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尼采自然主义价值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赞东 《学海》2001,(6):51-54
尼采价值观在其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尼采不仅以生命为基础重估一切价值,而且初步地进行了自然主义价值的建构,试图彻底克服传统价值观反对生命、否定生命的倾向,以为人类提供理想的生活方式.同时,尼采从价值主体方面出发探讨了价值的来源、本质、属性、价值等级的划分等,开创了价值哲学的相对主义的方向,这对于19世纪初、20世纪末德国价值哲学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关注现实、从现实出发、研究现实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和非常基础性的问题。可什么是"现实"?如何才是走向"现实"呢?这个问题值得做深入探究。从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赫斯甚至施蒂纳,一直到尼采,都强调回归"现实"、从"现实"出发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与尼采的相关思想及其启示入手,从"现实"的社会、自然基础或者"现实"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角度谈一点看法。现实(Wirklichkeit,Actuality)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不古老,似乎近代哲学才逐渐把它当作一个  相似文献   

3.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在研究有关启蒙的话题,这个话题自然与康德有关:他发表于1784年的文章《什么是启蒙?》使"启蒙"成为近代思想史上最具冲击力的概念。[1]在那之后的两百余年,谈论启蒙的声音从未间歇。1984年,福柯在其与康德论文同名的文章《什么是启蒙?》中概括说,从康德、黑格尔开始,经尼采、韦伯、霍克海默直到哈贝马斯,几乎没有一种哲学能够回避启蒙问题。他接着指出:"现代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哲学,它一直在试图回答两百年前非常贸然地提出来的那个问题:什么是启蒙?"[2]可见现代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欧洲哲学传统入手,重点围绕康德、黑格尔哲学,兼及佛教思想,探讨"瞬间"概念的哲学意义。本文提出,在欧洲哲学传统中,"瞬间"是一个绝对的、自由的"起点",处于"时空"的"断裂"之中,因其不包含任何经验材料而成为"空洞"的,与佛教的"空"相通。但"空"并非"无",作为自由的"点","瞬间"又是实在的,它并不阻遏"时空"自身的变化发展。相反,"瞬间"作为"第一因"有权开辟"未来"的新的因果系列。  相似文献   

7.
对尼采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究,海德格尔所作的存在论解释和施特劳斯派所作的政治哲学解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按照尼采哲学核心"超人—追求权力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对该书的前言和四个部分进行比较全面的解释,说明尼采的政治哲学毫无秘传可言,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反现代性"。尼采明确把永恒回归的学说归结为"再走一次"的"绝对命令",但蕴含新价值的创造和古代等级制的复古这两种不同旨意,从而为20世纪哲学留下广阔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从欧洲哲学自身的问题出发,在印度思想的影响下,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由"德国古典哲学"推进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他的哲学具有视角转换的意义。在充分肯定康德对"现象"与"本体"的划分之后,叔本华指出"现象"是"意志"的表现,要受到"意志"的支配;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体",又是一切痛苦的源泉。在把握理念世界的问题上,叔本华一反黑格尔以逻辑和概念为标记的科学性方式,主张用直观方式。因此,在叔本华那里,知识不是"建构"性的,而是"解构"性的;理念不是不可知的"思想体",而是"存在体",是一个摆脱"意志"的"避难所"。叔本华哲学或许告诉我们,欧洲哲学的理念论传统有可能"制衡"东方非理性意义上的神秘"意志"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但却不可能成为克服"意志"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正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作为美国本土哲学,其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欧陆哲学诸多流派有着共同的话题以及相似的观点。本书从詹姆斯的职业选择与精神危机入手分析了其宗教关怀的由来,阐述了他的宗教观念,并通过对其"宗教科学"、符合一般人需求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作为基础的彻底经验主义的阐释,展示了詹姆斯如何以一种不同于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温和方式来应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力图消除长期以来对实用主义的僵化理解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如所周知,在胡适等人的推动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一度成为现代中国学界热议的话题。但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一话题却开始很少被人问津而日渐淡出了学人的视域。下面,笔者将重拾这一业已尘封多年的历史性的话题。然而,对它的讨论将不再像当年胡适那样围绕着实用主义与中国古代先秦诸子以来的学说之间来展开,而是从实用主义与中国古老的《周易》思想的关系来切入。  相似文献   

