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景和 《心理学报》1980,13(2):44-51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一)研究本课题的意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作为冯特心理学重要理论基础的身心平行论,有助于正确评价冯特心理学,有助于阐明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二)冯特身心平行论主要内容剖析:从两种观点的平行、两类因果的平行、平行的有效范围及平行与互补等四个方面分析冯特的身心平行论,得出冯特平行论的思想基础是反对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反映的唯物主义论点。(三)冯特身心平行论对心理学的积极意义与影响。前者包括捍卫心理学的独立存在权与促进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后者包括对百年来心理学发展道路的影响与奠定身心医学和脑与意识关系研究的起点。本文最后总结一点经验教训,即必须重视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哲学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斯宾诺莎的平行论构想是其中的一个独特代表。在平行论的主张下,思想和广延之间不仅存在着真实的区分以及彼此的对应,而且在存在上具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在特定语境中,斯宾诺莎似乎赋予了思想属性某种特权:其一是“不对称性”难题,即思想的外延似乎等同于其他所有属性,大于任一属性;其二是“自反性”难题,即思想能够反思自身,而其他属性并不具有这种自反的特性。本文试图说明,对这些难题的解决依赖于对其平行论双重结构的梳理和区分。一旦证明斯宾诺莎的平行论具有本体论平行论和认识论平行论的双重结构,那么这些难题就不再构成挑战,而斯宾诺莎平行论的基本原则也能得到保全。  相似文献   

3.
人们似乎认为,在以公域为主的时代,对人们的道德要求就是遵守普遍的社会法律规范和社会管理规范,个人的美德就是与这些普遍规范相适应的欲望、情感、气质、性格,它只具有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实际上,美德是人的一种内在价值,本身就是善。美德是心灵品质的优秀状态,是理智、情感、欲望相互渗透、融合、化通的状态。塑造美德是对人生意义的创造;美德中内涵着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力,有着社会正义原则的普遍维度。  相似文献   

4.
论建筑的审美形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宁 《美与时代》2007,(5):14-16
建筑的美学意义是非常显著而又比较复杂的:功能性是决定其审美品质的重要因素;作为艺术审美形态又同建筑类型有直接关系;作为技术审美形态,同社会、经济学因素也密切相关.因此,将建筑的审美形态定位于文化形态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建筑美的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5.
斯宾诺莎的conatus指代形而下个体存在的现实本质,它不但是一个具有深远起源的学术概念,同样也是一股真实的实践力量。近年来,西方不少学者关注这一概念并引发争论,但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认清conatus背后掩藏的个体这一思想维度。个体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是一个向外界和未来敞开的系统,它与外界交流并将其特性纳入自身结构之中;作为个体本质的conatus也因此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现代性生存状态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灵魂不朽论”是斯宾诺莎《伦理学》中一个颇为复杂与晦涩的论题,也是曾遭遇学界长期忽视的论题。然而斯氏的“灵魂不朽论”却具有一种十分独特的性质,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二元论灵魂观,同时又与基督教神秘主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斯宾诺莎整个理论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本文将深入到斯宾诺莎的文本之中,分析他是如何论证和建立自己的灵魂不朽论的,使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实质能够全面而实在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的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的内涵。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一种自在的思维官能的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的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的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的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的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的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要把握斯宾诺莎实体的层级结构与传统层级宇宙观的异同,以及它与后来的近代德国思想与现代的一些思想后裔(如尼采、德勒兹)之间的深层关联,就不能仅从前现代或当代的立场出发看待它,而要考虑到斯宾诺莎的原初思想情境,即为奠定内在性世界观而构造实体与样式相互支撑的功能结构体。我们首先探讨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关键,再通过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澄清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内在性预设,最后以身心关系为例具体展示这种内在性预设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奈格里对生命政治的理解迥异于福柯,因为他借用斯宾诺莎哲学来阐述其生命政治的内涵。在福柯那里,生命政治与生命权力是相一致的,而奈格里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创造性解释,将两者对立了起来。生命权力是超越性的potestas,而生命政治则是内在性的potentia;生命权力是主权权力,而生命政治则是消解了主权权力的诸众民主。在奈格里的解释下,斯宾诺莎的诸众民主由每个独异体的、内在的身体力量集体建构而成并维护着这些差异性的、多元性的身体力量。然而,奈格里对斯宾诺莎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又与斯宾诺莎哲学本身产生了一些张力。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初叶起,法国思想界就开始持续讨论斯宾诺莎,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强劲的斯宾诺莎主义。尽管斯宾诺莎哲学在法国的兴起受惠于德国哲学,然而作为反黑格尔主义的典型,德勒兹则通过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以思想和存在的强度重新构造了认识论和主体论,并以此作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在法国思想界兴起的"斯宾诺莎主义"的思潮中,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阐释有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摆脱了此时学院派借助以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重建法国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诉求;另一方面,通过批判黑格尔,他取消了主体在本体论上的超越性,从表现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作为力量的本质,从而摆脱了关于斯宾诺莎的理念论传统。德勒兹在呈现了斯宾诺莎对当代思想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法国哲学的理论焦点正在发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十七世纪的荷兰哲人斯宾诺莎在以唯理主义方法注解人生的意义时,提出了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宏伟理想,并把达到人生最高圆满境界作为其哲学的归宿。他在阐释自由理想时,典型地表现出从本体论层次向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层次递进的内在逻辑,昭示了哲人为人的自由和尊严而追溯自由之根据的理论动机。斯宾诺莎哲学的解读线索因此就在于:  相似文献   

