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华 《天风》2013,2(2):52-53
耶稣之名所以被称为奇妙,因为他名字的内涵代表了救恩的行动,同时,他名字的内涵也是基督徒需要经历的生命历程。“耶稣”是“把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以马内利”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参太1:21、23)。两者放在一起,就是耶稣先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权势,再把我们带入上帝同在的荣耀中。基督徒必须先经历“救出来”,才能践行“翻出来”,基督徒每一天的生活就是依靠主从罪恶中被“救出来”,靠主把以马内利“翻出来”。  相似文献   

2.
谢炳国 《天风》2017,(1):8-10
“以马内利”这四个字在圣经里出现过三次——《以赛亚书》7章14节、8章8节及《马太福音》1章23节。在耶稣降生700年以前,先知以赛亚就预言“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参赛7:14)。这当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上帝的救恩计划。  相似文献   

3.
李栋 《天风》2005,(12):40-41
“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它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旧约圣经以赛亚书7章14小节那里:“主自己要给你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在该书的第8章中第8、10小节中再次出现,以后圣经中我们几乎再没有看到这样的字句。没有这样的字句,丝毫不影响  相似文献   

4.
项锡安 《天风》1996,(12):2-3
经文:赛7∶14;启21∶3—4 先知以赛亚的预言,迎来以马内利的盼望(“以马内利”是圣经原文译音,意为“神与我们同在”,见太1∶23)。以马内利是因着主耶稣的降生而开始实现的,这也是主的名字。以马内利的神是令人亲切亲近的神,他克服了旧约时代神人分离的局面。以马内利表明神主动与人和好,与人来往,这乃是藉着人的心灵与诚实。  相似文献   

5.
信仰词汇     
单信 《天风》1995,(1):43-43
以马内利 在信徒间通信及交往中,“以马内利”常常用来作为问候和祝愿,尤其到了圣诞节,这词出现的频率就更高。 从圣经知道,这词本来是天使给耶稣所起的一个名字。但基督在世时未见他有如此自称,或别人这样称呼他。“以马内利”  相似文献   

6.
周兴 《天风》1997,(12)
圣经中“以马内利”是神与人同在的意思。的确,在创世之初,在伊甸乐园中,神是和人同在的;天国中,神和人和谐美好,其乐融融。可是,由于魔鬼的引诱,人类陷落在罪恶的深渊,不能自拔。人被罪玷污之后,就不能再和圣洁的神同在同行了。人  相似文献   

7.
王灵光 《天风》1996,(12):4-5
感谢神,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将要来临,我们心里都很快乐,因为救主降世了,就是天上的神“道成肉身”与人同在。所以圣经上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太1∶23)。 所以教会在每年的12月25日,要纪念这个日子。那么,怎样过圣诞节才有意义,是每个信徒应该考虑的事情。我们从四方面和弟兄姊妹共同勉励。  相似文献   

8.
属灵与属世     
白有华 《天风》2004,(5):24-25
关于属灵与属世在天风教材上论述的也不少,但今天仍然在教会中流行着属灵与属世的两个名词,成为教会与教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划清界线的隔墙。论断别人说某教会不属灵,某教会才属灵,这样做才属灵,那样做不属灵。好像根据表面上能说几句圣经上的话如“哈利路亚”,“感谢主”,“以马内利”,“阿们”等是属灵派。而天天做属灵事不会说,不说就是不属  相似文献   

9.
每每     
每每想起你的圣容, 是慈爱、是怜悯、是付出……每每软弱无助, 是你告诉我刚强壮胆,使我努力面前。每每伤心痛苦, 是你亲自抚手平息,使我心生快乐。每每扬声欢呼, 你的荣耀彰显于天,让我明白你本伟大。每每旷野无助, 是你告诉我“以马内利”,使我与你同行。每每夜色临到,看着满天星宿,无不说明你那永  相似文献   

10.
李元雄 《天风》2008,(23):28-29
经文:赛7:14;太1:23耶稣基督的降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基督诞生为人,实现了人类"可以亲眼看见神"这一多年的梦想。人可以亲眼看见神,这就是"神与我们同在"。《马太福音》说:"人要称他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太1:23)。神与人同在是圣经的中心。今天,我们欢庆圣诞,纪念救世主降生与我们同在。我要与弟兄姊妹分享的主题是"神与我们同在"。  相似文献   