11.
张震 《世界哲学》2016,(1):142-150
"本觉"之心体虽然具有自为、自使、自行和自止的主动性,但这一能动却与主体性哲学相异。"本觉"否定了心体的实体/实有性,强调觉心发起的"在世"和形式的"随机摄化"。在"非镜"的视域下,其"不以意识去思维意识、不以心捉心"消解了"自我意识"对整体时间的割裂。同时,不被意识割裂出来的"念"本身即成为"无我"的"第四时",即:"本觉"构建了一个无客体化行为的非对象性"主体",一个代词性的虚指"主体",它与普贤时间同一,是一个可不断生成和创造价值,同时也是在自我消融中的"无主体"之"主体"。这不仅是对汉传佛教"心性论"与原始佛教"无我论"的一种理论调和,也对进退维谷的当代主体性哲学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有着两千多年的听觉文化理论资源,其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古希腊时期逐渐形成的通过"看"来认识世界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为视觉中心主义奠定基础;其次是德国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比较重视理性,将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形而上学体系建设得近乎完善,继承古希腊时期用"看",而不是"听"的方式认知,以哲学的角度而非艺术美学的角度建构理论体系;在此之后的现代时期,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反思传统形而上学的危害性,欲将人类从传统的视觉至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听觉来影响、平衡或者是替代视觉中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非直接接续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而是发端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接纳和批判。经由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视域,批判地划清了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为基础的、具有"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外观的"思辨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现当代中、东欧哲学与历史上德语系哲学中的奥地利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从某种政治历史概念的意义来看,它具有两大传统:即“哈布斯堡传统”和“霍亨索伦传统”。这两大传统以以下代表人物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欧洲哲学的历史勾勒出两条主线:前者有波尔查诺、洛采、马赫、布伦坦诺、迈农、胡塞尔、艾琳费斯、特瓦尔多夫斯基、胡去谢维奇、施利克、纽拉特、艾杜凯维奇、卡尔纳普、赖兴巴赫、因加尔登、波普尔、塔尔斯基;后者为康格、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敌本华、费尔巴哈、克尔凯郭尔、尼采、秋尔泰、舍勒、海德洛尔、雅斯贝斯等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统与创造、批判与继承、理想与现实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哲学的不同取向.作者指出,中国哲学重传统,西方哲学重创造;西方学术传统蕴涵有"否定"、"批判"的精神,中国学术更重视发扬继承.中国哲学强调"接着做",欧洲强调"重新做",但两者都是"从头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6.
尼采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末人"和"超人"概念经常遭受误解,例如关于"超人"概念,常有来自法西斯主义和生物主义的曲解。时隔近一个半世纪,人类的末日感和未来之忧愈加炽烈,我们理当在新的形势下追问:谁是"末人"?"末人"是我们吗?谁是"超人"?"超人"是"未来人"吗?本文试图对尼采的"超人"概念做一个未来哲学或技术哲学的重新定位,目标在于朝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之思。本文认为,任何关于"超人"概念的区域科学式理解都是不当的或者不够的;尼采的"超人"概念应与他的"上帝死了"命题相联系,更应与他的"权力意志"学说(关于人和生命之本质的重新规定),特别是与在"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中蕴含的"圆性时间"观相关联;尼采的"末人"是对进入技术工业的自然人类之本质的规定,"超人"则是关于未来新人的天才般的想象和预感,两者之间纠缠着自然与技术的二重性运动。而无论如何,今天我们不得不接着尼采思考人类的位置和命运,人类的自然性和技术性,以及自然人类向技术人类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此前,已有西方学者着意探i寸了尼采与庄子的哲学共鸣,如安乐哲(Roger.T.Ames)与Graham Parkes.该文则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从比较哲学视角探讨庄子与尼采的对话,更意在强调:尽管二者之间的"和音"很多,却仍不乏"不谐"之处.庄子与尼采的差异更接近于法语词"differance",是有"从"(defer)有"异"(differ).也正是禀从此一意旨,该文集中通过以下主题--视角(perspective),灵魂意识(sense of soul),欲望(desire)在达致"存在"之启化状态所起作用与地位,自我克服(self-overcoming)相对于自成(self realization).一个内含超越维度文化跟与之相反文化传统的比照,以及水流水深双向"分流"(differance)之隐喻等,进而条析庄子与尼采哲学的合分.  相似文献   

18.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应当根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理论地基,亟需反思《资本论》的"去政治化"解读模式。《资本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难以回避的根基性问题。根据"政治"与"政治哲学"概念的不同界定,《资本论》可以呈现出"大写政治哲学"与"元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从广义的政治概念来说,《资本论》是一种总体的、大写的政治哲学,它具体再现出现代世界中政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总体性。从政治与经济分化的狭义政治概念来看,作为一种元政治哲学的《资本论》就提供了政治哲学的历史科学根据。如果要阐明其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我们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历史性与规范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汉语身体美学建构的道路,首先要克服漫长的封建社会"忽略身体,重视精神"的传统思维弊端,廓清对身体的轻慢和傲慢的迷雾。王晓华教授整合了科学哲学、当代唯物论和尼采身体哲学的思想,雄辩有力地提出了"主体论身体美学",把中国身体美学的致思路径开拓到新高度。汉语身体美学的理论引领,为感性学找到了理论来路并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