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相似文献   

2.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3.
(1)陈那因明学说是在古因明学说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的。陈那对古因明的改革不彻底,从古因明学说中继承了一些归纳成分,这是陈那因明学说中归纳成分的来源。陈那学说中,三支的同喻依,因三相的第二相,九句因的第五句因都是归纳成分。(2)《因明正理门论》(以下简称《理门论》)推理理论的各部分都有归纳成分,使《理门论》的论式不是纯演绎推理,一个三支论式前提真,结论必然真,并且能举出同喻依,才满足“因明推理规则”。只有把《理门论》解释成根据“因明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才符合《理门论》关于九句因、因三相和三支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忠义  刘纯 《世界哲学》2009,(3):124-132
由具体的因明谱系即各人物关系为导线,厘清弥勒、无著、世亲到陈那的论式的发展,并由此从指引指号和非对称包涵等现代逻辑的角度来阐释十支、五支再到三支论式的必然性的发展脉络。最后对陈那的“一切言皆妄”与其弟子商羯罗主的“我母是石女”加以比较,并看因明思想传承的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概括出了相当完整和科学的逻辑学体系,成为形式逻辑(即传统逻辑)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功绩是提出了三段论,亚氏详尽地研究了三段论法,三段论在他的逻辑学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也是传统逻辑中最系统的部分。在古印变,研究有关推理,论证方法的学说是因明。因明是梵文heru-vidya(醯都费陀)的意译。“因”含有理由、原因的意思,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世亲以前的因明称之为古因明,以五支论式为其代表论式。到公元六世纪时,陈那以其独创的见解,完善和纯化了古因明,将五支论式改为三支论式,创立了新因明,陈那的因明思想是古代印度逻辑的一个高峰。亚氏三段论和陈那三支论式在推进逻辑的发展上各自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作为工具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玄奘翻译的印度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文本,应用现代的逻辑分析方法阐明了陈那新因明体系的逻辑性质是"初步的演绎论证+类比论证",进一步揭示出郑伟宏先生的"除外说或最大类比说"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7.
郑伟宏 《法音》2000,(3):11-16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是唐初高僧神泰所撰。本书是对玄丰奘评讲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所作的记录和阐述。《述记》在唐以后长期失传,日本保存有残本三卷,清末随其它佛典回归中土。1923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印行,文字上作了校勘。 《述记》残本三卷包括“引言”和“本论”两部分。引言部分解释“因明”、“正理门论”和“因”的涵义。本论部分解释《理门论》的主要内容“能立”和“似能立”,解释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分,只提到“倒合”、“倒离”两种似喻,以下内容便缺失。 一、《述记》是汉传因明的重要著…  相似文献   

8.
《因明正理门论》重在立破,宗、因、喻组成的"三支论式"沟通信仰的现量世界与名言思辨的比量世界,体现启发立、敌之智并证成所立之宗的独特推理形式。通过因喻,喻宗,因宗以及立破规则四个方面,辨析《理门论》新因明逻辑推理规则与体系的本质,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思想,进一步明确陈那新因明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帅 《哲学研究》2023,(4):71-80
近年新发现四种明清《因明入正理论》注释,这些文献既证实明清因明著述的丰富程度远超以往认知,又极大扩充了相关研究的文献基础。本文依据四种新见文献及《卍续藏》旧有的四种注释,考察明清时期对因三相这一关键理论的诠释,进而从各家诠释的展开轨迹及相互关联,探究明清因明的构建及传衍。在传承中断的情况下,明清注释者凭借理论与文献层面的努力对因三相进行重构诠释。研习因明是明清佛教重振义学的一个具体体现。虽然明清注释难免与原典有所乖离,但此种误读更应被视作一种具有明显“本土化”特质的诠释,其学术价值体现在更广阔的哲学史等维度。  相似文献   

10.
沈剑英 《法音》2007,(5):43-43
因明是一门古老而艰深的学问,它是佛家吸取“外道”的论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尤其是印度中古逻辑之父陈那所缔造的新因明,更是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唐三藏法师玄奘取经东归,传译了新因明,开汉传因明之滥觞。其时奘门弟子研习因明蔚为风气,诸大德更竞造文疏,盛于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因明即随着慈恩宗的衰落而式微,犹如“山僧独在山  相似文献   

11.
因明素有总结过类的传统。陈那从过往的过类中挑出了十四种,那么陈那为何专挑这十四种呢?以及为何其后的因明师就不再关注古因明所列的过类了呢?本文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揭示了十四过类在本质上反映了类比推理的缺陷,亦即古因明的困境,而这正是新因明理论改革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揭示了新因明之所以能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正是由于新因明可以跨越不同对象去谈论抽象概念间的关系,可以脱离具体内容进行一般地探讨,才为其走出古因明的困境、实现因明在逻辑上的质的转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佛学与因明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尚未涉足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三法印说与因明量论、三自性说与因三相、缘起说与三支论式等这些主要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佛学对因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彼此间诸多的相息相通之处是不可置疑的;以此阐明佛学与因明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内在因缘关系。不过,佛学与因明在一些关键之点上有其根本区别,表明佛学本身固有的浓郁的宗教伦理体系色彩,而因明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趋向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多认为最早的命题真值表是由皮尔士提出的,然而,我们认为,三大逻辑都有自己独特的命题真值表,最早的命题真值表的雏形是法称的逻辑理论。本文试图找出东西方最早的真值表理论,而且重点对法称的逻辑思想进行阐述。我们认为,法称确立了因宗的不相离关系,使因明具有了演绎论证性,这是他建立真值表的理论基础。因明中的术语有无、真伪、真似的探讨,都与现在所说的矛盾关系,即现在通用的真假值有相通之处。而且,因明的同品、异品是判断,法称对于同、异品的理解恰好符合命题间的组合关系,这与皮尔士的命题真值表相应相称。此外,通过因明的“说因宗所随”与皮尔士的假言与推理转换理论的比较,我们进一步得出结论,关于真值表的最早研究者是法称。  相似文献   