12.
身心不二论     
陈兵 《法音》2000,(6):19-23
身心关系可以说是哲学史上最为古老、贯穿全部西方哲学史的中心问题之一,是人类先民理智初启时期便开始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西方哲学史上有主张灵魂与肉体各有其实体、势不两立的身心二元论,有主张灵魂为身体的形式之身心同一论,及主张灵魂是身体机器部件的机械唯物论等诸说,长期净论不决。18世纪以后,随科学之发展,身心问题在西方以生理与心理及心理与物理的关系问题而被研讨。20世纪以来更集中于意识与大脑关系的研究,形成了心理生理互为副现象论、身心合一论、认识的平行论、心脑相互作用论、心脑非等同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用现代哲学范畴论述了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作者说,郭象否定“造物主”和“以无为本”,肯定宇宙中的事物(“有”)是“常存”、这有其合理的一面,表明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他不能区分宇宙存在的全体“有”和具体存在物,因而又错误地肯定了具体事物的“常存”。他强调事物的“自性”,注意事物的差别性,但由于忽视共性,因而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在认识上陷入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他主张“崇有”、“独化”、“无故”、“无因”,反对目的论是很有特色的,但主张事物要“顺性”、“安命”,因而取消了能动性。他接触到了认识必然就是自由的问题,但他的必然性是在无限可能中实现的,是纯偶然性,因而他的所谓“逍遥”(自由)只是一种主观精神境界。他认识到了差别性和无差别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认为具体事物都是绝对存在,因而就取消了相对和绝对的区别。他的“所以迹”(事物的自性)和“迹”(事物的活动)概念的提出,表明他看到了事物及事物活动的联系,但他所说的“所以迹”是不可认识的,类似康德的“物自体”。本文认为,郭象哲学是适应门阀世族需要、为门阀世族统治作论证的。  相似文献   

14.
张寅 《现代哲学》2022,(2):96-103
尽管斯宾诺莎的思想被诸多不同的学派援引,但通过一定的阐释,从他那里可以找到一种独特而有力的集体主义。德勒兹、奈格里和蒙塔格为此提供了有用的论述。这种对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集体主义阐释比对他的多种个人主义阐释更加充分地说明了他对自由的捍卫。不过与德勒兹等人的理解相反,斯宾诺莎式的集体更加偏重于德勒兹所说的结块的一面,而非分子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在孔子以至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直”是事物之常态,也是人之心理之常态。在孔子思想中,“直”与“义”、与“诚”是密切关联的,“直”也具有“应当如此”的性质,“诚”的外在显现即是“直”。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孔子“直”论所标举的人格,是一种胸怀坦荡的人格。正直、公正、坦诚,应当是为人处事的正确的心态。做人,首先应该做一个“直”者。  相似文献   

16.
论《太平经》对两汉孝道的改造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在两汉孝道逐渐走向纲常化、片面化、绝对化之际,通过吸取并提升传统孝道中的生命关怀因素,以图克服两汉孝道轻忽生命、压抑人性、权责失衡的偏颇;把尽孝与道教"长寿成仙"的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神道设教"的方式标举孝道信仰;独创"承负说"以改造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完善道德赏罚机制;提出"身神论"以补充神灵监督说,强化道德赏罚的权威性。《太平经》的改造不仅有助于两汉孝道的合理化,且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哲学家J.范伯格先生提出的社会正义理论具有其独特性,但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不多.本文从他提出的比较性正义和非比较性正义,比较性正义的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等方面对范伯格的社会正义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指出研究范伯格先生的社会正义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分配失衡、贫富差距加大,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主张身心合一、以心为主宰、身为功能,以自我为起点,从内在心性出发,亦能对身的价值正面视之,以追求身心合一来实现人的完善,这是难能可贵的.它的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人的价值的发展和完善,丰富了德性实践的内容,提供了道德理性和感官欲望矛盾的最佳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中国哲学的研究,自近代汲取了科学的唯理的西学以来,变得愈来愈精密,结果陆续创造了划时代的业绩,因而这一学科的名著汗牛充栋,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是,这一学科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同西方哲学正好相反。如果说,中国哲学被认为具有东方特点的话,那么,其研究方法是否真是最有效的呢?我觉得现在有必要进行一次探讨。因为有人认为它未必是十全十美的,而是功过各半的。日本江户幕府末期,探求精切的实学的朱子学者和阳明学者,在论述心性之学时,就痛感到训诂闻见、考索知解、议论辨斥、博学洽闻以及门户之见等等诸种弊端。  相似文献   

20.
董尚文 《哲学动态》2008,1(2):56-63
我在此所要讨论的话语理论是托马斯神学语境中关于vertmm的思想.verbum原本是"动词"之意,它之所以被称为"话语",乃是因为它在<圣经>中的使用与希腊文的logos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