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内,新康德主义哲学在德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傅播。著名的新康德主义者魏亨格尔(Vaihinger)于1896年创办的杂志《康德研究》和在1904年建立的“康德协会”,积极地促进了新康德主义思想的傅播。资产阶级哲学界在1904年和1924年特别隆重地举行了纪念康德的活动。康德和新康德主义在当时处于德国哲学思想注意  相似文献   

2.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主要流派,如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都用它们的历史哲学理论来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抗。因此,在现代思想意识斗争中,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显得十分必要。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应以弗赖堡学派的观点为代表。弗赖堡学派以德国弗赖堡大  相似文献   

3.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毛怡红新康德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它起始于19世纪50——60年代。在本世纪初一跃成为德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始,随着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其它哲学流派的兴起,新康德主义逐渐走向低谷。由于新康德主义不仅是教授们所积极倡导的学院哲学,它还渗透到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运动及文化思想领域中,因此,人们又称这种哲学现象为新康德主义运动。一、新康德主义研究的历史沿革虽然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曾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但是,系统地研究和评价它却是近年来的事。本世纪50——60年代,随着德国哲学向科学理论.新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的突然转向,新康德主义在德国一度遭到冷遇。一些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如施太格缨勒的《当代哲学主流》对它几乎只字不提。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卢卡奇则认为.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教授思想体系对哲学发展无任何意义①。布洛赫则在谴责新康德主义对康德思想歪曲的同时,把它仅仅看作一种国家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尽管他本人曾就李凯尔特的认识论做博士论文).认为其认识论上提出的问题只是一定党派利益的产物②。70年代末以来,德国哲学界对科学理论及文化哲学问题的普遍关注重新点燃了研究新康德主义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理解康德就意味着超越康德",这句话对于德国观念论、新康德主义以及海德格尔来说都是适用的,但德国观念论是在康德的思想道路上超越康德,新康德主义与海德格尔则可能是在重建康德。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评以及与卡西尔在达沃斯的交锋都是源于他们各自对康德哲学核心问题的不同理解,本质上还是由彼此不同的哲学立场所决定的。具体而言,是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立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立场,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康德哲学知性与逻辑的强调,或者是对康德哲学感性、有限性以及先验想象力的重视。不过,在卡西尔与海德格尔之间,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他们思想对话的交汇点,而这恰恰是他们在达沃斯之后可以继续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是 20世纪主流哲学中最富特色、备受瞩目并产生丰厚成果的思想景观。当代文化哲学从欧洲传统思辨哲学中脱颖而出, 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贡献重大。李凯尔特对康德哲学的传承与超越, 从自由本体转向价值联系, 从精神领域转向文化科学, 从哲学心理学转向哲学现象学, 实现了批判哲学到文化哲学的历史换位, 为 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一、从自由本体转向价值联系康德批判哲学由认识哲学、道德哲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五个方面构成, 五个方面都在试图阐释人在现象与本体两个世界同时生存, 受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那些从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哲学总潮流中分出来的为数众多的流派中,新康德主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之一的新康德主义,产生在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全力支持的新康德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获得了特别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当代康德主义的正义理论旨在改进康德正义理论,克服其在康德正义理论中看到的问题。然而,康德主义者对康德的批评恰恰是康德主义正义理论所遭受的批评。本文考察这些批评是否同等地适用于康德主义理论和康德的理论,并指出两种理论所依赖前提之不同。同时,本文将论证康德主义理论使用了大量的理想化预设,这意味着它们无法被充分证成,当代康德主义者改进康德正义理论的努力是不成功的,而回到康德却能够提供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8.
intellektuell和intelligibel是康德哲学中的一组重要术语,对理解康德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们词性相同、词形相近、词义易混(它们的英译词同样有此特点),它们的中译名历来就多种多样,其译名分歧也频频引发争论。因此,究竟该怎样理解康德的这组术语并给出何种中译是一个很有必要搞清楚的问题。为此,作者首先追溯了这两个术语的中译论争史,并就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评析;继而,结合它们在哲学史上尤其是在康德哲学中的用法,探讨了它们的概念史及康德对它们的独特用法,据此指出它们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概念;最后,作者结合孙周兴、倪梁康、陈嘉映等学者们有关哲学术语翻译统一性的论述,尝试将intellektuell和intelligibel分别译为"理智的"和"理知的"。  相似文献   

9.
在透过当代自由主义的局促的理论视野去理解和解释康德的政治哲学,而自称康德主义者又成为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风尚的时代,重温阿伦特从《判断力批判》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去挖掘和重建康德的未成文政治哲学的工作,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在重新梳理康德的成文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分别从历史概念、政治概念、判断概念、契约概念、公共空间概念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阿伦特的解释理路,探讨了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与康德的政治哲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指明了阿伦特的诠释范式的潜能和限制;阐述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和交往行动理论对阿伦特政…  相似文献   

