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儒教论争的视域下,董仲舒对于理解儒教(儒学)的基本性质、存在形态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任继愈的“儒教是教说”、李申的中国儒教史研究,以及反对者提出的质疑与论辩,均对董仲舒进行了重点研究。各方关于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宗教属性,争议不大,甚至可以说存在一种共识。同时,儒教论争中亦广泛存在着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意蕴,这对于儒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教定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围绕儒、儒家(儒生)、儒学、儒教以及国家(宗法)制度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教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神灵崇拜的多元化与一体化、有序化;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密切关联;独特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使得它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处于国教的地位;出世与入世相统一,“内圣”与“外王”相表里。儒教历史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其国教地位的逐步巩固而渐渐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关于儒教 (儒家学说 ) ① 是不是宗教 ,这是一个至今仍颇有争议的问题 ,但却是一个值得人们去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意义就在于 :它把儒家学说和宗教联系到了一起 ,由此促使人们去思索、探讨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关系 ;通过这种思索和探讨 ,既可以加深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 ,也可以加深对于宗教的理解。下面通过儒家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的比较 ,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对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儒家学说之被称为儒教的确切含义我们注意到 ,在古代中国 ,人们早就把儒教 (儒家学说 )和道教、佛教视为同类而并称其…  相似文献   

4.
谢重光先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以一位身在佛门之外的学者身份,他认真地分析了到底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还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层层深入;将这一“历史冤案”辩得十分清详。特别是他不抱成见、不存偏见,可谓仗义执言! “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不实之词是古已有之,这类论调尚不止此一句。由来已久却并不一定就正确,谢重光先生的论析便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因此,举凡在三教相争之中、在儒教高压之下形成的对佛教的一些扭曲的看法,都有必要一一澄清。澄清的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好传统,哪些精神要弘扬光大。“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读了谢先生的文章,会感到“满目青山照眼明”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儒教(或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但它确是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最具挑战性,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众多中国学者甚感困惑的问题。然而,争论的文章发表在不同的书刊和专著中,查寻起来颇费周折。为使关注这一问题的广大学者较为便利而又全面地了解争论的情况及其发展脉络,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宗教文化出版社独具慧眼,特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者──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做主编,选编儒教问题不同观点的典型文章,于世纪交替之际(2000年11月)出版了《儒教问题争论集》。《儒教问题争论…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马克斯·韦伯对新教和“儒教”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求新教和“儒教”存在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分析新教和“儒教”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作用,揭示了中外“文化决定论”的偏误,得出了“不是文化决定经济,而是经济决定文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术仅仅是一种“学说”,还是一种“宗教”①,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近20年争论最甚的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韦伯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的宗教》(中文译名为《儒教与道教》)一书,专门讨论了儒教与道教各自的特点及中国宗教的社会背景。在这里,他不仅肯定儒学是宗教,而且对儒教的特征作了大要的分析和描述:第一,儒教“是面向今世的”,是世俗性的宗教,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原罪”说,也缺乏“救赎”观念。第二,儒教是秩序的理性的宗教。他看到,对中国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在政治上维护信仰比对民生的关怀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儒教问题座谈会1997年4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召开关于儒教问题的第二次座谈会。参加者有“儒教是教”说的首倡者任继愈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章绍武先生,有宗教所领导戴康生、卓新平先生以及该所部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他们是:李富...  相似文献   

9.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版神大地震,死者超过5000人.一时日本各大新闻报纸连篇累读几乎全县有关震灾救灾的报道。2月2日《每日新闻》的一篇现场采访格外引人注意.采访报道的黑体字标题竟然是“现代日本人与儒教”.文章以阻神大地震后的一些社会现象为例,指出儒教至今仍是日本人世界观、生死观的基础,儒教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潜意识之中,现代日本人的行动自觉不自觉地仍然是根基于儒教原理。虽然儒教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承认,其实它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文章观点新颖奇特,发人深思。被采访者就是《儒教是什么》一书的作者加地…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结束之后,转眼间,又经过了十一年的岁月。1973年的夏天所开始的激烈“批孔”运动,在今天看起来,的确就像是一场恶梦一样。当时,孔子被当作是大恶人,不允许辩解。然而,当时的日本孔子研究,则是抱着冷静的态度。大致说来,日本学者对孔子都抱有好感,可是又认为从孔子以后开始的儒教,对整个漫长悠久的历史而言,却是功罪相半。特别认为儒教的道德学说,因其不能和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它视为是古老的封建伦理,而对它敬而远之。“批孔”运动时,我所考虑的,乃是孔子  相似文献   

