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波普尔曾论证"定律的逻辑概率为0"这一论题,以反对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归纳逻辑。他对该论题的证明本质上有三个:(a)独立性论证;(b)反杰弗里斯论证;(c)维度论证。本文将论证他的这三个论证均不成立。(a)论证的错误在于假定Uij的独立性;(b)论证错误地使用了古德曼类似物;(c)论证中则断定了与概率演算不一致的命题。总的来看,他的错误或许来自于对逻辑和认识论逻辑的混淆。  相似文献   

2.
《蒂迈欧》中的宇宙唯一性论证,既包括从神的善意而来的外部论证(模仿动物理念而造的宇宙是唯一的),也包括从内部构成成分来说的内部论证(用尽了一切的宇宙是唯一的)。这两个论证的合理连接来自对"囊括者"概念的正确理解。在外部论证中,通过诉诸囊括者概念,可见宇宙和动物理念这两个整体之间建立起了结构类比,宇宙也因此获得了生成界最大囊括者的形式性特征,因此是唯一的。在内部论证中,"囊括者"所代表的整体部分关系具体到宇宙内部:其"部分"被确定为元素;"囊括一切于自身之中"也被具体化为穷尽了所有能量和元素;因此宇宙是唯一的。内部论证同时针对原子论者的多宇宙观,并对其同名"囊括者"概念进行了改造。最后,柏拉图也称宇宙灵魂是囊括者,其"部分"是数学比例。宇宙灵魂的创造穷尽了音律学中所有的和谐比例,它在时空中首先被按照长度展开,体现为按比例分配带动恒星和行星的同圜与异圜;其次,在面和体上的表达为火、土、气、水所对应的四、六、八、二十正多面体及宇宙和灵魂所对应的球体。这种数学关系是囊括者内在统一性的来源,也是柏拉图在不同等级的囊括者之间建立起同构类比的原因。五个宇宙的假设也可以看作是从理念、纯比例(按照长度)、面、体及生成之宇宙这五个层面对囊括者存在结构的分别表述。  相似文献   

3.
曼德勒提出"知觉分析"理论来解释儿童概念起源.她假设概念获得是与知觉相分离的.该理论面临一些理论困难:1)知觉与概念的分离是否可能,2)一些基本概念界定模糊.尽管如此,"知觉分析"理论仍然对儿童概念获得问题做出了有效的解释.我们提倡将"知觉分析"理论和"心理理论"、"推理"和"心理模块性"等领域结合,可以克服"知觉分析"理论自身的困难,也可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4.
魏屹东  武锐 《世界哲学》2015,(2):113-120
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的争论是当代心灵哲学的焦点。后者提出知识论证、僵尸论证和解释鸿沟论证攻击前者,前者则提出"现象概念策略"并运用知识二元论原则合理地反驳了反物理主义论证。反物理主义论证的本质是把人类认知层面的二元直觉不合理地扩大到了本体论层面,而现象概念策略正是把认知层面和本体层面隔离开来有效地保卫了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5.
心理因果性是个体主义和反个体主义争论的问题之一。福多坚持心理学个体主义,主张心理因果性随附于大脑因果性,心理状态在类型上是个体化的。本文认为,福多个体主义论证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心理因果性观念不同于物理因果性观念,心理因果性并不完全依赖于大脑因果性,它还受到个体-环境交互活动,以及进化历史的影响。本文提出心理学中的因果性观念不是一个有关属性或实在的描述,而是一个解释类,它可以用非个体主义方式处理而实现个体化。  相似文献   

6.
该著融汇了欧陆哲学、分析哲学、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来探讨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的必要条件,它包括解构与建构两个维度。就解构的维度而言,作者提出对意义进行彻底的解本质化,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我们并不需要某种共享语言或是去建构某种共享语言来进行跨文化沟通;尤其重要的是,作者首次揭示出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是虚假的对立立场,两者皆受到理想语言预设的负面影响,只是理想语言对于前者是单数,而对于后者是复数。就建构的维度而言,作者主张所有的概念(除了少数例外)都是家族相似概念,从而都具有通过跨文化延拓而获得新的内涵的可能性;在比较哲学讨论中所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应当联系人类彼此可以辨识的生活形式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7.
对理性行动的说明向来是一个哲学难题,大众则普遍相信自己能够判断一个行动是否理性。通过设计若干案例调查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对调查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表明:(1)传统(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行动概念没有很好地刻画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2)大众对行动是否理性的判断也易于受一些因素(如行动的后果)的污染;(3)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与哲学家经过慎思的直觉没有显然的差异。对理性行动的说明应充分尊重大众和哲学家共享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为检验西方进化心理学家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依同样方法对天津的653份征婚启事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五个操作性假设基本未获得验证;(2)年龄变量较婚姻状态变量对择偶策略的选择具有更强预测力;(3)进化心理学的某些重要假设,如男性身高优势假设获得了验证.结论进化心理学意义上的择偶心理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在中国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诚信问题历来是思想家讨论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论语》中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名句,但对这句话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有子思想、重要概念、先秦诸子思想以及《左传》引文的解读不同。通过对《论语》文本进行分析和对重要概念进行考察,以及对有子思想及先秦其他思想家诚信思想进行论证,加之对《左传》中"复言"的探析,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原意就是:如果所作出的承诺、约定是合宜的,所说的话就能兑现。  相似文献   

