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奎那立场:应对知识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古典表达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体现哲学理性和基督教信仰之间张力关系的一个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哲学关于知识合理性和认知责任的看法与要求,对基督教信念的挑战。历史上最早从基督宗教的立场出发应对古希腊哲学"知识合理性"挑战的,是一批被称之为"教父"的早期神学家。13世纪的阿奎那在秉承他们思想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建造一个哲学——神学体系来回应这种认知合理性挑战。阿奎那的立场和应对方式,代表了中古时期基督教信念应对哲学合理性挑战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如何超越情感的干扰而寻求尘世心灵的健康安宁是希腊古典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古典哲学向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传统转型中的教父巨擘,奥古斯丁有丰富的关于情感本质和心灵疗治理论的阐述,其中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构成了奥古斯丁理解情感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特别是在"不动情"(apatheia)和"怡情"(eupatheia)理论上,奥古斯丁展示出对古典哲学情感诠释的浓厚兴趣。然而,关于奥古斯丁是否真的承继希腊古典哲学调控情绪与超越情感的理论,学界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奥古斯丁与传统斯多亚学派立场相符并很好地保留了"不动情"的超越情感的哲学理想;而另一种挑战性观点则认为,奥古斯丁已经完全脱离希腊古典哲学的框架。本文将梳理奥古斯丁情感理论资源并定位出奥古斯丁关于超越情感思想的真实立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透视出晚年奥古斯丁情感思想的内在逻辑并探讨其视阈转型中所展示的新的情感价值向度和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3.
陈炳 《哲学研究》2012,(4):109-114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等人创立了古典政治哲学,其中包含的"公民性"思想深刻影响着古典公民教育的实践。然而,在由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所开启的"现代性"进程中,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等人高扬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战旗,以"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即古代哲学)的关系,是个范围广泛的问题。本文仅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西哲学的合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西哲学的合流。在近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西方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发生了贯串于整个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如何学习西方文化,反省  相似文献   

5.
关于"雅典还是耶路撒冷",西方文明在讨论哲学与宗教关系时对之有许多思考。20世纪著名的美国犹太哲学家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为此对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宗教即两希传统的关联及思想差异作了深刻而细致的剖析,他通过对象征主义的哲学考量而在理解两大传统的思想张力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分析象征主义的不足及缺陷出发,海舍尔向我们展现出希伯来《圣经》宗教传统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弥补了哲学理性思维的局限,从而说明构成西方文明的这两大支柱均不可或缺,由此使西方涉及哲学与宗教关系的讨论得以深化。在当今时代西方科技文明昌盛而同时却面临道德滑坡和精神危机的困境之际,海舍尔有关象征主义的理论探究对反思当代文化的处境及走向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汪行福 《哲学动态》2006,1(10):16-22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建构有重大影响。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思想线索,即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内在超越。这一过程以康德哲学为起点,经过费希特,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系统地铺陈和展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于马克思所批判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如果先前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自古迄今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便…  相似文献   

7.
余玥 《世界哲学》2016,(6):21-32
20世纪后半叶,德国古典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其自我更新的运动。考察它与后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如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哲学和后现代诸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概括这些互动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意义,可以看出这一自我更新运动具有五重重要意义: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并不是一个内在封闭的传统;它并非必然是保守的国家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形而上学、或只关注抽象概念的"观念论";其自我更新的关键之一,在于扎实地重返文本;其目标之一,在于通过参与诸当代讨论和解决诸当代问题,重塑现代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赵鑫 《天风》2015,(4):49-50
亚他那修,古亚历山大城杰出的主教,公元4世纪伟大的神学家,东方教会的伟大教父,《尼西亚信经》忠实的捍卫者。亚他那修,古亚历山大城杰出的主教,公元4世纪伟大的神学家,东方教会的伟大教父,《尼西亚信经》忠实的捍卫者。亚他那修,296-298年间出生于亚历山大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亚他那修从小接受希腊式的传统教育,从他的著作里我们可以发现希腊文化对他的影响。亚他那修少年时便聪慧过人,被亚历山大主教看中,着重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哲学与东正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百春 《哲学动态》2006,(11):44-47
东正教于公元988年从拜占庭帝国传入俄罗斯。狭义的、具有独创性的俄罗斯哲学传统形成于19世纪初。从东正教传入到俄罗斯哲学的产生,相隔了八百多年,这段时期被弗洛罗夫斯基神父称为“俄罗斯式的沉默”,“俄罗斯思想的姗姗来迟的觉醒”。[1]但他认为,这个长期的沉默只发生在哲学上。在其他领域,如绘画、建筑、文学等,俄罗斯思想都获得了具体的表达。确实,直到19世纪之前,在俄语中甚至没有形成一套哲学的专业术语。如果说有零星的哲学思想,它们也只是表达在与宗教相关的语境中。尽管如此,以东正教为核心的俄罗斯民族自身的精神传统毕竟是俄罗…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方哲学"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东西文化论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东方"的身份焦虑中开始重审历史、思考世界局势、反思自身文化价值,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些高校、研究所开始组建东方哲学研究机构,以"东方"冠名的综合性哲学、文化著作大量产生,东西文化价值的讨论也在20世纪末再掀浪潮。今天,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东方哲学"研究的使命是通过哲学界的交流互鉴,实现东方各文化传统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而这种交流互鉴的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哲学或融合哲学的研究路径,以超越地缘性与跨文化传统的视野来理解哲学研究,以人类文明为尺度来开展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11.
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观察到的内容。哲学和功夫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思想就像那著名的"鸭-兔"图,既可被看作功夫体系也可被看作哲学体系。在近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思想曾经被迫从西方哲学的视角去寻求其所谓的合法性,其自身的功夫层面因此受到了遮蔽。自觉地启用功夫视角是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思想里被边缘化或忽视的资源的途径。功夫视角与哲学视角交互审视的双向过程,不只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成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哲学方法论,使哲学突破近代西方的局限而获得新的穿透力,激发功夫哲学理论和对功夫本身的哲学研究,同时也使人类功夫实践获得进一步的自觉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游斌 《天风》2022,(3):29-31
本文将以"互寓"为枢纽,提出一个中国化的基督教思想纲要,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探索以中国传统的"天下"范畴解释教会,即为"天下教会论"."互寓"思想根源于教父们的perichoresis,即在三一上帝的内在生命里,三一上帝彼此互寓,每一位都在爱的自我虚空中成就其他两位,成为一个上帝 1.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宗教学研究在我国的开展和逐步深入,80年代中期,宗教哲学的研究得到重视。在借鉴国外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俄罗斯宗教哲学作为研究之重镇,已自然突显出来。 西方文化也可以说就是基督教文化。对基督教教义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早在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已经开始,是为宗教哲学的开端。而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哲学,则要到18—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到德国古典哲学成熟阶段,才完全成形。俄罗斯历史的发展比西欧晚近得多。它的如异军突起的宗教哲学,是到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才产生。 19世纪后期至20…  相似文献   

