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邪教问题,在国际学术语境可称为"破坏性膜拜团体"问题。破坏性膜拜团体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我们应当关注新兴膜拜团体中的破坏性因素。目前,世界上新兴膜拜团体仍层出不穷。15年内,法国的新兴膜拜教派由172个迅速增加到500~600个。新兴膜拜团体问题,在当代学术界是个边缘性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仍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因素。当代中国的膜拜团体实际现状如何?它的性质、原因、作用如何?其中破坏性因素的特点是什么?怎样防范其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建议有关部门开展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并不断调整相应的政策;同时重视开展学术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正19世纪以降,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以神化教主、精神控制为特征的秘密组织,被称作"膜拜团体"。20世纪晚期,这种膜拜团体逐渐走向极端化,成为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如美国的"上帝之子"、日本的奥姆真理教、韩国的统一教会等。新中国成立前后,一贯道、同善社等会道门,企图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被我国政府坚决铲除。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股"气功热",一些人借机大肆宣扬各种歪理邪说,出现了以"法轮功"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2003年以来,国内学界对于破坏性膜拜团体的研究渐渐走出了过去单一化、表面化的介绍性研究的层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真正的学术性成果。在综合论述和理论探讨、邪教的概念与历史演变、原因和对策、法律文化社会视角等方向都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以后的研究必须突出强调学术性和科学性,能够真正从学术的角度为解决邪教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极端膜拜团体造成身心伤害现象的科学研究, 集中在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测量和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的目的, 是梳理这三个主题上的研究脉络, 明晰其中的争议之处和取得的成绩。文本分析表明, 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从“洗脑”转向了“心理虐待”, 对这类伤害的经验观察由个体症状转向了群体行为和经历的描述, 测量方法由传统心理测试工具变成了新型团体心理虐待量表, 膜拜伤害的心理机制研究在综合环境和个人精神特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交互的病理模型, 表观遗传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用于极端膜拜伤害的生理机制研究已见端倪。但是, 迄今对于极端膜拜伤害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范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学校园的宗教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里都在增加。到1984年,学生们对公立大学的宗教课程已趋之若鹜,参加宗教礼拜的人数创下历史记录。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证实了这种对宗教的持续兴趣,并指出:"在许多校园,宗教团体是发展最快的组织"。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有超凡感召力、自称得到神灵启示的和宗教的复兴团体特别快地增加,而主流的基督教新教团体"在大学生中间拥有的追随者很少"。国家对大学新生所作的调查显示,1985年,5.6%大学新生表明他们不会优先选择传统宗教组织。宗教活动的增加,经常引起争议的非传统原教旨主义者的行为以及大学校园中出现的膜拜团体等,所有这些引起了时任大学管理当局的关注。本文探讨为什么大学生容易受影响而加入膜拜团体?考察了校园内的膜拜招募,对加入膜拜引发的问题进行评估,提出了大学校园、教育管理当局应对膜拜、邪教组织的渗透和入侵,需要考虑和采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一种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梳理“膜拜团体”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源流、演变及各种诠释。作者认为,应跨越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模式,确立“膜拜团体”的客观内涵,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这将有助于分析转型时期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14日至16日国际膜拜(邪教)团体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Cultic Studies Associa- tion,简称ICSA)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年会,主题为“精神控制、膜拜(邪教)团体及其他替代运动(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Cultic Groups,and Other Alternative Movements)”。出席者200余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以降,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以神化教主、精神控制为特征的秘密组织,被称作"膜拜团体"。20世纪晚期,这种膜拜团体逐渐走向极端化,成为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如美国的"上帝之子"、日本的奥姆真理教、韩国的统一教会等。新中国成立前后,一贯道、同善社等会道门,企图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被我国政府坚决铲除。  相似文献   

9.
灵修的很多基本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似之处或存在关联,易产生文化共鸣。一些灵修培训组织对成员进行强迫控制,具备膜拜团体的典型特征。奥修教义的反传统性为一些非法组织和团体伤害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了。膜拜团体、宗教异端和他们“超凡能力”教主20多年前制造的光怪陆离的故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令人唏嘘的脸庞、痛苦扭曲的身体、悲痛惨绝的事件也渐渐被人遗忘。远离了烽火硝烟,穿越地域和时空,听听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和解读“膜拜”.丰富我们的认知和阅历.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健康生活,善待自己和家人.  相似文献   

