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希望长生不老,但死亡不会因人们的惧怕而消失,这是我们的常识。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减轻许多人患病时的痛苦,但绝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某些疾病确会对濒死的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于是有的病人就希望早日结束生命,于是“安乐死”应运而出现;有也有些老年人不希望自己因久病卧床而给别人添麻烦,免得年轻人把他看成累赘,因而希望早些死去,这样又往往产生“自杀”。为了减轻!临终前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科学家致力于运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高超的临床护理手段,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垂危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生…  相似文献   

2.
陈兵 《法音》2005,(8):17-22
人临终之际,身心蒙受剧苦,最需要关怀照顾。经中说临终最后一念决定死后的去向,故在斯际照顾亡者,帮助其保持正念、往生善处,至极重要。现代医学发现,病危时没有精神支持网络的人,尤其是男性,死亡率比具有精神支持网络者高3倍。西方天主教于1967年创办“善终院”,提倡对重病垂危濒死者给以“善终照顾”或“临终关怀”(H os-pice),对其作为“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各个层面的需要给予关怀照顾,给以心理辅导,帮助其解除痛苦和恐惧,俾能平安、尊严地迎接死亡。此后,临终关怀逐渐受到重视,进行一系列临终照顾的“安宁病房”,现在已在…  相似文献   

3.
文化心理学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浩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95-800
文化心理学具有双重内涵。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以“文化心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另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强调研究者的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当前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未能有效整合“文化心理”与“心理文化”,这妨碍了对文化心理学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一、"临终关怀"的历史与严峻现实临终关怀,也称为"安息疗护""终末护理""安宁缓和医疗"等。在当代,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英国护士桑德斯1967年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提倡对重病垂危濒死者给以"善终照顾"或"临终关怀"(Hospice),对其作为"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各个层面的需要给予关怀照顾、心理辅导,帮助其解除痛苦和恐惧,俾能平安、尊严地迎接死亡。由此"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  相似文献   

5.
我和“心理”有意识地交往了近20年。其间它给予我人生的诸般滋味,甜酸苦辣都有。我想其他人也是一样的。为了心理问题,有的人郁闷、苦恼而百思不得其解;有的人装腔作势,努力地压抑着;有的人完全放纵以求心灵的解脱;有的人畏缩“躲”着过生活;更有甚者有的人含恨而去……怎么了?心理问题到底怎么了——让人如此  相似文献   

6.
尹文清 《心理学报》1988,21(2):32-39
本文试图寻求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来探索王充的心理学思想。这个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法论原则,即:(一)置于思想群系的原则;(二)依据自身逻辑的原则。在这一研究模式引导下,作者发现“唯实唯验”是王充心理学思想的基点。并由此推论出(一)王充心理学思想的本质是“心理即力”;(二)其特征是“心理外显”,而这两者是分别体现在他的人论和心论的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7.
列宁称为“資产阶級剝削底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和“最丰富的科学成就”的太罗制,关于它的主要著作的中譯本在1916年出版以后,資本主义国家的“应用心理学”、“工业心理学”陆續被介紹到我国来。这类介紹性的文章在1934—1936年的一段时間內数量最多。一部分心理学者抱着“工业救国”的心腸(这是民族資产阶級的立場)提倡“工业心理学”以为它对发展工业会有所帮助。另一部分人則有意識地企图用它为官僚資本剝削和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现代心理学正身处众多困境时,后现代心理学者们从新的视角和观点对其展开了攻势,因此在这近十多年里,西方心理学界充满了激烈辩论的声音。文章总结了西方心理学界围绕着后现代心理学这个话题展开的各种对话,包括心理学的认识论、研究性质、研究方法以及后现代心理学的价值等各个方面的讨论。作者在梳理这些对话的同时,对二者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后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从而推进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国际间的科学交流是使科学不断保持活力的基本因素。”(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1982,第1页)心理学在体现这一论断方面做得如何呢?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介绍一下美国心理学和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情况。(一)美国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心理学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只专注于心理学在本国的发展,无视或忽视了其它国家的心理学。造成这种自我专注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美国  相似文献   