10.
安延明 《世界哲学》2005,2(3):57-67
"诚"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以中国古代经典为例证资源,借助当代语言哲学手段,对该概念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还将它与西方思想中的Sincerity进行对照,以期在比较中揭示出这两个貌似对应的概念各自具有的范式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家们围绕含混性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有许多的理论被相继提出和改进。这些理论相互竞争、彼此批评,我们却很难看出它们是否是关于相同现象的理论,而且坚守不同理论的哲学家实际上关于含混性问题有很少共识。本文借鉴苏珊·哈克的逻辑哲学思想,通过区分不同层次的含混性问题,分析各种含混性理论的动机、关切点和优劣,进而提供把握含混性问题及相关理论的一种整体视角。从逻辑哲学的观点看:(1)三值理论和模糊理论通过发明新的非经典逻辑系统来处理含混性问题;(2)超赋值论和次赋值论通过发明新的赋值语义学来解决含混性问题;(3)认知主义和语境主义通过添加"辅助假设"来维护和保留经典逻辑及其语义学;(4)表征主义和本体论的含混性主要关心含混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含混性的逻辑。每种理论或多或少地包含逻辑、语言、认知和形而上学成分,分别强调含混性问题的不同方面。本文在最后指出自然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含混性的本性,并通过论证自然类的含混性来辩护本体论的含混性,主张含混性不仅仅是语言的和认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世界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知识类别和特点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序列学习中的反应时和错误个数间接测量被试的内隐知识,用再认成绩和预测成绩直接测量被试的外显知识,通过倒转不同的规则探讨了知识类别和特点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1)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可能分别依赖于两个独立的学习系统,且互不干扰;(2)当内隐序列学习既包含运动知识又包含概念知识时,知识类别和特点影响被试对序列知识的获得,被试较易获得运动知识;(3)在内隐序列学习中练习的数量也影响被试对序列知识的获得,序列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通过自定步速的联结学习任务,考察在学习高频词对和低频词对时即时学习判断的绝对准确性,以及学习判断准确性与回忆成绩的相关。实验结果显示:(1)即时学习判断等级与回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即时学习判断在预测回忆成绩时出现显著的高估;(2)词频对高估程度有显著影响,高频词对的高估程度大于低频词对;(3)不论是高频词对还是低频词对,学习判断准确性与回忆成绩都有高相关,验证了元记忆假设。  相似文献   

14.
在心智哲学中,概念是指一类构成我们的命题态度、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实践的心理实体。哲学家们基本认同表征与概念能力是概念的两项功能。但是,两者中哪一项才是概念的首要功能,从而构成了概念学说的基础呢?本文回顾并分析了2004年福多与皮科克等哲学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争论,并指出这场争论反映了哲学家在说明概念功能时采用的两条研究路径:将概念视作思想要素的表征路径与将概念视作认识状态承载者的认知能力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众多层次进行了讨论。通过将黑格尔实践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集中论述了三个命题,它们分别是(Ⅰ)黑格尔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社会异化理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并不简单放弃"实践哲学"作为规范科学主张的"完全异化"理论;(Ⅱ)在一个包含基本法所有"生成层面"的统一的法的概念中,黑格尔区别了这一统一概念的不同层次——就如同她们最近被称之的那样。同时,将他们历史实现的问题主题化;(Ⅲ)黑格尔的法哲学包含一个政治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现在追问国家任务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怡 《世界哲学》2005,(6):57-63
达米特的反实在论意义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对"意义"和"真"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指出他的意义理论完全是一种形式说明,或者说,是对意义理论本身的形式构造.同时,达米特反对用真值条件来解释意义,主要是根据他对"真"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他把"真"看作我们在具体场合说出的句子的属性.达米特的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他也在这种批评和反批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复杂规则内隐学习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邵志芳  陆峥 《心理科学》2002,25(3):361-362
本研究利用传统的概念形成实验,在内隐指导语下进行实验,试图检验概念形成中的内隐学习效应,并讨论概念复杂程度与内隐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探讨复杂规则获得中的“内隐表征”机制。我们的基本假设是:概念形成中的内隐学习是对具体刺激特征的表征过程;内隐学习只能一定程度上掌握复杂规则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家”的结构分析:当代青年人“家”的内隐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代青年人心目中"家"的概念表征进行了研究.依据激活扩散模型,采用字词联想法来收集数据.以"家"一词为刺激,让317名被试进行自由联想,选出前80个联想频率在4.3%以上的高频概念词语作为分析单位,做成卡片另请80名被试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它们之同的关系亲疏程度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家"概念在青年人的心目中是从以下5个方面来表征的:(1)家的情感意义;(2)家人与安全感;(3)家的物质基础;(4)责任与义务;(5)琐碎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 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 ,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对误解的澄清 ,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 :( 1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 ,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 ,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 ;( 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 (语言游戏观 )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 ,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 3) (至少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广义论证视域下,贵州丹寨"八寨苗"的祭祀仪式是人神之间在共享的交流空间中,借助象征性符号实施社会互动,开展说理活动的过程。本文遵循本土化研究原则,在田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广义论证"五步法"考察这一祭祀仪式中的"请神"环节,结果表明:(1)仪式场景构造了一个苗族社会人与神共享的交流空间;(2)在这个交流空间中,祭师和神分别通过"唱诵"表达方式和卦象等象征性符号进行交流;(3)为了说服神灵,在仪式中祭师和神遵循六条核心说理规则实施象征性符号互动;(4)"请神"环节中具有说理功能的象征性符号互动具有一个论证分层结构。由此揭示"请神"环节过程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