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正念(mindfulness)和其主要方法禅修(meditation)在西方兴起,逐渐形成潮流。尤其是美国卡巴金(Jon Kabat-Zinn)创建的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课程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变化的各种课程传遍全球,在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2.
正念疗法是一系列以正念思想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的总称."注意当下"与"不作评判"是"正念"疗法的两大理论要点."正念"疗法在美国产生与发展,其外因是禅宗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其内因是传统心理疗法的局限."正念"疗法的理论谬误在于抛弃了禅宗的理论内核,而仅继承了其形式外壳.  相似文献   

3.
正念疗法主张培植正念、回归本然状态以达到身心一体的全面健康状态,身心一体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身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庞蒂的身心一体思想为切入点,探讨正念疗法的身心一体的哲学内蕴:正念疗法的核心思想"正念"的秉持需以身心一体作为前提;正念疗法的主要技术正念训练是将心置于身的行为训练,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身心合一;正念疗法以身体作为意向活动的主体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它的最终目标是以"身体意向"巩固身心一体。  相似文献   

4.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治疗师Steven C. Hayes提出。作为基于正念技术的第三代行为治疗理论之一, 该疗法以功能情境主义为哲学基础, 立足于人类认知和语言基本性质的实证研究, 旨在通过平衡接纳与改变来提高心理灵活性。临床研究已证明其在相当广泛的临床问题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在与CBT等传统疗法的对比中展现优势。ACT的临床效果和技术细节可做进一步研究, 该疗法与CBT的融合及其在临床领域之外的应用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念禅修渊源于南传佛教中的毗婆舍那禅修传统,指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后,其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主要介绍了其中最为突出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正念认知行为治疗(MBCT)、辩证行为治疗(DBT),以及正念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综述了正念疗法在医疗保健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疗效、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崔丽霞  欧东明 《心理学探新》2001,21(3):51-54,62
多重模型疗法(Multimodal Therapy)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诺德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正念干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正念疗法的核心内容、作用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正念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及身心干预效果。分析表明,作为辅助药物治疗方式可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调节皮质醇水平,缓解疼痛与疲乏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及情绪调节,以提高PTSD患者正念水平及生存质量,目前对于单纯用药疗效差的PTSD患者,正念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解决其PTSD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情绪调节量表(E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幸福感指数量表(IWB)对4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正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重新评价和心理弹性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在正念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正念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弹性提升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正念不能直接通过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提升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念减压疗法在护士职业倦怠干预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的医疗和社会环境下,护士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承受着职业枯竭困扰。针对国内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研究的现状,着重介绍了西方临床心理学界广泛应用的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及其在压力管理和身心疾病的康复等方面的积极疗效。根据正念减压疗法的特点、作用机制和其与护理理论的关系,探讨这种训练应用于护士职业倦怠预防和干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正念指对当下的体验(包括个人的感觉、想法、身体状态和环境)不加评判地觉知,同时又抱着开放、好奇和接纳的心态.正念认知疗法(MBCT)主要用于抑郁症复发的预防,帮助患者从反刍思维、体验逃避等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中摆脱出来.本文对近几年正念及相关疗法的内涵,MBCT在预防抑郁症复发上的优势,以及MBCT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等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念禅修来源于南传佛教的禅修传统,是一种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多个领域后,各种实证研究日益增多.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对正念训练的机制,基于正念训练的心理疗法,正念禅修的主要技术做了综述.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有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母亲正念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正念养育和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对480名4-6岁幼儿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由母亲填写正念注意知觉量表、正念养育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幼儿困难与长处问卷。结果发现:(1)母亲正念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2)正念养育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亲子冲突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正念养育、亲子关系(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密)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母亲正念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念禅修来源于南传佛教的禅修传统,是一种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多个领域后,各种实证研究日益增多。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对正念训练的机制,基于正念训练的心理疗法,正念禅修的主要技术做了综述。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有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中国高血压患者存在症状重、难控制的问题,国内对于高血压患者,强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并重的治疗方针。而正念疗法为非药物治疗方式的一种,以其容易理解、简单易行的优点,成为了治疗慢性疾病的热门研究方向。正念疗法在高血压患者情绪管理,疾病症状控制与压力缓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正念的内涵、正念干预技术及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现状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高血压患者中的血压情绪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的前提假设为:由于经验获得的思维方式和由于传统文化形成的哲学理念左右了我们的情绪,而不是事件本身。所以该疗法的基本目标是改变思维的偏差和歪曲,从而让个体的心理功能更加有效;该疗法的基本手段是通过对来访者由于生活经  相似文献   

16.
郭璞洋  李波 《心理科学》2017,40(3):753-759
"正念是什么"是正念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研究者的难题,造成此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正念跨越了佛学与心理学两种语境。在正念内涵研究历程中,研究者们先后试图以"去神秘化"、"去语境化"及"整合化"来解决跨语境所造成的问题。本研究认为:正念为多维概念,其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者对正念的认识并非静态的判断,而是逐步成熟的过程;应深入整合佛学与心理学语境,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正念。  相似文献   

17.
多重模型疗法(Multimodel Therapy)是由美国的拉扎勒斯(Arnold A.Lazarus)创立的。拉扎勒斯早年是行为疗法的先驱者之一,他与沃尔普(Wolpe)合作的诸多论著对美国行为疗法的兴旺起了很大作用。在七十年代,拉扎勒斯便卓有远见地把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结合,提出了多重模型疗法的雏型。这样,他又成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之一。到了1981年他的《多重模型疗法的实践》一书的出版便大致宣告了这种疗法的定型。鉴于这种疗法特有的辩证、综合、灵活的特点,我认为向国内的心理治疗家们推荐这种疗法是有价值的。本文是基于拉扎勒斯有关论文与著作而写成的一篇介绍性文章。从实用角度考虑,主要介绍其治疗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正念对睡眠质量与日间警觉性的影响,本研究将参与实验的被试分为正念组与控制组,在八周训练前后,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与精神运动警觉性测试(PVT)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正念组的后测FFMQ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后测PVT任务反应时、反应延迟数与完成任务的疲劳自评差值显著低于前测,控制组前、后测无显著差异;(2)正念组的前测PSQI睡眠障碍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前测,而两组后测差异不显著。研究证明,正念训练可以提升个体正念水平与日间警觉性水平,并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体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自我认识是多学科、多领域探索的主题;认识自我是心理学的根本命题,也是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焦点所在。对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传统心理治疗、后现代叙事疗法及正念疗法的自我观进行梳理,揭示出心理治疗自我观从传统心理治疗流派的实体自我到后现代叙事疗法的关系自我,再到正念疗法无常无我的演变轨迹,发现东方佛教与西方心理学自我观走向融合的趋势,心理治疗各流派的理论和技术也日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20.
孙琳  段涛  刘伟  陈宁 《心理学报》2021,53(11):1203-1214
基于真实考试和实验室模拟情境, 考察特质正念对初中生学业情绪预测偏差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学业领域存在情绪预测偏差; (2)特质正念影响情绪预测偏差, 特质正念水平高的初中生情绪预测偏差相对更小, 反之则更大; (3)注意聚焦在特质正念影响情绪预测偏差中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初步提出正念的“扩大-联结”解释模型, 推进了学业领域情绪预测的研究, 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度和切实的教育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