的方向。其历史局限在于:立足本能遗传的个体宗教心理发生学阐释苍白无力,某些神学主张为宗教心理学的科学发展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的宗教心理学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詹姆斯对宗教心理的关注,与其浓厚的家庭宗教背景、青少年时代的心理冲突和晚年激进的经验主义倾向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从非理性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宗教经验;主张按照实用性原则处理信徒的人格差异;力求通过个案比较促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其贡献在于:开创了从个体人格差异角度剖析宗教经验的独特之路,开辟了依据心理学原理指导信徒日常生活的应用之路,开拓了引领宗教心理研究朝着多样化发展的探索之路;其历史局限表现在:忽略了群体宗教意识对个体宗教意识的制约作用,对个体宗教经验特别是神秘经验的解释含混不清,在宗教心理学理论构建方面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外家庭研究和治疗领域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心理分离的研究。心理分离即个体与家庭在心理上的分离并形成个体化的程度。文章从心理分离的界定、心理分离的理论背景(Mahler发展阶段理论、Bowen家庭系统理论)、心理分离的测量方法、心理分离研究现状这几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做了简要评述,最后阐述了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对我国家庭研究与治疗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的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担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标和担忧是个体关于未来的心理表征,对个体日常指向未来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调查了近2000名初中、高中和大学青少年,结果发现,青少年的目标和对未来的担忧反映了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同时它们又因被试的年龄、性别、城乡背景以及思考内容领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但是,20世纪60年代,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在学术界流行,却不是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而首先是经济学。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流行后,随即流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团队生命周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行业生命周期理论等等,反而发展心理学家没有使用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而实际上,发展心理学才是真正研究生命心理周期的学科理论。至今为止,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生理心理生命进行了分期。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单项的理论,没有考虑轮回问题。因此可以认为,心理学家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即使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也是不完整的,需要建立人生发展心理学理论,或者称为生命心理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7.
林爽  刘文  王薇薇  张雪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6):1042-1055
Moffitt的反社会行为发展理论将反社会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即终身型和青春期型, 其中, 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频率更高, 它一般在青春期早期产生, 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期早期结束, 青春期个体的发育成熟会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成熟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两方面, 生理成熟或心理成熟的单独影响和共同影响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停止:生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 心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减缓和削弱作用;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交互作用减弱或强化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之间的成熟差距抑制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未来的研究还需就拓展不同类型成熟的研究、改进成熟度的计算方法、结合青少年成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干预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对有较高风险发展为危险行为青少年的高危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非常有价值的。本研究对青少年危险行为高危人群进行结构化的个体与团体心理干预,评估两种干预的即时效果和六个月的预后情况。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等量表对16所中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筛查,共555名学生参加本研究,被随机分为个体、团体和对照组并分别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个体心理干预组被试的危险行为水平、心理健康以及抑郁和焦虑情绪均获得显著改善,并且6个月的预后效果依然明显,而接受团体辅导干预组仅在抑郁指标上有所改善,在危险行为评分、焦虑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均没有明显的改善。研究认为,对危险行为易感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应以经过良好设计的个体心理干预为主、团体干预为辅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9.