11.
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祥龙 《现代哲学》2007,(1):102-109
将儒家视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并且试图去建立儒教团体,会对儒家的事业带来危险。然而,在今天的文化形势下,又的确需要重建原本意义上的儒教,也就是依照儒家或儒教的“人间生活化”和“亲子源头性”的特点,来建构儒教。所以,在使儒家复活的现实努力中,只走上行路线(进入政治主流)和下行路线(进入民间)是困难的或不够的,还需要考虑中行路线,即建立儒家特区,在文化多样的格局中让儒家的天然活力得以复苏。  相似文献   

12.
道儒二教都植根于传统宗教,汉初的“黄老”就是道教的开端,汉武“独尊儒术”是儒教的开端。黄老治国,吸收了儒家的仁义礼智;儒教言天道,在汉以后也吸收了道教的天道自然。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先是依附道教,后来独立发展了自己的心性理论。隋唐道教率先向佛教学习,发展了自己的心性论;到宋代,理学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方法和理论,使儒教理论臻于成熟,佛道二教此时不仅礼拜儒教天子,而且在理论上也向儒教学习了。  相似文献   

13.
儒教分为广义儒教和狭义儒教。广义的儒教是指在新世纪有关以儒家的一些基本观念为信仰的传播活动,包括现代宗教意义上的"儒教"、读经运动、儒家的宪政运动以及全球文明对话等问题。而狭义的儒教是指儒家宗教(confusicion religion),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具有同等的性质,其演化形式还有国教和公民宗教。在此处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儒教,即儒家宗教或建制化的儒教。在新世纪,儒教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儒教是否具有超越和神圣的维度;第二,儒教是否能对现代性的问题有所回应;第三,在实践上,儒教应该如何重建。当考察了有代表性的重建模式后,我们发现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这就将现代性局限于"西方的现代性",理解有所偏狭,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种更高的视域——当代视域。  相似文献   

14.
儒家重视教育、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又被称为儒教。儒教就本来的意义说,是指儒家之人伦教化,教育是其中一方面的内容。兴私学,办教育,自孔子始儒家学者已经在这方面付出很大的努力,并保留下来很多宝贵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教育是成德之教,首先要成就的就是一个“成人”,而不是具有某方面技能的专家。但成德之教归根到底是每个人自身的事情,儒家虽重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启发式教育,但更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自我修养,此即《中庸》所说的“修道”之“教”。历史地讲,儒学或儒教并非宗教,但在人文教化中所…  相似文献   

15.
<正>拙著《中国儒教史》把《庄子·秋水篇》的“牛马四足是谓天”的“天”释为“上帝,上帝的安排”。在陈文看来,这是拙著最大的笑话了,所以陈文以此作为拙著的第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在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界盛行着一种看法,认为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曰“一概否定”,“彻底否定”。这一看法无疑是不符合陈独秀思想的本来面貌的。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儒、佛、道思想的评析展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对他思想方法上的矛盾与不足进行探讨。对于儒学孔道,陈独秀的态度是否定多于肯定。他说:“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以陈独秀书…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2001年第六期发表陈永明《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陈文),文首自称“匆匆浏览”了《中国儒教史》上卷;文末结论是,该书“代表的是一种学风的败坏,是一个国家级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拙著是否堪当这一称号?笔者愿对此做出必要的说明。 陈文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儒教史》建立了一个浅层次的“上帝输入程序说”,接受了被西方人称之为“发生学谬误”的东西,并因此“完全不顾治国学所必需的重训估、治考据、别真伪、明寄托”等基本方法,“曲解字词”,“妄释古文”,以致“造成很多硬伤”。其例有:对《庄子》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对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讨论。 1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宗教说”,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而广泛的争论。20多年间,争论双方都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的代表之作,已结集为《儒教问题争论集》出版。最近,李申先生又出版了系统阐述儒教问题的《中国儒教史》,这次讨论,就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儒教是不是宗教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儒家具有宗教性,曾发挥过类宗教的作用,可以说儒教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但不能认…  相似文献   

19.
“儒教”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儒教’之说由来已久,但“儒教”之“教”字的涵义历来并不相同。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早期儒家学者,把“教”字理解为儒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中庸》所谓“修道之谓教”和孟子所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关于儒家的教  相似文献   

20.
添花不添疤     
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他们肯定不太清楚“锔碗”是怎么一回事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对于“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叫喊声却是最熟悉不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