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江 《世界哲学》2016,(5):13-19
在当代众多谈论事件的哲学家中,巴迪欧是唯一一位从数学本体论角度来谈论事件的哲学家。在巴迪欧看来,本体论需要数学上的数元来奠基,而其中的依据正是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体系中的奠基公理。在公理体系中,对集合的势的运算和作为集合及其幂集势的差出现的溢出是巴迪欧切入到事件哲学的关键。在巴迪欧看来,事件的数元就是在事件位上,对出现的作为事件痕迹的不可辨识之物,在更高阶的层面的命名,从而将原情势类性延展为一个包含了对事件命名的新情势,这个过程就是巴迪欧事件哲学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圣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的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的特殊性和狭隘性而使之成为普遍性的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性政治的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的复兴具有示范性。  相似文献   

3.
韩庆祥  张健 《哲学动态》2023,(3):5-12+127
要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明确其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哲学范式、核心概念、主体理论、总体框架、理论地位等,其中哲学范式是最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和“西方中心论”的哲学根基是“主客二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确立的新范式是系统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也反映了21世纪世界发展大势和走向的时代逻辑。系统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摒弃主统治客的“主客二分”哲学范式;反对基于“一元”的对立,立足“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把系统各要素都看作主体,而非有的是主体、有的却是客体;强调各要素作为主体都是平等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平等关系,具有“平等性”;注重主体际所具有的“普惠”性,即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谐共生、合作共赢;蕴含“利他为善”“化人为善”“善治普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逻辑原子主义把寻求确定性知识作为自己的目标。尽管逻辑原子主义最终没能实现这个目标,但它的理论却给后来的哲学发展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一、逻辑原子主义在哲学上的继承和发展英国传统经验论是逻辑原子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传统经验论把探讨人类认识的确定性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力图从明白无误的材料、无法否定和怀疑的起点开始进行哲学思考。洛克把这一起点看作“简单的感性观念”,认为简单观念是认识的终极材料:人们的认识从简单观念开始,对简单观念进行结合、比较、分离而形成一般观念,进而达…  相似文献   

5.
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发展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导言: 新兴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若干进路从最近新兴的科学实践哲学的观点看, 以往的科学哲学都可以被称为传统科学哲学。而在传统科学哲学中, 我们知道, 按照历史进程它又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即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两个阶段。逻辑主义的科学理性研究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分开, 认为对理论理性的逻辑分析是理解科学理性的唯一途径, 并把实践理性归入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中。许多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在否定逻辑主义方向的前提下, 因为未能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重新整合, 从而对科学理性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怀疑主义态…  相似文献   

6.
蓝江 《现代哲学》2011,(5):10-17
巴迪欧将德勒兹既看成是他的最主要的理论对手之一,也将之看成是重要的伙伴和战友。巴迪欧通过解析出隐藏在德勒兹的多元性的表象之下的那个大写的一的本体论,从而一步步从多元性、真理程序、实在和潜在、永久轮回等方面揭示出德勒兹哲学中潜在的古典成分,巴迪欧坚信,德勒兹仍然是一个位于柏拉图主义之下的古典哲学家,而并非那种追求无拘无束的欲望的激进的革命性的分子。  相似文献   