11.
袁细雅 《天风》1995,(12):32-33
主耶稣离世前最长的一次祷告,称为大祭司的祷告。在主离世前最不放心其中一件事是门徒们能否同心合意。这也是今天教会所面临的问题。主耶稣愿门徒合而为一,像三位一体的神一样合而为一,彼此相爱。 魔鬼的希腊文名字是diabolos,原意为“撕裂”的意思,它撕裂了亚当与神以马内利的关系。它介入夫妻间,夫妻反目;介入朋友间,友人变敌人;介入同工间,同工成同攻。魔鬼明白同工间一旦互相猜忌,未能同心合作,教会事工必大受亏损。  相似文献   

12.
从诗歌艺术形象构成的角度看,“兴”与“意境”都是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都由“情”“景”二元构成。不过“兴”之景只是借以引起其情的“物”,而“意境”之“景”则是“处身其境”的“境”,即主体处身于其中借情感体验过程中酝酿、萌生特定情感和独特感受的生活环境,而且“情”与物”、“意”与“境”生成关系的方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主行了大事     
赵漱平 《天风》2004,(5):44-45
每一位基督徒都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无论所遇之事有多艰难,但都会过去。关键是我们如何去面对,是灰心失望……还是昂首挺胸地去克服,这就是对一个基督徒信心的考验,当你得胜之时,就会如本见证所说,主是以马内利。  相似文献   

14.
召铎 《天风》2006,(4):43
世界文化遗产有物质的如金字塔、长城……也有非物质的(口头)如我国已申报的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申报“世遗”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督化的家庭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呢?金钱?珍宝?洋房?都不是,而是非物质的——以马内利!听母亲说,我两三岁时就专模仿祖母祈祷的样式,还常给邻居们“表演”,姿态幼稚逗人,咿呀学语,咬字还不清楚就在生人面前显耀:“俺奶奶这样祷告呢……”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曾被批判为“血统论”,但遗传基因确实在生理上有规可寻,而“传承基因”亦不可忽视。小白玉霜,六小龄童、小香玉等皆传承使然。现在,我叔叔、姐姐均为乡下教会传道人。九十年代初,我回到阔别多年的鲁北老家,在县城参加礼拜做见证时,主持人竟向信众介绍说:“这  相似文献   

15.
圣职按立     
阿尹 《天风》2016,(9):62-62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督教协会于2016年7月17日,在以马内利国际礼拜堂举行圣职按立典礼,按立普圣召、陈心妤(女)、汤果卿同工为牧师。献堂庆典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基督教两会于2016年7月13日,在铁西举办建堂奠基仪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基督教两会于2016年8月3日,  相似文献   

16.
“中”、“中庸”、“中和”平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它是由“中”和“庸”二方面含义构成。“中”是事物的核心,又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与和谐的表现,它贯穿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死亡的全过程。万事万物始于中而又止于中。道从中出,中即道。“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庸”反映了儒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属于哲学上本体和认识论范畴。“中和”则是儒家把“中”道用到处理各种实际事物中以求得和谐。“中庸”是就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言,“中和”则主要指人们运用‘“中庸”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而言。  相似文献   

17.
一阶逻辑里有两个基本的量词,即:全称量词“所有”和存在量词“有的”。在引进等词后,可以定义出“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恰好有n个”(n≥1)这些数量量词。传统逻辑也讨论过“多数”,“少数”,“几乎所有”等词项的含义。这些词项也可以在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得到表达和处理。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多数S是P”蕴涵“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蕴涵“多数S不是P”。“所有S是P”不蕴涵“多数S是P”。“没有S是P”不蕴涵“少数S不是P”。“多数S是P”不蕴涵“少数S是P”等等。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所有S是P,并且有S”不算“多数S是P”。上述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里使用“多数”和“少数”的情况。在投票  相似文献   

18.
略论孔子“仁”“礼”“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仁”、“礼”、“政”概括孔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仁”,“礼”、“政”的基本精神是以“贵和”为指导,通过“仁”以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以和谐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以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熔伦理、宗法、政治为一炉的思想理论,对春秋末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起着缓和作用。“仁”、“礼”、“政”思想还以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到古代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养成了统治者因循守成和小生产者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并增强着统治者进行自我调节和政治调节的应变能力,延缓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林德桦 《天风》2011,(10):38-40
近年来,很多教会对于崇拜中不同的敬拜方式的讨论,大都纠结于“传统”和“现代”之争。或者说,是对在崇拜中“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使用之争。  相似文献   

20.
如今,人们将当官发迹的仕途称“红道”,将经商发财之路称“黄道”,将暴力犯罪致富的恶径称“黑道”。“人各有志。”有的人愿意走“红道”,有的人愿意走“黄道”,还有的人或许是被鬼迷了心窍,好道不走偏要去走那个伤天害理的“黑道”。从“社会的分工”来说,你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