14.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因明即佛家逻辑,是公元第四至六世纪中由印度瑜伽行学派弥勒、无着、世亲、陈那、法称等论师,在尼也耶派十六范畴中有关逻辑思想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梵语称为“醯都”(Hetu),含有理由、原因、知识的意思。“明”梵语称为“费陀”(Vidya),在汉语意译为“学”。所以“因明”就是有关于因的学问。“因”的狭义的解释,当指五分(宗、因、喻、合、  相似文献   

16.
因三相辩证     
关于印度因明史上"因三相"概念的最早提出时间,学界意见不一。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门论》中关于九句因的详细分析以及正、似因的判定,表明陈那所开创的新因明革新了因三相学说,对后者的合理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玄奘回国后于公元647年在弘福寺翻译《入论》一卷,公元649年在慈恩寺翻译《门论》一卷,这是以因三相为核心的新因明传入中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玄奘在《入论》中对"因三相"内容的翻译在汉传因明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僧、俗两界纷纷围绕之而开展研究。继玄奘《入论》本对"因三相"的翻译之后,近代以来又有学者依据梵文或藏文的有关资料对梵文本《入论》中的"因三相"重新翻译或校勘玄奘译文。比较玄奘译本和近代以来的再译本,可以发现玄奘译本中新增了"遍"、"定"两个汉字。玄奘关于因三相的译文典雅、精致,表达三相的语句成为汉传因明的经典格言,极大地促进了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关于因三相的义理,后代学人尤其是近代以来深受西方逻辑浸染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以第一相和第二相最为明显。关于第一相,本文提出这是关于因法和宗之前陈的关系所做出的规定。关于第二相,本文认为该相和同喻体相互表里,它规定具有因法所表示属性的事物一定也都具有宗之后陈即同品所表示的性质。这一主张得到以下理由的支持:唐疏、九句因和因三相的关系、《入论》中的有关文句,以及藏传因明研究者的观点。关于第二相和第三相,二者在逻辑上的等值关系并不能取代在自悟和悟他的过程中它们分别具有的作用。对因三相中后二相的逻辑解读,不能也不应该消解二者在立破语境中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文轨在因明学方面的研究做了梳理,指出文轨在《因明入正理论疏》方面的贡献有:一、深刻地揭示了因明的功用与性质。二、理清了新、古两种因三相的同异。三、揭示了同法“正取因同、兼取宗同”的逻辑观点。四、正确阐发了量智与量果的统一关系。文中还对《文轨疏》的在朝鲜和日本流传的情况做了考述,最后对《文轨疏》做了复原工作。  相似文献   

18.
九句因随着印度因明在唐代的传播而成为汉传因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关九句因的汉译文献,包括玄奘译本以及近代以降吕澂、法尊等人的新译本。"九句因"这一术语源于玄奘《门论》译本,由窥基始创。汉传因明文本显示,九句因被置放到不同的标识体系中,主要包括《门论》译本中的标目、《庄严疏》中的标数,以及近代以降新译本中的表格。陈那构建九句因的出发点,既包括发现五支作法的缺陷,亦涉及立足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对证宗路径重新探索。陈那对九句因进行了两次大的分类:基于九句因自身体系的形式分类,以及论辩语境下的分类。九句因既回应了"唯宗法是因"的古因明师主张,又为因三相说提供了合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19.
慧光 《佛学研究》2004,(1):293-306
《顺中论》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论书,因文字艰涩难懂,故历来学者重视研究不够。本文对这一论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指出了当前学者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同时也对这部论书的译者和理论问题作了探讨,认为该论是一本解释中观理论的著作,译者应是般若流支。论中有关因三相的理论,是最早的汉译佛教因明理论,在因明发展史上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同品和异品是因明学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是解读九句因和因三相的一把钥匙,是确定新因明论式逻辑性质的前提条件.学术界已经存在的三种相关定义,为人们理解同品和异品提供了程度不同的启示,但均存在尚需完善之处.从内涵角度而言,同品是指具有所立法性质的事物,异品是指不具有所立法性质的事物;从外延角度而言,宗之前陈是否应当属于同品或者异品,在立量之际立敌双方对此意见分歧;但实际上,宗之前陈或者属于同品或者属于异品,二者必居其一,这是因明论式具有自悟和悟他功能之需要.这种视野下的同品和异品,可以解决九句因的归类以及九句因和因三相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