7.
实质主义在批判紧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是一种提倡以实质性方式进行哲学理论化的积极方法论。本文主要围绕哲学上实质主义与紧缩主义在真理论上的争论,通过介绍紧缩主义真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阐述实质主义对紧缩主义真理论进行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批判,并进行了相关的实例分析,进而较为清晰地描述了当代实质主义在真理论概念上的特点及作为积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指出哲学也应该而且必须与知识的所有其他领域一样贯彻实质主义方法论,遵循其基本原则,积极应对哲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实现哲学的实质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实践哲学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彤 《哲学动态》2005,(5):40-43
一科学实践哲学兴起的研究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当代哲学对实践的关注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那里,实践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科学哲学,如逻辑主义科学哲学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截然分开,认为对理论理生的逻辑分析是理解科学理性的惟一途径,并把实践理性归入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后来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在否定逻辑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未能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重新整合,从而对科学理生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怀疑主义态度,使得传统科学哲学研究日渐衰落.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     
本文首先讨论科学哲学的起源与重要性。其次,本文考察如下基本问题:理论客体的实在论性、理论与经验的区分、科学解释、归纳、科学检验等等。本文所涉及的观点包括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科学解释的不同模型、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亚决定论、整体论、被理论渗透的经验、不可公度性等等。本文所涉及的学派包括逻辑经验(实证)主义、实在论及关于科学的实用主义、历史(科学史)转向与相对主义。最后,笔者会谈一谈科学哲学的新近发展方向及笔者对其在中国与西方将来发展的前瞻。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卡西尔和马赫哲学为立足点,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为突破口,广松涉提出了“现象的所与-意义的所识”-“能知的某人-能识的某人”的四肢结构论,由此实现了由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由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哲学变革,标志着具有独创性的广松哲学的正式形成,在格外注重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它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欧陆哲学对20世纪流行的种种反实在论思潮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由此引发了实在论的思辨转向与思辨实在论的兴起。思辨实在论深刻批判了作为反实在论的哲学根源的关联主义,进而从思辨哲学的理论视角,系统发展出了思辨唯物主义、以客体为导向的本体论、新生机论与思辨的自然主义等反思客观实在的诸多理论进路。作为一个至今仍在发展壮大的哲学流派,思辨实在论将在21世纪的欧陆哲学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初叶起,法国思想界就开始持续讨论斯宾诺莎,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强劲的斯宾诺莎主义。尽管斯宾诺莎哲学在法国的兴起受惠于德国哲学,然而作为反黑格尔主义的典型,德勒兹则通过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以思想和存在的强度重新构造了认识论和主体论,并以此作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在法国思想界兴起的"斯宾诺莎主义"的思潮中,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阐释有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摆脱了此时学院派借助以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重建法国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诉求;另一方面,通过批判黑格尔,他取消了主体在本体论上的超越性,从表现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作为力量的本质,从而摆脱了关于斯宾诺莎的理念论传统。德勒兹在呈现了斯宾诺莎对当代思想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法国哲学的理论焦点正在发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纵观整个西方主流哲学的发展, 逻辑推演因其在人类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逐步由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工具嬗变为人类思想追求的目的和主宰, 逻辑成了决定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据和尺度,进而成了人的本质。与逻辑本体化进程同步的是对逻辑本体化的抵制和反抗; 在逻辑本体化所演绎出的追求确定性的绝对主义、独断主义盛行之时, 强调不确定性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亦在生长。后者视生命为本体, 认为反抗力和想象力是构成人类生命本质的要素, 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人的自由。本文认为, 对于逻辑与生命之争及其走向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 不能仅限于以…  相似文献   

