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叶少勇 《世界哲学》2017,(2):148-159
本文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哲学体系中"缘起"、"中道"、"不立自宗"和"二谛"几个关键概念,指出这些理论皆拱卫其认识论虚无主义立场,即一切概念唯是空名而无所指对象。龙树的缘起观否定了缘生法的存在,而将"缘起"等同于空性的无生之理。其中道观是由彻底否定以远离二边,而非调和二谛。其不立自宗的声明有助于避免虚无主义悖论,破尽一切概念而不确立任何概念。其二谛理论只是为了教化权便,而不是对空观做重新布局。因此,龙树的思想与后世中观论师以二谛为框架的理论体系有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杜海涛 《法音》2014,(3):7-11
正一、自性见和空的含义龙树的中观哲学系统,采取遍破一切的论证方式,如《中论》品品皆破,时空、因果乃至涅槃一往破尽,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即他是一个彻底的否定主义者。如果说"法尔如是",又怎能够一番破斥就否定得了呢?龙树中观哲学系统遍破一切的意义何在呢?一般的见解是,龙树并不破一法,他所破的乃是执持万法有实在性的见解,即自性见。熊十力先生云:空宗"以其空诸执故,遂有  相似文献   

3.
正理学派以十六句义为论理学的中心.其最后的十四项目被包含在最初的两项,即认识方法(量)与认识对象(所量)中.此学派认为: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认识;不存在的事物是无法认识.如果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则认识其本身无法成立,也只能成为"无"的世界,而任何的事物也将不能成立.<回诤论>中主要论争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命题,其重点是"自性"(svabhava)的否定.对于正理学派而言,否定词"无自性"之所以能有意义,在于唯有作为指涉的自性存在,自性一词才有意义.问题是,如果自性存在,则势必造成"一切法无自性"自相矛盾,致使此命题不能成立.这是正理学派非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正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也是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缘起的意思是说,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或过程。或者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合而成。如果从空间方面说没有自性,从时间方面说则无常性,无自性即空,空是一切事物生起的条件。佛教一般将《中阿含经》所说的"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视为对缘起的最早解  相似文献   

5.
唯识论的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明所立的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的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的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的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的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的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相似文献   

6.
《世界宗教研究》2021,(1):22-36
清辨附在《般若灯论》观涅槃品注释后的这段短文中,主张"一切诸法于名言中有而胜义中无,即如中论而承许则应理"。并在中观宗义的此框架内就唯识宗的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大概念展开批判性对话与讨论,由此凸显清辨在名言谛中一切诸法有自性、有自相、有自体的特殊理论品格,从而在中观宗的解构性思维中另辟建构性理念。此即成为经部中观之始基。此短文乃至整个《般若灯论》各抒己见,破立交叉,圣言简奥,意旨隐晦,难以释读。我们借助于古贤的释论,解读此本论,试图在本释互动中诠释文本原义,了解意况大旨,且对其试作现代哲学语境下的理解与阐释,就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宗喀巴大师通过对印度中观自续派代表人物清辨作品的解读,认为清辨主张名言有自性,但印度的中观学大师们并没有明确指出清辨有这样的主张。宗喀巴的立论依据来自三个方面:一、清辨在批判瑜伽行派遍计所执相无自性时,暗含着名言有自性的主张。二、这一观点潜存于清辨安立世俗法的方式中。三、自续的论证方法也决定了清辨主张名言有自性。但宗喀巴在自己的诠释过程中,自有其诠释的前提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试论“增上缘”与“自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识学在大乘佛学中有其独特思维方式。对于法的生成关系,唯识学虽然也采用了佛教传统的“四缘”生诸法的说法,但是唯识学于诸法生起别立“种子”义,“种子”学说应该说是唯识哲学的一大理论特质。“种子”义实质就是承认诸法有其自性存在,虽然这个自性是有内在的刹那灭、果俱有、待众缘、引自果、性决定、恒随转之义,但自性是存在的。这就是唯识学的自性观。与唯识学不同的中观学则主张无自性,故说诸法生时不立种子义。我们知道大乘佛学有两大支:一是唯识学,二是中观学,史称中观学为空宗,称唯识学为有宗。所谓空宗就是无自性宗,所谓有宗就…  相似文献   

