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许多文物会随着历史的消逝而消亡,而瓷器以其耐久无缺,成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耶稣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既负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又反映了西方国家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前言当今世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各个层面不断地拓展、深化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介入中国并注入新生机的同时,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东西方文化互补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一大特征,而宗教方面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有所准备和行动。"意象"文化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地做好福音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是近十年以来文化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文以心理学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为主线,分析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关于思维方式研究的思路转变。重点探讨了文化心理学关于东西方思维对比的研究以及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这些分析对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指出了关于思维方式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23,(10):96-96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交往之路,也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留下了宗教文化交流的丰富遗迹及灿烂历史。宗教遗迹和宗教文物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生动象征,印证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真谛。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  相似文献   

5.
顷接惠寄今年7月5日在第20届国际名人年会的讲话《东方文明的复兴与国际交往的发展》,读后觉得甚好。您用历史的眼光,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从隔绝走向融合的趋势,从而提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课题。您又作为一名时刻关注中国巨变和积极参与这一伟业的海外华人,把目光投向21世纪,为弘扬和振兴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不懈的努力,十分值得钦佩。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阐述韦卓民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处境,随后探讨韦卓民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和教会实践,最后总结概括韦卓民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的重要意义。本文指出韦卓民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想和实践既为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珍贵神学素材,同时他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思索和实践方法也颇富启发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7.
正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仍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长廊,在沿途各国的音乐艺术中,依然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些古老"音符"的痕迹。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这也是古丝绸之路对后人的启示。唐代法曲融合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兼容并蓄,既继承了传统,又汲取外来音乐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一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来。到隋唐时期,古丝路的音乐文化交流更是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本土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汉译的分析,述说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说明了异域、异质文化交流会通、融为一体的必要条件、途径、意义等。着重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土"和"土壤"中找到生长点,才能最终被接受、融合,成为本土文化的新的营养和有机成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及西洋声乐艺术的传入,造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融合,以致于建国初期出现了"土洋关系土洋唱法的激烈争论"和五六十年代关于"洋为中用,土洋结合"的探讨;今天,我们面对土洋结合起来的演唱方法--也是被人们称之为"千人一面"的唱法,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到:她是经过了几代声乐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其中包含着几代音乐工作者辛勤的汗水甚至是毕生精力.  相似文献   

10.
论希腊晚期哲学与文化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有哲学史教材中,希腊晚期哲学所占篇幅甚少,长达三个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和历时五个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一掠而过,脱离具体文化背景描述出来的希腊晚期哲学家犹如跟在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这两位思想巨人后面学步的一群保儒,毫无特色可言。显然,这不是一幅真实的图景。一、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翻开世界历史地图集中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和“图拉真去世时的罗马帝国”这两幅地图(《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三联书店1981年版),我们所关注的这场历时八百年的东西方文化大融合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就全部包括在内了。东西文化交流并非自亚…  相似文献   

11.
"克服历史偏见"是新汉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早期汉学中,人们对孔子及中国礼文化尚存误解,把儒学与宗教崇拜混为一谈,"礼仪之争"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自赫伯特·芬格莱特开始,本杰明·史华兹、葛瑞汉、安乐哲等汉学家,抛开意识形态,对孔子及中国礼仪展开了学术性、知识性的探索,拓展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正确看待儒学的窗口和视角。通过西方汉学家的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便于进一步了解孔子及礼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过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思量,抵制"洋节"的行为在各地频频发生。通过分析"洋节热"现象的成因、中国式洋节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以期在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寻"平衡点",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19世纪初期,超过3亿件中国瓷器漂洋过海来到西方,由此可见,瓷器贸易在当时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论述景德镇繁荣的制瓷业,体现了青花外销瓷深受欧洲人的喜爱,并且展示了瓷器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外销瓷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中国瓷器征服了世界,瓷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14.
正不同的宗教文化通过大运河这一广阔的载体传播,并在此融合发展,不仅为大运河沿岸地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遗存,更沉淀为大运河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从一个侧面也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行动指南》中指出,运河遗存"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京杭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大规模的漕运,跨流域商贸经济带的形成,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群体与当地居民杂居共处于大运河沿线,从而为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大运河在促进各地商贸和人员往来的过程中,也担当了"文化使者"的形象——它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伦理,已经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德"或"母德",这是在长达2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经过以后历代的兼收并蓄和对立融合,发展成为儒、道、佛融合一体的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促使人们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时代的反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东西方道德观的比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08,(23):48-50
贵阳教会与南宁教会首次联合举行圣乐文化交流晚会2008年9月20日晚7时,贵阳教会与南宁市教会唱诗班、芥菜种诗班、灵感乐队以及瞽目诗班,共同举办一场以"促交流、构和谐"为主题的圣乐文化交流晚会。这是贵阳市基督教会为了响应十七大关于繁荣文化的号召,丰富教会信徒的信仰文化生活,提高信徒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进  相似文献   

17.
断层的填补和东西方文化的早期汇合──评《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东西方文化的汇合》黄见德本书作者范明生同志在参加《希腊哲学史》的写作过程中,从大量的材料中看到,不仅号称西方文化精华的希腊哲学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结晶”,①而且,产生在东方...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有益成果并融合"中国梦"战略构想而提出的。具体体现在守护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兼容并蓄"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战略,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等主要内容。习近平文化美学思想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注重挖掘传统习俗文化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断地推动着我国民俗文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表现性"作为现代油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艺术特点,逐渐吸引着艺术研究者的视线。"表现性"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西方的"表现主义"美学。在中国,表现性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传承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精髓;另一方面接受着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文化的熏陶。中国现代油画的表现性审美意象是东西方表现性艺术不断融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10)
<正>汉藏文化交流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关系及其变迁的总和。汉藏文化交流的发端,源于唐朝与吐蕃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然而,汉藏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当受到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的时候,不断的调整完善自我,吸收和融合相异的文化,最终达到自身文化与相异文化之间的平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汉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