14.
"形式"在巴迪欧那里是一个支柱性观念,也是其理论阐释的基本原则。巴迪欧对"形式"进行了创造性改变,建构宏阔。"形式"是理解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的关键。同时,"形式"在哲学史上也是一个重要而含混的观念,这种含混性又与本体论难题紧密交织。本文通过阐释巴迪欧的"形式"哲学,试图对其数学本体论和哲学立场作出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南,在观念层面以及现实层面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历史科学"作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达,在对市民社会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开展出对人类社会之重建。本文通过"否思"现代知性科学的哲学信念与方法论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展开、形成与制序化为背景,澄清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形而上学性质与普遍主义取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科学观为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与方法论的哲学变革。而"具体的历史原则"作为把握既定社会自我运动的科学方法,与黑格尔抽象的历史原则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与辉煌绩效,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坚持、自觉运用与切实践履。把人民至上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用"以人民为中心"书写对历史主体的实践自觉;以创新为魂激发治国理政的澎湃动力,在自我革命中实现对历史与现实的超越;用不忘初心守护治国理政的精神家园,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贡献中国方案传递治国理政的天下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推动世界和谐繁荣进步。这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知行合一,既充分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远境界,又为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毛怡红新康德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它起始于19世纪50——60年代。在本世纪初一跃成为德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始,随着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其它哲学流派的兴起,新康德主义逐渐走向低谷。由于新康德主义不仅是教授们所积极倡导的学院哲学,它还渗透到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运动及文化思想领域中,因此,人们又称这种哲学现象为新康德主义运动。一、新康德主义研究的历史沿革虽然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曾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但是,系统地研究和评价它却是近年来的事。本世纪50——60年代,随着德国哲学向科学理论.新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的突然转向,新康德主义在德国一度遭到冷遇。一些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如施太格缨勒的《当代哲学主流》对它几乎只字不提。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卢卡奇则认为.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教授思想体系对哲学发展无任何意义①。布洛赫则在谴责新康德主义对康德思想歪曲的同时,把它仅仅看作一种国家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尽管他本人曾就李凯尔特的认识论做博士论文).认为其认识论上提出的问题只是一定党派利益的产物②。70年代末以来,德国哲学界对科学理论及文化哲学问题的普遍关注重新点燃了研究新康德主义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主体""历史"和"国家"是福柯思想中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论题。福柯的反人类学主体主义决定了其采取政治历史主义立场。此种政治历史主义不仅实施"区域批判",构建"反科学"和"反历史",以拯救"边缘知识"和"被征服的知识",还依据战争图式来探索历史-政治场域内权力关系的运作,阐发了以布兰维里耶为代表的、不同于以往哲学-法律话语的历史-政治话语,勾勒了西方生命权力形式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近现代演变史,展现了福柯政治历史主义之反普遍主义、反主体主义、反柏拉图主义、反霍布斯主义、反卢梭主义和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理论实质和思想创新。现代性批判的重点主要因福柯的思想工作而从19世纪的经济关系转移到20世纪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9.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五)徐向东五、总结及其他最近40年来的心灵哲学的发展始于对行为主义的反动,这是与那个时期哲学上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全面批判这种思潮相联系的,因为行为主义本来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也与当时的科学背景有关,那就是对心理现象的内部过程开始重视,结果便是认知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可是,对心理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关注带来了精神状态的本质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以及一般的心一身问题)的一系列尝试便是种种形式的同一性理论的产生。可以说,对同一性理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探讨,几乎占据了自60年代至今的心灵哲学论坛。这些问题诸如对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伴随发生"的概念,以及事件的同一性和个体化的条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的结果,就是当今对精神因果关系的讨论,于是心灵哲学的问题处于一个更广泛的哲学背景中。对严格同一性论点的批判反思的结果便是产生了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最近30年来心灵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思潮。它不仅被看作是一个关于精神状态的本质的理论,而且它的其他变种被看作是关于精神过程的本质的理论。当然这些变种的产生与计算机类比和复杂系统的等级结构组织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非形式逻辑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首先是一种寻求更好的大学逻辑教学方式的努力。进而,非形式逻辑学者们逐渐开始触及和探讨越来越多的理论议题,即发展不依赖于形式逻辑的关于论证以及好论证的理解方式。在1998年世界哲学大会上,布莱尔和我阐释了非形式逻辑为哲学所带来的理论后果,其中一点我们称之为“演绎主义的终结”。那时我们并未给出演绎主义的定义,而只是把它等同于麦金泰尔的那个精炼的说法:“任何推理,不是演绎的,就是有缺陷的。”但现在看来,我们在当时就作出“演绎主义的终结”这一论断,显然是有点为时过早了。因为演绎主义似乎至今都还很有生命力,甚至在那些倾向于非形式逻辑的学者那里它也能得到支持:恩尼斯长期以来都辩护演绎主义是一种论证重构策略,格罗尔克更是致力于辩护它是一种论证评价理论。在本文中我将论证,非形式逻辑最好被理解为一种不诉诸于演绎技巧和演绎规范的逻辑研究。当我们意识到演绎和演绎主义已经如何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哲学发展史中,并且牢牢地控制了我们关于逻辑研究的理解,我们就能明白非形式逻辑这一理论努力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我将首先澄清“演绎主义”的意思,然后再分别考察那些赞成和反对演绎主义的论证,最后,我将表明非形式逻辑是从演绎主义中挽救逻辑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