对自我的研究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宗教是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源泉。文章对宗教在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认为,从宏观角度上看,宗教是青少年认同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宗教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宗教还是青少年认同发展的重要精神背景。文章还以仪式和祈祷为例,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宗教崇拜对青少年认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纵向再探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前不久完成的一项横断设计研究中, 以自编的心理理论量表测查比较了中美两国3~5岁儿童的有关发展。量表包括五项任务: (1) 不同的愿望; (2) 知与不知; (3) 不同的信念; (4) 内容错误信念和 (5) 伪装的情绪。研究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群体儿童对上述任务的理解均表现出稳定一致的发展次序, 两者的次序大致相同但具有重要差别: 我国儿童的理解次序如从易到难排列如上所列, 这一次序与美国儿童的差别在于我国儿童先理解“知与不知”, 然后是“不同的信念”, 而美国儿童则恰好相反。这一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文化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次序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问题是经由横断设计的量表研究所确立的发展次序能否准确地描述个体儿童的纵向进展呢? 为此本研究使用了相同的测量工具对参加过横断研究的北京3岁儿童(时间1)在他们4岁(时间2)和5岁(时间3)时进行了焦点追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测查时间的 延伸, 个体儿童的作业成绩不仅逐步提高, 而且这种提高符合量表任务的发展次序。通过应用格特曼(Guttman)和雷氏(Rasch)测量模型对这一结果的分析, 再一次证实我国个体儿童的有关发展次序与欧美文化儿童的发展次序大致相同并且有重要的差别。本研究的结果不仅能为横断研究中个别差异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 而且深化了人们对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认识, 即把心理理论的发展看作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下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概念建构过程。但对这一推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问卷法调查了589名青少年(M=15 07,SD=1 37)的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发现不同时间透视占优个体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进一步说,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严重PIU是类似于物质使用的一种新的心理行为问题,但严重PIU可能具有不同于物质使用的某些特点,即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但不同时间定向占优个体都可能感知到PIU。研究证实青少年更多采用"问题解决"一种应对方式与较少使用"幻想、发泄"两种应对方式,有利于其受益互联网使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和青少年的应对发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洋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4):875-881
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综合有关儿童和青少年应对的研究,对应对的理论发展,儿童和青少年应对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应对的理论发展体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因素向多因素,从单维度向多水平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的应对发展需要某些认知能力的支持,并和调节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作为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的应对,对其本身结构、相关研究方法以及应对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机制等问题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田野调查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大墩、梅坡、甘河滩村,刘集乡的团结、肖家、高李村的基础上,对保安族宗教经典和世俗社会中有关妇女社会地位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保安族社会中男女平等是普遍认同的心理。并从社会性别和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为视角,就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保安族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出,青壮年婚育期家庭中妻子和丈夫承担了自己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而且中老年女性在宗教实践中也构建了自己较高的社会地位。本文认为以一个民族的宗教实践来探讨宗教诸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理理论的发展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表明执行功能能够有效预测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r=0.37,p0.001),且具有跨文化和跨人群的稳定性;同时,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执行功能均与心理理论存在显著相关,证明了执行功能的表达说;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Q1=411.75,p10.001,df1=90;Q2=219.49,p20.001,df2=50),心理理论的发展会受到执行功能不同成分的影响:0~3岁时抑制控制起关键作用;3~12岁时,心理理论受到抑制控制和灵活转换的共同影响;青春期阶段,灵活转换的作用明显;而到了成年期,抑制控制与灵活转换均会对心理理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跨文化心理学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而跨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年龄的个体行为表现或心理发展的类似性和差异性。跨文化发展心理学的成果有助于解释人类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有助干区别在文化依赖和文化独立两种情况下产生、发展的行为,还有助于揭示影响儿童如何仿效成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结构,宗教、经济状况等。跨文化发展心理学可以为社会科学和生理科学提供具体的证据以验证它们的理论假设或预测,这种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消除民族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偏见,也可以促进普通心理学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考察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任务, 而青少年和成人在这种任务上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为了测量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理论, Valerie E. Stone和她的合作者设计了失言识别任务。征求了Stone意见, 对失言识别任务的提出、构成、使用进行了介绍, 说明了该任务相对于经典范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 分析了失言识别任务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效度指标问题, 与言语能力的分离问题, 失言识别任务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分离等。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编制失言识别任务的本土化的量表, 并利用其探讨年长个体心理理论水平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内外化问题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具有重要联系,但以往研究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时候不注重共情不同成分的区分;即使区分了共情的不同成分,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作为共情的不同成分和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仍旧存在一定争议,且共情对内外化问题影响的机制鲜有探讨。本文首先综述了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并借助共情的发生过程(自我-他人模型)理论、发展过程(风险性发展模型)理论和相关神经生理因素,为理解共情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影响机制提供了解释。未来研究可明确共情的定义,发展更生态化的测评方式,并进一步探索影响因素及机制,结合和关注个体特点、特殊群体及文化背景,以便为揭示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构建更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危机干预的研究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在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追踪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以期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冯特的宗教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冯特从心理学角度对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等诸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由死亡和疾病带来的恐惧;经历了魔鬼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和诸神崇拜以及人性宗教四个发展阶段;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发展符合民族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宗教人类学理论,而且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个体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会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大脑的发育而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研究者采取众多研究范式测量了成人心理理论。在进行心理理论加工时,青春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后部,而青年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右颞上沟。根据研究结果,学者们构建了两成分认知模型、共享回路与中线结构整合模型以及心理理论多层次模型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能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应开发有效的研究范式来逐步揭示心理理论本身发展的特征、心理理论与外界因素如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解读互动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