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龙 《现代哲学》2001,42(3):101-106
近年来,在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劳动观还是不成熟的、理想化的劳动观,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最近笔者重读《手稿》,发现《手稿》尽管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其基本的出发点已经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劳动观,劳动观是贯通《手稿》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所见到的对青年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研究成果中 ,一致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有四个规定 (参见杨适《马克思〈经济学 -哲学手稿〉述评》,1 982年版 ,第 34— 37页 ) ,对此笔者不予苟同。从文本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规定的指认只有三个 ,而对异化劳动的结果的分析则有四个。“四规定说”实际上混淆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三个规定”“四个结果”的内容。1   “三个规定”是马克思从这一“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而得出的考察结果。这一事实就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应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参见笔者《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人》一书第79—106页)。《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逻辑上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以人的“类本质”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观的一个“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 国内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追问已经延续了20多年。在诸多有待深化的问题中, 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那就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与《资本论》之间的“矛盾问题”。在《手稿》中, 马克思指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第 96 页) 而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这样说道:“事实上, 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剖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整个哲学时说过,《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9页)。如果联系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研读、评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的《精神现象学》,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哲学革命变革的起源,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容和本质的一把钥匙。这是  相似文献   

7.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汪信砚,李志//哲学动态,2007.9历史与实践——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金崇碧//湖北社会科学,2007.9文本的命运(下)——《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聂锦芳//河北学刊,2007.5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性质的定位问题/王金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走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马克思对劳动的存在论阐明/刘兴章//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翻译与差异性: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基础既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也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而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脱离了这一点,将无法准确理解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然而,在机器大生产的定位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又存在重要差异。在前一著作中,马克思并没有建立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而是基于直接劳动来阐述机器大生产的哲学效应,并由此论证了资本主义崩溃和劳动解放的可能性,这整个逻辑还存在重要缺陷。而《资本论》则全面克服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不足,建立了科学的机器大生产理论。也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诠释了劳动解放的双重内涵,不仅揭示了劳动从资本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现实基础,而且也诠释了劳动从手段变为目的的可能性,厘清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辩证关系,颠覆了贬低劳动或仅仅将劳动理解为手段的西方哲学-经济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巴黎手稿》①的核心工作是阐述异化思想(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论和《穆勒评注》中的社会关系异化论)。然而,如果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论述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问题所占的篇幅其实更大,占全部手稿的三分之二以上。虽然这些问题与异化是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的,但马克思用如此多的篇幅论述这些问题则意味着:探究异化、剖析私有制,其目的是为了推导和论证共产主义;而通过这种推导和论证,马克思又进一步阐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70年前。由于该文本的独特性及其特殊的历史境遇,所以它成为争议最大同时也是误读最严重的文本,从而构成哲学史特别是哲学文献诠释史中的一道风景线,乃至这一现象本身也成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在多年前曾经从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赫斯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角度对《手稿》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解读,澄清和阐释费尔巴哈、赫斯对《手稿》的实际影响。~([1])本文拟从另外的视角,结合哈贝马斯、阿尔都塞、阿伦特、海德格尔等人的相关评论,对《手稿》的性质、地位特别是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某种再释和讨论。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手稿》的一种辩护和正名,这是基于对《手稿》中表述的劳动观的基本肯定以及相关争议问题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质是自由主义的。但如果仔细分析文本,例如以《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和自由主义否定阶级存在相反,马克思此时明确肯定了阶级之间的对立。马克思站在人类普遍自由的立场,揭露了特权等级的等级自由,批判了资产阶级形式自由沦为行业自由的现实,并把人类普遍自由的实现寄希望于劳动阶级。马克思发挥了人类普遍自由的否定性规定,否定了特权等级的等级自由以及资产阶级的形式自由和行业自由;马克思还发挥了人类普遍自由的肯定性规定,即把普遍自由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相联系,这蕴含着马克思思想新的发展方向,为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准备了基础。因而,把《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质界定为自由主义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沉睡了近一个世纪,于本世纪30年代(1932年)才正式问世。《手稿》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件。它使我们有可能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手稿和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存在着一个生产力系统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物质生产力在原始社会中表现为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在阶级社会中,物质生产力则是既得的生产力,同时还表现为一般生产力。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包括《资本论》第二、三、四卷)中关于生产力有诸多提法,如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等,准确把握这些提法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系统理论的关键。一、既得生产力与自然形成的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马哲史研究会,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于四月下旬举行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学术讨论会。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地位、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第一种看法认为,《手稿》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是新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是:(1)《手稿》是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祥地,它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2)《手稿》是从经济学上剖析市民社会的第一部著作,特别是在异化劳动的理论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系列基本的规定性,如关于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  相似文献   

17.
“人化了的自然”与“对象化了的人”,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哲学论题,也是马克思论美的认识论基础。由于《手稿》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未完成的笔记,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并未系统整理公开发表,这就给如何理解这一论题带来一定的困  相似文献   

18.
贵刊1982年第8期发表了周国平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观》一文。周文为了证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历史上从未真正实现过的自由自觉活动视为人的本质,然后从这种理想化的观念出发,把与之相抵触的现实的劳动宣布为异化劳动,把人的现实的存在方式看作对人的理想本质的疏远和否定,不具有人本主义性质,提出:“马克思在运用生产力尺度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同时,从来没有拒绝用人性(即人的需要)的尺度对社会状况乃至生产力本身的状况进行评价”,并且认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  相似文献   

19.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主导逻辑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逻辑。交换价值所建构的客观抽象的"一般劳动",是这一文本的重要批判基点。这种通过交换和货币所建构的"一般劳动"是一种客体性的"一般劳动",从而不同于《资本论》中价值概念所代表的主体性的"一般劳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体性的"一般劳动",尤其是在对机器大工业的研究中,马克思指出了机器生产所建构的两种不同的一般劳动形式。这些概念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得出科学的价值概念奠定了基础,也推动马克思在解读视角上完成了"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运动"向"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新认识〔民主德国〕 1.陶伯尔等79①马克思1841年3月至1843年3月间世界观的发展 问题〔民主德国〕1.陶伯尔79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苏〕T.M.奥伊则尔曼81⑥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