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是我国著名的两座风景优美的城市,它们代表了江南水乡泽国的自然美景。而五台山者,与此迥异。它是中国汉藏佛教的名山圣地,既有中国北方自然美景的特色,又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金代文坛盟主元好问诗曰: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2,1(1):30
本刊讯1月4日至5日,五台山佛教协会第八届代表会议在五台山五峰宾馆隆重举行.来自五台山佛教界的10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山西省宗教局边根裳局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海法师和忻州市委、市政府有关方面领导莅会致贺。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中国佛教信徒向往的圣地,五台山的声名誉满海内外。五台山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研究五台山不仅是佛教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开发中华文化宝藏 ,发展中华文化事业,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同时,五台山还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具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独领风骚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的广大游客。研究五台山,开发五台山的旅游资源,将会大大促进山西特别是五台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之,研究五台山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十分赞赏山…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地方政府对五台山的保护、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它各大名山、旅游景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开发不够,效益不高,思想不够解放等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旅游的硬件开发多,却忽视了对五台山自然生态和历史文物的保护,使台怀镇寺庙中心区变成了高山闹市,给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了困难。我作为一个当时地方政府官员,又是五台县人氏,可对五台山的保护开发,没有很好地贯彻省政府关于五台山建设…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山西五台山是殊菩萨道场,以殊菩萨位于众菩萨之首,所以,唐代宗据不空三藏的建议,钦定殊菩萨居于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之右。因此说,殊道场五台山居于普贤道场峨眉山、观音道场普陀山、地藏道场九华山之右。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因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被人景仰;或因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建功立业,载入史册;明人徐霞客则由于毕生致力于山川考察事业,而闻名于世。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人称“独擅奇千古”。他鄙视科举,不求名位,跋涉于南疆北国,问奇于名山大川,一生写下大量旅游地学文献。以日记体裁写成的《徐霞客游记》,虽已残缺不全,保存下来的仍达几十万言。后人评价他的游记“当为古今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     
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为中国佛教圣地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山有五峰,故名“五台山”;气候多寒,故又名“清凉山”。山区大部分属山西省五台县,一部分跨山西省繁峙县和河北省阜平县。五台山脉分东西两大支。东一支直走东南,山多峭壁,清水河流经其间,形成长达二百余里的大谿谷。西一支又分为东、西峨岭,为滹沱河与清水河的分水岭,沿途向南伸出许多小支,蟠绕交错。整个山系周围五百余里,层峦叠嶂,争奇竞秀,构成了雄浑幽深的清凉胜境。五台的东、北、中、西四台是由东向西起伏相连的一列山峰,南台另为一峰。山区的中心台怀镇,是著名的显通寺和大舍利塔的所在地,距五台县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中台,亦名  相似文献   

8.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世界正处于新的旅游黄金时代的黎明。各个国家的人们将使自己的足迹遍至地球的每个部分。大众旅游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首先是美国人;随后多年,西欧人和日本人接踵而起,引发了众多的外国人走出国门,去看外部的世界,这样就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行业。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如今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研究,深化了对五台山文化的认识,提出“崇尚佛教,首尊文殊”系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的观点,并论述了“包装”的意义。提出五台山的规划开发应走主题公园的路子,要在文化软包装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的塔     
塔,本是佛教的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死后,尸体焚化,烧成了许多晶莹的珠子,称为舍利。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分取佛的舍利,在本国修了高台型建筑物,隆重埋葬。这种高台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由五台山研究会主办的,山西省石刻学会、山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和五台山管理局等单位参加的,山西省文化厅并州艺园设计布置的巨型五台山展览于七月十日在石雕琳琅满目的五台山资料研究中心(佑国寺)正式展出。展品分为五个部分:五台山展览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诗话     
千百年来,作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以其独特的景色、绮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寺庙建筑,吸引着历代的文人、学士、墨客、高僧,前来朝圣或游览,从而产生了大量吟咏五台山的诗篇。这些诗篇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愫,或感怀古迹、弘扬教义,或关切时事、忧悯众生,同山川名胜相互辉映,从而使五台山的山石草木和寺庙建筑大增光彩。  相似文献   