14.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从欧洲哲学自身的问题出发,在印度思想的影响下,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由"德国古典哲学"推进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他的哲学具有视角转换的意义。在充分肯定康德对"现象"与"本体"的划分之后,叔本华指出"现象"是"意志"的表现,要受到"意志"的支配;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体",又是一切痛苦的源泉。在把握理念世界的问题上,叔本华一反黑格尔以逻辑和概念为标记的科学性方式,主张用直观方式。因此,在叔本华那里,知识不是"建构"性的,而是"解构"性的;理念不是不可知的"思想体",而是"存在体",是一个摆脱"意志"的"避难所"。叔本华哲学或许告诉我们,欧洲哲学的理念论传统有可能"制衡"东方非理性意义上的神秘"意志"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但却不可能成为克服"意志"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世界哲学》2001,(1):1-1
新纪元伊始 ,本刊谨以“百年哲学话题”供奉于读者的思想祭坛。它体现在本期的三个版块中 :纪念索洛维约夫逝世 1 0 0周年 ,纪念尼采逝世 1 0 0周年 ,回顾 2 0世纪中国哲学翻译。我们向读者推荐索洛维约夫哲学 ,是本着“匮乏即需求”的原则。 1 90 0年去世的索洛维约夫日益被视为俄罗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 ,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在 2 0世纪的漫长时期中 ,他的思想、声名似乎连同其肉体一道化为无形。今日重新发现索洛维约夫 ,不单为了增广哲学知识 ,也为重新检讨俄罗斯哲学传统———它在 2 0世纪基本上被苏联哲学的巨大影响所覆盖。在这…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把康德看作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但从海德格尔的相关反思和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评判来看,莱布尼茨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具有非同寻常的内在关联,理解这一关联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在本己思想的推进中逐渐"发现"和"定位"了莱布尼茨思想的关键位置。在海德格尔看来,莱布尼茨哲学不仅传承着古代哲学传统,而且通过其转化工作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根据。对海德格尔这一"发现"和"定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莱布尼茨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进而全面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之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工作乃是以"根据律"问题为基本形态的对哲学传统问题的继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17.
车玉玲 《世界哲学》2007,(5):95-101
"真理"这个神圣的称谓一直是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与生命存在之意义所在。然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却从真理存在的前提、内容与运思方式上等,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真理观念,而强调真理的"主观性"、强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的真理观。随着真理自身神圣性的丧失,附着其上的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了。20世纪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哲学、又不同于现代哲学的真理观念,即从信仰与主观体验的角度诠释了真理的含义,力图恢复真理自身与人之存在的神圣性,以此抗击虚无主义对现代人精神领域的冲击与损害。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早期教父学所形成的神学,既有教理神学也有冥契神学,这两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然而,对于奥古斯丁是否是一位冥契主义者,西方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争论不休。本文从词源学上分析了"冥契主义"的双重维度,并考察了奥古斯丁两大思想来源中的冥契主义倾向,继而分别从奥古斯丁自传性文本和纲领性文本出发,梳理和解读其冥契体验和冥契主义思想,探寻深陷在其神哲学之中的冥契主义思想,为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遗产提供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代哲学家西田几多郎认为西方哲学是一种"对象化"的逻辑,然而实在并非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认识对象,而是知情意合一的意识的统一状态,这种主客合一的直觉主义就是"东洋文化"的本质。西田在《善的研究》中提出了"纯粹经验"的概念,试图给贯穿于老庄思想、儒学以及大乘佛教根底里的东方式直觉体悟加以哲学化的阐释,并以此与以逻辑学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相抗衡。同时西田从一即多这一关于实在的分化发展逻辑出发,将作为"有形文化"的西方哲学与作为"无形文化"的东方哲学理解为一个普遍逻辑的两种形态,二者的融合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世界性文化。  相似文献   

20.
我相信 ,这次在国际美学会支持下召开的国际美学会议将成为 2 1世纪美学的里程碑。我们都出生于 2 0世纪这个事实使我们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世界史上最苦难的时代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即使我们在历史、政治、文学、宗教、哲学和艺术等问题上看法不同 ,即使我们的美学观点有分歧 ,但我相信 ,我们有超越各自文化上的局限、拓宽我们的研究眼界的共同愿望。此次东方与西方研究专家的出席 ,保证了亚洲和西方、西方研究者和东方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不是聋子之间的对话 ,而是追求、至少是不排除讲一种共同语的可能性。让我们试着设想一下 ,一种美学的世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