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中说:“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明理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这就是说,立教必有教义,必有经诰,必有师授。道教经诰从何起始,说经者为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中说: 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何谓“三元”?《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中说:  相似文献   

2.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3.
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县)人,或云仪真人、盱眙人。约为宋末元初时人~①。其著述甚丰,计有《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太上老君说清静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等。其门人还辑有《清庵莹蟾子语录》六卷。《玄教大公案序》曰:“清庵李君得玉蟾白真人弟子王金蟾真人授受,为玄门宗匠,继道统正传,以袭真明,亦多籍见行于世。”~②其《中和集》卷五亦有“密意参同白玉蟾”句~③,可知李道纯为金丹紫阳派之嫡系。但…  相似文献   

4.
《太上感应篇》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道藏》‘义’字一号至十一号、‘廉’字一号至十二号、‘退’字一号至七号,收入《太上感应篇》三十卷,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杂家》:“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龄传》:“字天锡,宋州楚丘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寻此书李昌龄传中,纪年有天禧初,乾兴初,明道中,康定中,嘉祐中,及熙宁二年(1069),俱在  相似文献   

5.
(一)远古的神话传说 (清)彭询《青城山记》卷下云:“宁封,黄帝时人,帝从之问‘龙(足乔)飞行’之道,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青城丈人观即修真处,宋赐名‘会庆建福宫’。《列仙传》云:黄帝时为陶正。积火自烧,随烟上下,视其灰炉犹有骨。时人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又《青城山记》:‘宁封先生栖于北岩之上,黄帝筑坛拜为五岳丈人。晋代置(丈人)观’。又《录异  相似文献   

6.
[一片石] 一片石头,后专指碑碣。唐《朝野佥载》卷七:“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庚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唐李白《襄阳歌》:“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陶弘景《登真隐诀》中所描述的《大洞真经》"大、小本"的关键区别"回风混合之道"入手,指出《云笈七签》卷三十《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即为其完整文本。由于其与修诵本经至为密切的关系,该经法本在原初《三十九章》前。在从《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高玄真经》到今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发展中,该文本最终被剪辑编入《三十九章》中,从而形成今卷二至卷六的主体内容。通篇完整的文本对应、微殊差异以及本经卷一所启"大洞真经师"和"回风大混合师"的内证表明,今六卷本实乃陶氏所见含"回风混合之道"的"大本"在发展中改编增补而成,这是破解今本《三十九章》层次结构的密匙,可印证或纠正既有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8.
道教辞典     
道教重要道书。二十卷。南朝梁陶弘景摭括杨羲(330—386)、许谧(303—373)、许翙(341—370)三君遗迹,并据南齐顾欢所整理“真人口授诰”,诠次叙注,并加增补所纂成。因相传为魏华存等众真降授,故名。其一至十六卷,为东晋杨、许托言“真人口授”之作,卷十七、十八为杨、许书疏,卷十九、二十为陶弘景撰述。文体或诗歌,或问答,或喻戒,内容皆“仙真”授受真诀之事,兼及药物、导引,按摩等修炼方术,保存了不少道教与科技史资料。书中也吸取有佛教《四十二章经》中地狱、轮回之说,援佛入道。是研究南北朝宗教史的重要资料。收入《正统道藏》。  相似文献   

9.
《云芨七签》,北宋君房编辑。它是《大宋天宫宝藏》(即张君房领修的《道藏》)的辑要,是一部道教类书。由于《大宋天宫宝藏》已佚,故《云芨七签》的学术价值更显得重要。本文仅就《云芨七签》卷数的标示和统计,谈点自己的看法。 今见《云芨七签》有两种版本:一是《正统道藏》(以下简称《道藏》)本,包括它的各种影印本;一是《四库全书》(以下简称《四库》)本,见“子部三六七道家类”。两本的标目均为122卷,诸家著录亦为122卷。“122卷”之说,既是错的,又是对的。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道教第三大洞天考释王纯五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三大洞天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宋代张君房所辑道书《云笈七签〗》卷27引初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说:“第三西城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太玄总真之天,未详所在。《登真隐诀》云疑终南太一山是属,上宰王君治之...  相似文献   