13.
佛国五台山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环周五百余里,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是蜚声于国内外的佛教圣地。佛国沧桑当北魏拓拔氏雄据北方,定都大同之时,华严学流行,并传入五台山。《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文殊菩萨住在清凉山。华严学者认为,清凉山便是五台山。魏孝文帝在山上建大李灵鹫寺,清凉寺、佛光寺等也相继建立,由此形成文殊道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北齐时,五台山的佛寺增至二百余所,以至北齐不得不倾八州赋税收入供养僧众。北周武帝灭佛,五台山佛教衰落。隋初,文帝在五个台项各建寺院一所,并设斋度增,自称佛弟子。五台山佛教逐渐复兴…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楹联     
灵霞生宿客之衣圆光射游人之影 (东台顶)片石孤立窥色相清地皓月照禅心 (北台顶)明月一抢帘外冷夜深曾照坐禅人 (明月池)月至上方诸品静心持半渴万缘空 (禅堂)念头起处即看破事未至时莫忘生 (禅堂)五台山楹联~~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往事     
《五台山研究》2014,(4):F0003-F0003
<正>~~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四十四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历史上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凉爽,文物古迹遍地,地质结构古老,历来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和佛教信徒。为了保护利用,开发建设好五台山,一九八○年以来,胡耀邦、赵紫阳、万里、李鹏、邓力群、班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上山视察,作了重要指示。山西省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五台山工作会  相似文献   

17.
初登五台山     
红尘乍别二身轻,喜向清凉自在行。万壑松涛连天涌,千年石障绕翠峰。焦芽剥尽亦无心,月木花开尚有情。但凭熏风吹百卉,好将香茗礼高僧。 冬找多否攫李冬策清凉山上碧森森,飞阁流丹衬翠林。宝像庄严居圣境,曼殊妙智掌经纶。佛法宏深载宇宙,中道慈航渡迷津。金容满月两足尊,千古芸芸自归心。初登五台山@王学锋~~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我来过三次,第一次印象在U忆中,满目光秃秃的,那是临近深秋的j。市山;第二次是仲夏来五台山,这才加UU:了,清凉得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临近他秋了。早上要有件毛衣什么的,一能主帅。台看日出,中午要有一件背心在外mJ-。j以到中台看云海,下午则要带着雨伞到内六看山花了。因为那雨是从晴空中一下来的,…雨云还在很远的阳光下飘着,真到IM头顶,它反而丝丝缕缕的如棉絮一样浮过.我对友人说,到南台看花,不如到南六淋问,他们不以为然,后来他们去了,承认和尚没女妄语。至于到两台看月,北台看积雪,你一定要穿着棉袍…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记     
朱运峰(1862—1933),青海省西宁市人。清末贡生。于光绪丙午(1906年)参加礼部在京考试后供职晋省代州。辛亥年(1911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游览五台,记录见闻感受甚详,是为“五台山记”。该文写法以时间为经,各台寺观景物为纬,白描勾勒,错落有致;萦念五台山之情,流连山水之思,溢于言表;叙议嵌合,亦复自然生动。其中提到在“十方堂”遇到来自西宁的僧人,一边喝着家乡的牛奶茶,一边听操着西宁方言的同乡谈禅,非常惬意,认为是“夙缘”,可算一个有趣的插曲。可以想见,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从遥远的青海西宁到山西五台,正如作者所说:“历经幽险,车殆马烦,不以为苦者,游五台偿宿愿也。”现在我们把镜头的流光,倒溯到八十年之前,借助一位青海文人的眼睛,让读者诸君神游彼时五台情景。  相似文献   

20.
在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寺院里,保存着两尊精细别致的欢喜佛。因他奇形怪状,人们少见多怪,不解其义,往往造成一些误解和非议。所以,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便就教于方家学者。 “欢喜佛”一词创始于日本的台密。在我国藏传佛教的西密中,一般称为“欢喜天”;在印度佛教的梵密中,本称“毗那夜迦”。相传,毗那夜迦是印度摩醯首罗大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