10.
四席勒历史哲学的主要著作是《什么是普遍史,人们研究它的目的何在》(1789年)。对前一问题,席勒答曰:普遍史就是人类的进步史,是理性与自由的原则的成长和发展史。对后一问题,席勒答曰: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指引人们去追寻最高的价值,从而在思想上超越他们的此在的生与死的狭隘界限。由此可见,席勒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康德关于历史哲学的总体设想。但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不是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意义上的历史事实问题,而是历史的教育功能和道德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1.
V.格哈特从西方哲学传统和政治传统来解读康德的《论永久和平》,从康德对“公共契约”中“秘密条款”的反讽论述中揭示出康德的真正意图是为人民提供权利、并实现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变革。在康德之前,西方哲学传统和政治传统一直继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路线。按照柏拉图,哲学和政治应当合而为一,最高的理想是“国王从事哲学、或哲学家变成国王”;按照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政治具有一种类比结构,“从事统治就像从事哲学”。在康德那里,哲学和政治相分离,哲学批判和政治实践隶属于两个完全独立的行动领域,“从事统治和从事哲学是互补的社会活动”;因而康德为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确立起一个新的范式模型。这个范式模型意味着:哲学退出政治。格哈特把康德对哲学和政治的分离归因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的差异。过去的哲学家往往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一化,从理论知识来推导实践洞见;康德看到,理论知识是先天的,实践知识则与境遇性和经验性的事务状态相关,因而不能从理论知识来推导实践知识。  相似文献   

12.
康德哲学是近年来我国西方哲学史界研究比较热门的一个领域。其中涉及到康德哲学的评价,康德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康德的认识论研究,康德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关系等问题。现将1978年至1987年学术界研究这些问题的情况,概述如下: 一、对康德哲学的评价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很不一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 (1)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中第一个强调和系统论证统一性以及人的主体性、自由本质的人。他讲现象界实为建立本体界;他限定知识和必然性的范围实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质留地盘;他关于统一性的理论实系说明,一个真正的人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在  相似文献   

13.
一、思维的传统和独立住在当代哲学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但是,他们二人的影响并不和谐一致。黑格尔是从康德的思想出发的,他年轻时曾是一位康德主义者。但是后来他反对康德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论。这是历史事实,考虑到这一点就不难将二者的关系理解为一条发展线路上的两个阶段。但这种理解法  相似文献   

14.
贺磊 《哲学研究》2022,(4):96-107
黑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所作的批评是富有影响力的,他指责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概念无力在内容上阐明道德的本质。而当代康德主义者在回应这一批评时,却未能在道德现象中揭示纯粹实践理性与客观价值的实质关联,也因此不能彻底反驳黑格尔的批评。通过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分析,本文将表明:一方面,形式主义进路服务于论证纯粹实践理性的可能性,并构成了对道德现象的哲学诠释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该诠释成功地揭示了道德意识的意向结构及其事实性要素,并导向了“目的自身”的概念。因此,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所导向的道德目的论可以构成一种实质价值学说。在与道德目的论的关联中,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及其纯粹实践理性概念能够得到恰当理解和有效辩护。  相似文献   

15.
1986年苏联哲学杂志《哲学问题》月刊发表了一个用德-俄文编辑的三件迄今未发表过,也无人知晓的康德手稿,该手稿来自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外国手稿集,这个手稿集是由俄国康德学家A.古留加(莫斯科)与德国康德学家R.勃兰特和W.施达克(马堡)共同编辑的。这三篇手稿的第一篇被正式标为“列宁格勒轶文 1”,该篇为复制件,康德把它的题目定为“Vominneren Sinne”(论内感知)。第二篇,即“列宁格勒轶文2”是一篇关于数学的复制件。第三篇手稿是一封康德致柯尼斯堡的一名建筑学家J.F.韦特尔的事务性的书信,日期为1784年4月28日。由于它们是首次问世,“列宁格勒 1”和“列宁格勒 2”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联是当代政治哲学中令人瞩目且极富启发的新兴议题。立足于罗尔斯从康德式道德建构主义向政治建构主义的转变,分析罗尔斯思想中的"黑格尔因素",并厘清两者关联背后的差异,可以剖析出罗尔斯在个体与国家关系问题上所采取的"第三种选项"。这一工作不仅有助于恰当地理解罗尔斯与共同体主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深入思考和探究诸如"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现实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费孝通等29位中国一流西学专家分类选目,定为10类100种。全部影印权威出版社的英文善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西学基本经典 总目哲 学 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诗学亚里士多德诗艺贺拉斯论崇高朗吉奴斯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思想录帕斯卡尔人性论休谟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非此即彼克尔凯郭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纯粹现象学导论胡塞尔逻辑哲学论(德英对照)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德英对照)维特根斯坦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诗·语言·…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编的《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一书,于1978年11月底编辑完毕,已交人民出版社审校,今春即将出版,作为公开读物发行。这本书是由五个单位27位同志分别撰写的论文集,涉及到现代西方哲学16个流派(唯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实在论,实用主义,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语文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法兰克福批判哲学,结构主义,过程哲学,精神分析学)中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与康德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可以说皮亚杰是一个与笛卡儿具有许多共同点的理性主义者,那么宣称皮亚杰是一个康德主义者其意义何在呢?并不奇怪,这是一个极端复杂的问题。适当的回答将需要一些区分和限定。然而我认为,皮亚杰在一些重要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康德主义者,虽然在关键的方面他们也有不同(正如人们可以说德国和法国的新康德主义运动在许多基本的方面接近于康德,但也与他不同)。康德哲学中的某些基本成分完全被保留下来,有的则以修正的形式被保留,还有的被皮亚杰拒绝了。一、康德的转向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英国经验论取得了重要的发生学转换,但由于这种经验论建立在认知的摹本理论基础上,因而它已被证明是不恰当的。对比而言,理性主义否定认知的摹本理论有利于赋予认识论的主体以能动的作用,但不幸的是,理性主义赋予这种认识论主体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