11.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13.
胡阿祥 《学海》2005,(5):109
(89)1106页:“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又1115页校勘记:“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按:成孺所谓“据上文订正”,“上文”盖指此安陆公相条“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而检《宋志》郢州刺史江夏太守条“又有安陆、曲陵”云云,则各本并作之“曲阳”确为“曲陵”之误。(90)1117页:“南郡太守,秦立。汉高帝元年,为临江国,景帝中二年复故。”又1159-1160页校勘记:“‘汉高帝’各本作‘汉文帝’,‘中二年’各本作‘中元年’,并据《汉书·…  相似文献   

14.
《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经书,以及诸子百家文籍。道家经书出现于东汉末年,而道经的汇集则始于南北朝和隋唐,盛于宋。唐玄宗曾命崇玄馆道士编成《三洞琼纲》(通称《开元道藏》),但不久即毁于战乱。宋真宗命王钦若主编道教经典《宝文统录》,凡4359卷。六年后,张君房增修为4565卷,按三洞四辅分类,名曰《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要编成《云笈七签》122卷。在上述几部中国古代内容最全面丰富的《道藏》中,都收录了天台桐柏山的藏经,并占有很大的篇幅。可见桐柏山道藏在中国《道藏》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郢 《法音》2023,(5):55-56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释义净,其乡贯旧多据唐中宗《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之说,定为范阳;日本武田章《义净の出生地に就いての考》(《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及王邦维先生《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一书中,始据多种史料,考为齐州(今山东济南)。王先生又举《义净塔铭》“齐州山莊人”之语,疑“山莊”为“山茌”之误:“义净生在齐州山庄。山庄一地,名不见经传,很使人怀疑是‘山茌’一名之误。古书‘庄’字常写作‘莊’或‘庒’,与‘茌’字形状非常相近。而唐初齐州所辖数县,山茌正是其中之一,位置在州治历城之西,即今济南市西的长清县。义净后来七岁时入齐州城西四十里许的佛寺里出家,也恰好在这一带。这样看来,义净极可能就是齐州山在人。”  相似文献   

16.
褚洪深 《中国道教》2001,(3):47-48,52
茅山顶宫山门两侧有“道炁长存,万寿无疆”八个大字。这个不多见的“炁”当作何解?据《句容文史资料》第五辑《“炁”字解》:“道经中用‘炁’作先天气的代号,用‘气’作后天气的代号;在丹经里,精化之气用炁,吐纳导引之气用气,‘炁’字实即丹田的同义词。”又引“《抱朴子内篇&#183;至理》论行气之妙,凡有关道术的都用炁字,有关呼吸气则用气字,两字用法有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九天生神经》全称《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亦称《三宝大有金书》,简称《九天生神经》、《生神章》或《生神经》。敦煌遗经伯希和4659号题曰《太上洞玄灵宝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收于《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云笈七签》卷十六《三洞经教部》收有该经。此外《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另收有《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1卷,为该经之节本,少《九天生神章》九章及《太极真人颂》二首。  相似文献   

18.
‘简洁’、‘洗练’,是吾中华民族关于说话、行文的古训。(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即有‘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之说,(唐)刘知几《史通·叙事》亦认‘文约而事丰’为‘述作之尤美者’。刘知几还举出并改正了‘烦句’、‘烦字’例子各一。(1)《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记载齐国接待鲁、晋、卫、曹四位秃、眇(一目瞎)、跛(一足瘸)、偻(曲背)使者的一句话:‘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倭者。’刘曰:‘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刘氏原引文‘御’字作‘逆’)(2)《汉书·张苍传》  相似文献   

19.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1981,(2):67-83
桓帝二年,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诛。《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周)勰字巨胜,少尚玄虚,以父任为郎,自免归家,……时梁冀贵盛,被其征命者,莫敢不应,唯勰前后三辟,竟不能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