10.
杜維濤 《心理学报》1959,4(5):71-77
一、什么是格式塔主义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字的譯音,原意为“形”、“式”、“完整”、“結构”、“組織”、“图形”。英文为“Configuration,就是“完形”的意思。格式塔主义的創始人是德国心理学者惠特海默(Wertheimer,)、考夫卡(Kurtkoffka)及柯勒(Wolfgangkhlet)。 巴甫洛夫說:“什么是格式塔主义者呢?这是关于整体观念的一些拥护者、贊成者和代表們。应当在头脑里抱着和保持着的,乃是一种整体、綜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1月25日KING5的电视台报道说:“一名妇女在一家西雅图医院(VirginiaMason医疗中心)接受脑动脉瘤修复手术,在对她错误地注射一种剧毒消毒剂后发生死亡。”这名叫MaryMcClinton的妇女69岁,在2004年11月4日接受手术,于23日死亡。事情的经过是:“……手术结束时,一位技术人员给患者股动脉注射了一种以为是无害的X线造影剂,而实际上是一种有毒的消毒剂(洗必太)”,此后二周多的时间里,这名妇女遭受的灾难性痛苦是“一次下肢的截肢术,一次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14.
广告心理学     
<正>广告所希望起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心理,让消费者自愿自觉地购买产品。广告心理学即是对广告所努力去影响的那些人的心理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在离开霍普金斯大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华生认为,广告要起作用,应该利用爱、恐惧和愤怒这三种先天情绪。华生还倡导将客观的科学方法应用于广告。此外,华生还率先将名人推荐用于广告中。在华生之前,三位心理学家对  相似文献   

15.
心理意识是脑的产物。欧美等国的心理学者要求具体探讨脑物质怎样产生心理意识,我们不但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更加切实、深入地探讨。因为心理意识既是脑物质的产物,人就必然要求知道脑物质究竟是用怎样的活动产生心理意识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列宁一接触到心理学,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894年,列宁热情鼓励心理学家“摈弃了关于灵魂的哲学理论,迳直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4页)1908年,列宁在反对唯心论时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十四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从社会学角度对“法轮功”的内容予以批判和揭露的文章很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法轮功”这一邪教现象予以分析和批判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由“法轮功”的亲身经历者从独特的心理学内省技术的独特视角对“法轮功”的“向内找”予以分析,揭露了李洪志是如何利用心理技术以修身养性之名来行精神控制之实。  相似文献   

17.
“法轮功”痴迷者的痴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痴迷者们对自身的心理缺乏了解.从而被李洪志钻了空子,李洪志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但又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别有用心的解释,从而达到其精神控制的目的。本文从心理学常识的视角对这些滥用心理技术的现象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揭露。  相似文献   

18.
唐钺 《心理学报》1959,4(4):46-48
当然,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但这样的同語反复不能解决什么問題,因为问題就在于心理是什么东西。要討論心理是什么,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去討論心理的性貭、实貭或本貭是什么(用邏輯的詞語来說,这大致可以說是心理这个名詞的內涵問題),一个是举出具体的心理的例子(这大致是“心理”的外指問題)。前一途径是很重要的,可是几乎一开始就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了心理学。他说: “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既成的对象存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已经打开的书卷,是感性地呈现于我们之前的人类心理学,……如果这本书卷,即正是这部历史的最感人最易解的部分,对于心理学不揭开来,那么这心理学就不能成为一门真正内容丰富而又实际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70页)  相似文献   

20.
濒死体验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被科学界一直视为神秘现象的濒死体验,认为濒死体验就是指那些已经被判断为临床死亡的人被救活后所报告的他们死亡时的主观体验.介绍了典型濒死体验的特征和濒死体验的研究历史,特别是介绍了库布勒·罗斯和雷蒙德·穆迪的研究,最后探讨了濒死体验给人类的重要启示,并建议在我国开展濒死体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