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那天,刚大学毕业、多次求职受挫的赵明,向我倾诉满腹怀才不遇的苦恼。他在那一长串的抱怨中,从未反省一点自己的不足,而只是愤愤不平地责怪这世界上有着太多的不公平,慨叹慧眼的伯乐实在太少了,竟让他这样的“千里马”无用武之地。我不禁问他:“既然你自以为是‘千里马’,那为什么不去驰骋一番,证明给人家看呢?”赵明不解地望着我:“人家连机会都不给你,怎么去驰骋?”“那是因为人家并没有看到你纵横驰骋的本领,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而不能一味地等待别人的赐予。”接着,我给他讲了关于我的一位朋友的真实故事———那年,朋友从一所师范大学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弗朗克的《近代科学及其哲学》(《Modern Science and its Philosophy》,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49)一书的第10章。作者曲解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成就,用所谓“物理学的危机”来为唯心主义作辩护。他特别歪曲和攻击列宁的经典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正如作者在该书导言中所供认的,整个这一章都是用来反对“列宁对马赫物理学概念的抨击”。他一开始就借批评机械论来否定唯物主义,他说:“今天我们知道不能机械论地而只能通过抽象的数学公式去描述和理解自然。……既然数学公式是某种纯精神的东西,就不能再在唯物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世界,唯物主义必须被唯心主义所代替。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是唯灵论的或唯心主义的世界现的一次胜利。”他还引用了一些唯心主义者的著作,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由纯思维所构成”(秦斯),“整个关于实体底物质的概念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某种概率,……原子或电子等等……都是在永恒流动中的种种形式”(巴芬克),“物质世界是由基始精神构成的”(文策尔),等等。在作了许多这样的引证以后,弗朗克就发出了这样的呓语:“所有这些说法表明,在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危机中,唯心主义的支持者有多么巨大的成功的希望。”弗朗克竭力攻击辩证唯物主义,歪曲引用列宁的著作。他表示不同意列宁把马赫的学说说成是巴克莱主教哲学的直接继续。他竭力为马赫辩护,他说马赫“用以建立起全部科学的感觉是与现实世界无矛盾的。”弗朗克否认实证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但他的论证恰好证明他自己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和马赫主义者。他说,“没有一种方法能科学地表述出现象世界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区别。……机械论借以构成其世界的……物体……也不过是一种……感觉的复合。既然不能做出或许会解决这个问题的任何实验,那么是否真地存在着和感觉不同的一件东西(一个物自体)这个问题,对科学来说,也就是无意义的了。”这不是彻头彻尾的马赫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吗?按照他的这种说法,甚至究竟有没有实在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也是‘无意义的’了。  相似文献   

5.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6.
感悟人生     
在金钱与世界之间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人们都知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个著名的慈善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洛克菲勒也曾被薄薄的一层银子蒙住了双眼。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  相似文献   

7.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弼视天道为一系列的展开,所以其“意象言”之说与之成一类比的对应,由这一类比而产生了王弼在言说时独特的论述文法。在《老子注》中,“言、象、意”可以被代换成“名言、称为、无称无名”,这不但是作为一种论述的方法,而且可视为道在名言世界的一种实践。王弼既然在《周易略例》中提出“言象意”说,那么他的《周易注》是否也依此一方法而成?其次,王弼注《易》的方法,究竟使读者对《易》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凡此二点即为本文所关心之重点。  相似文献   

8.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9.
木匠和绅士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是很少见的。一个纨绔子弟与乔治·莫瑞在一沙龙相遇。这人对乔治非常嫉妒,想要中伤他,于是,就高声问道:“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诗人回答:“是的。”“那他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乔治微笑着很礼貌地回答:“对不起,那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了?”“是的。”这位贵族子弟傲气十足地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全面”的思想实质究竟是什么?其含义又是什么?特别是研究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的方法论前提又应当如何确立?一句话,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与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对此,韩庆祥同志在同笔者商榷的论文中(见《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韩文”),提出了如下的结论性意见:(1)马克思对人本质问题的认识达到  相似文献   