9.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9,(12)
因缘、唯识、无相、真如是佛陀为了拔除一切有情的烦恼苦,引导有情得涅槃乐的四个主要法门,即四真谛。这是相对世间、道理、证得、胜义四俗谛而说的。因缘,阐明缘起性空,无自性;无相,破有谈空;唯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掌握它的基本定律。佛教的基本定律是什么?龙树在《中论》里已有答复:“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学佛者懂得这一道理,即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现在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请海内的善知识指教。一、性空无我律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都是缘生缘灭,无有自性,无有实我(我是主宰义,自在义),故曰性空无我。它是佛教探讨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则,也是佛教的本体  相似文献   

1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篇幅很小,短短二百六七十个字,但流传很广,影响甚巨,历来被视为《般若经》类的纲要。其中观世音菩萨通过“六度”之一的般若这种照彻一切诸法实相的智慧,体察到“五蕴”皆空的真理,并将之告诉了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色蕴,其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世哲学中的“物质”一词。古代印度人认为,世界上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都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基本元素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和合而成的,随着条件的变更,这些元素便会分散,物质性的存在也就要走向消亡。物质的这种“无自性”决定其本  相似文献   

13.
心性观念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中,"性"释为"体",指本来具有的不发生变化的本性、实体,即"佛性"。佛性自性本净,然为妄念所染,不能自明,这就需要通过"体"而示道见性。佛教修养佛性,也是从心做起,向内寻找。心不动,自能观照到佛性。佛性本清净,清净即空寂,"空"成为佛教修养的最高追求。但是"空"所具有的某些属性却使"空"境充满了艺术化的审美气质,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生也就具有了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自性(Self)是心理分析的核心概念。本文对荣格与后荣格学派关于自性的论述进行梳理,重点阐述了荣格理论中自性的特性与动力、诺伊曼的自我——自性轴说、福德汉姆的自性发展观和建构主义的自性观。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研究方法、治疗对象、治疗方法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这些学说差异的原因。最后,简述自性对心理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无住为本的意义《维摩诘经·观众生品》有“倒想以无住为本”和“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句。罗什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这是说诸法之本,源于无寄,无寄即空,是则无住为本者,空性之谓也。僧肇则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是又以妄心波动不停为无住,能起倒想,故名无住为本。窥基则认为无住为本,系指真如。真如是“迷悟依”,故为染净诸法之本。近世王恩洋先生疏《说无垢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经量部等反对将"缘起"列为"无为法",而他们理解的"无为法"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大众部等则依据《杂阿含经》中的《缘经》,认为"缘起"与"涅槃"并属为"无为法",且"无为法"是"有为法"构成的经验世界之基础。这也使得"法性""如"等与"缘起"有关的概念,及"实际"等与"涅槃"有关的概念,逐渐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小品般若经》中"缘起"被重新理解为"空性",但只是消极意义的"无自性";而由《小品般若经》扩充而来的《大品般若经》中则出现了与大众部等相似的"无为法"之分类,相应地,代表"空性"的"如""法性""实际"等概念在《大智度论》里被看作"实相"。后来,这些概念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中的本体论范畴。  相似文献   

17.
慧能从承认一般人现实地存在迷妄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经教的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的经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的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的经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一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的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的。马祖道一继承了慧能的禅思想,但马祖道一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的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的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经教的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的本来无迷无悟的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的超绝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的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的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孙克星 《法音》2007,(6):8-11
“自性”和“佛性”是《六祖坛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中犹以“自性”概念在《坛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令人瞩目。在《坛经·行由品》中,六祖惠能就谈及其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向五祖弘忍说到:“何  相似文献   

19.
关于道德价值的概念及其层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道德价值的概念及其层次龚群(人民大学哲学系100872)1对于“道德价值”的概念,先从概念外延上看,我认为有这样三层内容:一是指道德生活领域里具有正值意义的行为或事物,即是说,道德价值、道德领域里有价值的行为或事物。二是指道德生活领域里一切可以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运用理性思辩与哲学反思的方法,探析与反思关于鸠摩罗什汉译的《中论颂》里,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的几个论证。对此,笔者将仔细探研与反思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即考察龙树《中论颂》第二章《观去来品》鸠摩罗什汉译关于"不去"的论证、第十八章《观法品》中龙树破除"(神)我"的论证,以及鸠摩罗什汉译的龙树《中论颂·观四谛品》第二十四章中关于"一切皆空"之论证。本文希冀能通过理性思辩与论证,仔细地进行探析及反思商榷。但需要注意的是理性思辩与信仰教说之间的张力,无论笔者考察龙树这些理性的论证是否值得进一步仔细探析与商榷讨论,我们或许都应该体认到龙树进行这些精彩的理性论证的目的,即要驳斥他的论敌或外道的主张,并且支持与拥护佛陀的教说,为佛陀的教说进行理性的论证与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