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危机问题直接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问题.在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成为关联全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情况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生态伦理现强调:尊重传统,提倡合作化的、和谐式的、有机联系为前提的,能够成就每个个体幸福为目的的伦理观.这一伦理观的基本原则是重建人类的自为责任,在自为责任的带动下,共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伦理观所倡导的理性与伦理的异位和由此导致的种种危机的基础上,克服了后现代主义对“伦理”的单向度拒斥,认为必须以生态伦理转向实现对以往伦理观的批判和超越,在此基础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转变现代主义思维为基本立场,以克服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虚无为价值旨趣,进行了一场捍卫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保卫战”——实现了生态伦理转向.  相似文献   

3.
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的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伦理观是人们关于经济活动伦理的根本观点,包括生产伦理观、分配伦理观、交换伦理观和消费伦理观。从生产伦理观和消费伦理观来看,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伦理观具有反生态的性质,最终导致生态危机频发,人类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威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是人类社会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其经济伦理观是生态主义的经济伦理观,它在生产领域体现为具有循环、可持续特点的生态生产伦理观,在消费领域是以适度为原则、以节约和俭朴为规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消费伦理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核心、关于人对自然道德义务与责任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其产生与演变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发展、深化及完善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构建了劳动使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具有道德合理性、实践是人与自然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根本手段等重要逻辑思维。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为当代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新范式,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境界,指明了人类文明形态前行的正确方向,夯实了人类新发展理念的伦理基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立奠定了生态价值观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发轫于对现实生态问题的回应和对传统生态理论的反思。它的主要内容有:为了共同福祉,肯定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人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有机的生态思维,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注阶级问题,呼吁解决阶级不平等问题,促使优势阶级担负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长远的整体视野,着眼人与自然的发展走向。它的价值在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生命共同体,为破解当前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生态的道德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7.
王萌 《伦理学研究》2017,(5):110-115
现代人仰仗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而自认为已经充分实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生态危机的发生则表明现代人所倡导的这种征服性自由只不过是一种自由的幻象。随着现代性征服自然之自由的破产,"什么是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当代人面前。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应当是:生态必然性关照生物必然性的认识论自由,人与自然本质一体而无外物与人对立的本体论自由,依靠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而实现的实践论自由。三者一致归旨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由。  相似文献   

8.
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 ,其中所述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主张自然界生命的平等性 ,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 ,提出“是道则进 ,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行为准则 ,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学特征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温恒福  杨丽 《哲学动态》2012,(11):111-112
建立在过程哲学或曰有机哲学基础之上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通过对现代性的质疑以及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它提出了一套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新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和自我观,其影响已遍及哲学、政治、经济、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主仆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伦理层面,主张要承认自然的伦理尊严,摒弃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传统,实现人为天地立德,伦理之善的完成必须依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化解人与自然的道德冲突与疏离,这不仅需要满怀友爱大爱的生态道德情感,还需要变革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以及与之联系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这不仅是马克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伦理关怀,更是他们为人类构建的生态伦理的至善图景.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道德基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从道德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建构现代生态伦理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从道德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人是道德主体,承担着全部道德责任,其行为是道德评价的对象。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改造、尊重与利用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收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生态城市是一个高效、和谐、生态的适合人类聚居的新环境,是一个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大乘佛教有许多理论可以用于对治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从《金刚经》这部早期大乘经典来看,大乘佛教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有:缘起性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观;诸法平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慈悲喜舍,尊重和爱护生命的生命观;心净土净,心灵环保下的自然环境观等。弘扬这些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进,表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低碳生活意味着人类在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时以节约俭朴为德性要求,在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以生态正义为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曹瑜  何利君 《学海》2023,(6):15-21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从道德的视角把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存环境、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道德操作应遵循以人为本、公正、科学发展的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道德价值,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提升主体的道德素质,更新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与自然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整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观念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为一个整体,被看作是反对人与自然分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路径.目前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关系之整体模式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这一模式本身就消解了人之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亦随之成为幻像.笔者对比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整体形态,最终指认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形态才是合理的整体形态,而这一整体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则为这一整体形态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正全国道教界: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目标。从古以来,道教一直尊奉道法自然的原则。具体来说,也就是关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平衡,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认为,人类只有顺从自然的法则,保持生态的平衡,才能促进万物的共同繁荣。在环境保护方面,历代道教徒也留下了许多智慧和事迹。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作为道德主体应当承担生态道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生态道德建设.生态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同时还要坚持生态善美、整体和谐、合理消费、可持续发展和义利统一的环境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