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之后,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班杜拉及其同事提出了自我效能原理,班杜拉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授奖大会上(1980年),做了题为《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的讲演,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原理,班杜拉的《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CSE)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培训、计算机辅助技术使用等行为活动中的应用。该文综述了CSE对计算机操作的重要影响。该文也在原有CSE分类(一般CSE与特殊CSE)基础上,提出软件CSE与硬件CSE。另外该文也讨论了影响CSE的各个变量以及这些变量间的关系。最后该文指出了CSE的现有研究特点与未来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敏  雷开春 《心理科学》2003,26(4):717-719
1 前言 学习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即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主观评估。它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组织和执行某种行为,实现特定的行为目标的信念体系。自我效能感水平  相似文献   

4.
骆一  郑涌  刘敏 《社会心理科学》2003,18(4):27-31,18
总结了涉及到情绪自我报告(emotional self—report)的各种现象,并且介绍了情绪自我报告的可得模型(accessibility model)。这个模型详细说明了在不同的报告条件下,对情绪自我报告起作用的各类因素。情绪(它是情景性的,经验的和与事件背景有关的)和有关情绪的信念(它是语义的,概念的和与事件背景分离的)之间有重要的差别,因此,人们所报告的当前所体验的情感和所报告的不是当前所体验到的情感也会出现差异。这个可得模型为理解情绪自我报告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自我效能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 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根据任务要求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和适宜的想法、解决方案或行为的信念, 是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一部分。现有常用的创造性自我效能问卷较为简化、维度单一且缺乏效度, 而新近开发的问卷缺乏实证证据。人口学变量、个体变量和工作背景变量都能影响创造性自我效能, 创造性自我效能可以预测创造性, 且有较高的可塑性和长期的训练效果, 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更应该关注学校情境下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工作场所中员工创新的内驱力: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效能感在创新领域具体运用后,发展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对创造成功的信念。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领域。随着员工创新在组织创新中地位提升, 研究者发现, 对创新成功所抱有的信念是支撑员工将创新行为实施到底的重要内在力量,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开始向组织领域拓展。文章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组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了影响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领导支持、工作的复杂度等;提炼了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的关系, 说明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无论是作为员工创新心理的一个维度, 还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在个体创新机制中起中介或者调节作用, 均与员工创新紧密相关; 最后, 提出下一步的研究需要对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为管理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桑青松 《心理科学》2004,27(5):1239-1241
自我调节学习与自我效能感是当今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文章在分析策略型学习者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基础上,认为增强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超越的重要内容。自我调节学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于国庆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8,31(3):614-616
自我控制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至关重要.自我控制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本研究试图探究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内隐效应.研究采用Greenwald 的内隐联结测验(IAT)方法和Inquisit专业软件,设计一个中国汉语的自我控制信念和行为的IAT,以25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为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的IAT效应值大于0,p<0.000, 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是自我控制存在内隐效应,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有内隐层面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对自我控制机制的研究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水平的教育训练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疾病治疗与康复的自我效能模式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其在特定情境中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预期。患者的自我效能预期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其行为表现和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到疾病治疗与康复效果。患者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各种效能信息的影响,也受个体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根据患者自我效能的形成与作用模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预期,发挥它在疾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动机定向、成就目标、归因信念、自我监控学习等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内在动机定向、掌握目标、内部归因、自我监控学习与学业成绩有显着的正相关,而外在动机,外部归因与学业成绩有显着的负相关,同时回归分析揭示,学业自我效能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预期因素.(2)学业自我效能与动机定向、成就目标、归因信念、自我监控学习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内在因素,学业自我效能对其它各种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起到一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我扩张模型提出人们具有自我扩张的动机, 即通过扩张自我来提高自我效能的动机, 它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动机。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就是将他人纳入自我, 包括他人的资源、观念和认同。该模型是一个概念框架, 为研究与关系相关的心理学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它不仅更新了对“相似—吸引效应”、“接触假说”、夫妻关系、群际关系的解释, 对于戒烟等实际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然而, 自我扩张模型本身并未成熟,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也需要结合更多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探索, 并应用到实践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12.
表扬与内在动机关系的三种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国防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4,27(4):1002-1004
目前表扬与内在动机的关系共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表扬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表扬会对内在动机产生损害。Henderlong和Lepper对这两类观点进行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观点,他们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表扬会促进还是损害内在动机,他们引入了5个概念变量(conceptual variables):自主性(perceived autonomy)、归因方式(performance attributions)、自我效能感(competence self—efficacy)、真诚性(sincerity)、成就标准(standards and expectations),并认为这5个变量决定着表扬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效能的内涵及其概念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又译自我效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之后,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班杜拉及其同事提出了自我效能原理,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授奖大  相似文献   

14.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其在特定情境中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预期.患者的自我效能预期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其行为表现和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到疾病治疗与康复效果.患者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各种效能信息的影响,也受个体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根据患者自我效能的形成与作用模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预期,发挥它在疾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动机与行为(Bandura,1977)。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1999年底),以“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的文献超过4000条。可见,自我效能感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现在,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对工作或职业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本文将对工业和组织行为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作一综述回顾。  相似文献   

16.
以8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子协变量分析对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及动机信念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及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有显著影响。(2)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逃避型自我取向及社会效能—同学社会效能—老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个体效能到集体效能--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姜飞月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02,25(1):114-115
班杜拉于70年代后期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但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效能方面,强调个体行为的调控,却忽视了集体行为的研究。到了80年代中期,班杜拉又提出了集体效能的概念。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积累。从90年代开始。班杜拉对集体效能概念进行了系统地理论整合和阐释。进一步扩展了其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因此,从个体效能概念发展到集体效能概念,代表着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两种自我(ego和self)的概念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益明  金瑜 《心理科学》2001,24(3):363-364
在英语中,“自我”主要有“self和“ego”两个对应词或概念。前者是作为意识对象或客体(object)的、具有反身意识性质的、与他人相对应的“自我”或“自身”,后者则是作为施事(agent)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潜意识活动的“自我”。从学术渊源上看,后者可视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而前者则可视为非精神分析理论意义上的“自我”。然而,ego意义上的自我似乎一直未能引起我国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各种社会心理功能。目前,已经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压力应对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此外,有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结构上略有差异,在功能上相似。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自我效能理论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占基  何先友 《心理科学》1993,16(2):109-110
班都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最早出现于他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1980年在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授奖大会上,他做了题为《人类行为中自我效能机制》的讲演,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国内对他的自我效能理论的介绍文章相当少,尤其是结合教学实践对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探讨的文章几乎没有,本文试做这方面的努力,以求教于同行。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学习理论,一个是动机理论。学习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形成;动机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自我效能理论则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