11.
我有机会以宗教研究员身分两次随团访美,考察美国民间反膜拜教派的情况,获益匪浅.一次是2000年6月10日至22日,参加中国学者代表团出席在佛罗里达的首府奥兰多召开的"解析膜拜团体与新宗教运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访问了旧金山、华盛顿、明尼河波利斯等,与各地美中友好协分会、曼斯非尔中心、明尼苏迪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等单位多次座谈;另一次是同年10月17日至30日,参加中国科协专家代表团,进行科技文化交流,拜访了纽约华人领袖,访问俄亥俄州"深泉治疗和咨询中心",并参观了纽约、西非冬、洛杉矶等地的社区,侧重了解"法轮功"在美国基层社会的活动现状.  相似文献   

12.
邪教释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及政治学、法学等不同方面诠释了邪教的含义。作者认为,审慎研读法律细则,中国官方界定的邪教不能等同于西方英语文化圈通行的cult(膜拜团体)或法语、德语文化圈通行的cult—sect(膜拜教派)。其准确含义可以解释为,具有严重犯罪性质的伪似宗教组织(Pseudo Religion) 。  相似文献   

13.
学者和政治家为解释“基地”组织的行为提出过很多理论模型。其中一个理论假设是.恐怖组织可能类似于一种膜拜或邪教。并用此观,量去解释和理解“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活动。该观点认为,本·拉登是一个实施控制的人物.通过他的控制和操纵使组织成员同广大伊斯兰社会相脱离。如果该理论成立,我们就有可能创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恐怖组织膜拜理论模型.把他们的行为解释成一种破坏性的宗教运动.而并非暴力性的政治集团。“基地”组织以及大多数恐怖组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膜拜或邪教。基地组织具备某些邪教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些标志,可有助于辨识可能向恐怖暴力活动发展的宗教运动。  相似文献   

14.
2007年7月31日上午,中国无神论学会、《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编辑部邀请中国反邪教协会等有关负责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举办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商议了今后共同加强膜拜团体问题研究,办好专栏,加强交流与合作等事宜。  相似文献   

15.
"邪教"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有其历史渊源,传统意义上一般指的是那些打着宗教信仰等旗号从事危害社会活动的有组织的邪恶势力,与西方语境中的"膜拜团体""异端教派"在词义上有相近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区别。应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邪教治理体系。当代邪教对国家安全产生很大影响,国家安全应作为处理我国邪教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新时代,要加强我国邪教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邪教犯罪,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月9日到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邪教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膜拜团体研究国际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和中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宗教团体的20多位专家学者就本次论坛主题“邪教的危害及社会治理”.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7.
破坏性领导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 然而, 学术界对于这一领域的探究尚处起步阶段。本研究首先在中国组织情境下, 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探讨破坏性领导的结构维度, 开发破坏性领导的测量量表; 然后以"管理者及其下属配对"为研究对象,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 收集"管理者-员工"配对数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多层线性模型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具体包括三个研究:(1)中国组织情境下破坏性领导的结构与测量研究; (2)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基于个体特质与组织情境视角的跨层次的追踪研究; (3)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基于下属特征视角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澄清中国组织情境下破坏性领导的内涵与维度结构, 识别与测量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破坏性领导行为, 揭示个体特质对破坏性领导行为的影响效应, 探明诱发破坏性领导行为的组织情境因素和下属特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膜拜成员和普通人员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探讨膜拜成员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膜拜成员与普通人员在自我和谐程度及健康水平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膜拜成员的自我和谐水平与自测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提示膜拜成员的自我和谐及自测健康水平均显著低于普通人员;其自我和谐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针对膜拜成员宜采用认知方法进行心理康复辅导。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中巫师身份及其构成的经典论述,大致有源自于私人膜拜、社会交换或神明灵验等类型,如涂尔干的"私人膜拜"、莫斯的"礼物模式"与桑高仁的"灵验模式"。本文基于广东民间巫师的田野调研,发现民间巫师的身份及其神圣性构成既不局限于私人领域,亦不局限于交换关系。巫师身份的神圣性来自于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建构,其"身份"的神圣性构成的核心是民间传说的所谓"神圣能力";而巫师通神的灵验效果即通过这种"神圣能力"来表达。此可称为巫术身份的"通神模式",经由私人性和社会性双重逻辑构成。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具体身份,集中体现在仪式场域和信奉者的私人交往秩序中。  相似文献   

20.
人一生要为自己承载很多意义和价值,要为社会承担许多使命,为家人承担种种责任。但是,总会有一些欢欣的、活泼的瞬间,贯穿于生命中,让我们趣味盎然。我们能够抓住的,往往不过是这样一个个"此刻"而己。所有的过往可以用来追忆,所有的未来可以用来憧憬,然而,我们的"此刻"却常常在惶惶然中悄然流逝了。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一座古代神像,一张脸面向未来,一张脸面向过去,庄严肃穆,受人膜拜。有一天,一位过路者不解其意,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你如此受人膜拜呢?"神像不屑地说:"你连这都不懂啊!我只有一直向前看,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