11.
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原题为:《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操作中的盲点》,原文发表在苏州西园寺的佛教内部刊物《人世间》,该刊编者加了如下按语: 这篇文章在编辑部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意见的分歧主要是关于本文的一些观点,如: 1、无情有佛性,本文以此说明人类不仅要尊重有情的动物,同时还要尊重无情的植物。可这是否意味就意味着:草木也可以修行,草木也能成佛呢? 2、自我完善 自我提升,达到宇宙生命和个体生命的融和。本文认为这就是净土的生活;但也有 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像《奥义书》的“梵我一如”思想,究竟孰是孰非? 3、社会提倡环保,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佛教界提倡“心灵环保”,着重于内心的净化,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本文引用杨惠南先生的观点,以为这是不了解外界清净是达到内心解脱的前提。但佛教讲“心随境转”,也讲“境由心造”,心灵与外境是互为因缘的。我们提倡环保,是否只要停留在外在世界的改造?还是应该深入到内心的净化,才能达到究竟意义上的环保效果?在心与物相互作用的世界中,究竟什么在起主导作用? 4、宗教提倡苦行、关心来世,从而使人们忽略了对现世的关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能对治人们的欲望,和对现世利益的追逐,是有利于环保的。您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关于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批评,也代表着  相似文献   

12.
论不确定性与理论定律适用性的理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科学哲学家埃弗瑞特(Everet)提出“多个世界”(multi-worlds)概念以来,不确定性问题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重视和探讨,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理解,也推进了科学认识的发展。既然存在不确定性问题,那么客观规律究竟有多大程度的确定性呢?根据不确定的程度,我们又可以把规律区分为哪几种类型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一、爱丁顿的“鱼网”与“理论之床”爱丁顿认为他的理论是“主体选择论”。他用鱼网理论说明:如果鱼网的网眼是两英寸,那么小于两英寸的鱼就会逃脱,而捕鱼者则会认为所有的鱼都是两英寸以上的。爱丁…  相似文献   

13.
在一座豪华的别墅里,住着一位富人。“我是世界上的首富吗?”他问他的仆人。“主人,您还不是。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您还没排进前500名呢——但是快了。”仆人查完有关资料告诉他。富人祈祷说:“上帝啊,您让我成为世界首富吧,到那时,我愿用纯金给您重铸天堂。”上帝感动了:“好吧,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这是一个魔箱,你拿去吧。”上帝说:“这个魔箱里,有一块金子,是永远取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当你觉得够了时,你需把魔箱扔掉,你取出的金子才是你的财富。”上帝说完不见了,富人的身边真的有了一个魔箱,箱里也真的装着一…  相似文献   

14.
让爱播种     
人间需要爱,在爱的海洋里,爱,就象一滴滴水,汇聚成碧波的大海。爱象一棵棵小草,点缀着宇宙的美丽。 有很多人都说这个世界变的越来越冷漠,人人都想得到温情和帮助,那么清回想一下,你曾有过多少个笑脸,而又付出过多少爱意呢? 我记得有一位远道而来的教友,在上山朝拜圣母回来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要回城里去,却迷了方向,向一位经过这里的教友问路,这位教友微笑着说:“你跟我走吧”她把那个迷了方向的人带到公交车前让他上了车,并交上了一元钱,对司机说:“他迷了路要到城里去,请你帮助他。”这仅仅是一元钱,一个微笑,就解决了一个人的困难,改变了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5.
圣诞节祝词     
圣诞节年年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喜乐,因为在这个节日上我们纪念“天主圣子降生成,人,住在我们当中”。(若一,14)“他充满恩宠和真理”。(同上) “他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他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体,而成为人。”(信经) 自有生命的神,成了血肉的人。创造世界的主成了拯救世界的主。“这是上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是一件奇事!”(窦廿一,42) “请看,你的救主来了!”(依六十二,11。) “到那一天有人要说: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拯救我们的天主;这是我们所依赖的上主,我们要因着他的救援而欢欣鼓舞。”(依廿五,9)  相似文献   

16.
感情人生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相似文献   

17.
你到底是谁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他忽然患了眼疾,自称失明了。非常敬仰他的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他问每一个来看望他的学生:“你是谁?告诉我你究竟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干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  相似文献   

18.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19.
波普尔是本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理论与当代的科学成就有密切关系,对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有较大的影响。波普尔的“世界3”在其整个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波普尔及他的“世界3”基本持否定态度。在理论上究竟应当如何评价“世界3”,近期哲学界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争论意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