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齐宣王有两大爱好:一是听竽,二是斗鸡。于是衍生了两个成语:滥竽充数和呆若木鸡。现在人们把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形容为呆若木鸡,含有贬义。其实当初却是褒义词,木鸡表面看是呆头呆脑,实则是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的厉害角色,真正是公鸡中的"战斗鸡",是名副其实的"武林高手"。《庄子·达生篇》记载,齐  相似文献   

2.
反向思维方法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何谓反向思维?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为了有效地清除令人讨厌的灰尘,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除尘设备的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用“吹”的方法,即采用机器把灰尘吹跑。1901年在英国伦敦火车站举行了一次“吹尘器”的公开表演。当“吹尘器”在火车车厢里启动后,四处飞扬的灰尘使人睁不开眼,呛得人喘不过气。参观者中有一个叫赫伯·布思的技师,他灵机一动,心想:吹尘不行,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呢?他决定试一试。回家后他就用手帕蒙住口鼻,趴在地上用嘴猛力吸气,结果地上的灰尘都被吸附到…  相似文献   

3.
一个农家孩子,偶尔看到一个人吹口琴,觉得那声音真是好听极了,于是他也想买一个学着吹。  相似文献   

4.
正一人与鹦鹉交流几句后,觉得鹦鹉很聪明,就为鹦鹉的处境抱不平。于是他惋惜地对鹦鹉说:"你这么有灵性,竟然被关在这鸟笼子里,你就是再有才华,也无法得以施展了。真是太可惜了啊!"鹦鹉听了笑道:"难道你们人类不是被关在了笼子里吗?""这叫什么话,我们什么时候被关进笼子啦?"他觉得鹦鹉似乎被关傻了。  相似文献   

5.
前319年壬寅周慎靓王二年田齐宣王元年宣王素知田忌奔楚,系受成侯驺忌之诬陷,宣王嗣位后即为田忌昭雪恢复爵位。(《史记·田完世家》系于齐宣王二年)孟轲至齐见宣王,宣王问霸功,孟轲以仁政回答之。宣王以孟轲为客卿。“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相似文献   

6.
正小时候,家中来往的客人中,有一位来自老派有钱人家的遗老。即使不是过年过节的平日,只要他来家做客,如果遇到家里帮忙的人,他一律每个人打赏一个茶包,这是他日常的派头,所以他是我家很受欢迎的客人。这位遗老有天来家中闲聊时,讲了一件他家的事,我当时大概十岁,听了很生气,也很害怕。遗老说他的爸爸,是从少年时,被他的祖母一路喂鸦片烟长大的。我根本没想过,会有家长喂自己家的孩子吸鸦片,不但难以置信,而且觉得好黑暗。那时候当然只是小孩见识,想不明白。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有个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拉去衅鼓时那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让人“以羊易之”,岂不知羊同样可怜,如此以小换大,徒给人以吝啬的印象。孟子却善解人意,安慰他说这其实是一种不忍之心,只不过“见牛未见羊”罢了。这就是《诗经》中所说“他人有心,子忖度之”,你把我说了做了却还没想清楚的心思全说出来了。于是,齐宣王感动地对孟子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孔子他老人家读了王长华先生的《孔子答客问》,他也一定会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道理很简单。《孔子答客问》是一部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第三个耳朵     
《中国天主教》2002,(3):46-46
圣保禄被囚禁在罗马的时候,有许多久闻他大名的人,来到他的寓所,听他讲道。来听他讲道的人,大多数为犹太人,保禄就引证梅瑟法律和先知书,证明耶稣是经书上预言过的默西亚,想说服他们信仰耶稣。有的人相信了,有的人却不相信,因此信的与不信的,彼此争执不休,离开了保禄。他就向他们说:“圣神藉依撒意亚先知向你们的祖先说的话正对。他说:你去对这民族说:你们听是听,但不了解;看是看,却不  相似文献   

9.
与现代社会的道德旁观现象类似,《孟子》中的"见牛未见羊"现象揭示出:虽然人皆有不忍之心,但却不是人人皆能将其有所推扩。要解读这一现象,必须撇开孟子性善立场的先入为主,回到齐宣王本人的语境中审视其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总体而言,孟子强调的不忍之心对齐宣王而言主要意味着一种心理平复所带来的道德欲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对应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乃是一种原始意味的被动道德欲求,而孟子希冀齐宣王具备的却是一种"不谓命"式的君子道德意志。两者在外向推扩方面的动力差别造就了"见牛未见羊"现象的出现。引申而言,促使齐宣王做出行为反应的被动道德欲求更普遍地以一种旨在使行为主体获得道德满足感的消费形式存在。这致使人们往往将道德等同为一种道德消费,并因满足感获得途径的便宜而过高估计了自己践履道德的真实能力。故而每当身临困境时便习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介入其中,拒绝或不能担负相应的道德责任,于此就出现了常见的道德旁观现象。因而"推扩"的心理基础或更应被理解为一种不得满足的负疚感,以及由此激发的使他人从中获得解脱的决心,而不能简单架构于恻隐之心的"人皆有之"上。  相似文献   

10.
王斗之幸与祢衡之死王斗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游说之士.一天,他来到齐国王宫前,要求竭见齐宣王,宣王让侍从带他进殿,然而王斗却说:“我虽然有名望,权力却很小,但是如果齐宣王能够亲自出来迎接我的话,那这位国王一定是位爱人才的好君主,大王,您打算怎么办呀?”于是,齐宣王马上从屋里出来迎接王斗,齐王上座后说:“我固守先主之宗庙,处理一国之朝政,想必先生是一位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西藏拉萨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年仅24岁的他只有一只胳膊一条腿。他不是坐车,也不是坐飞机来的,他是骑着单车来的。他仅用了20天的时间便从雅安骑行到了拉萨,完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挑战,他就是被人叫作"骑行侠"的郭少宇。郭少宇出生在辽宁辽阳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父母就对他宠爱有加。然而2008年元旦,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笑话:从前,有个爱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王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马上“扑通”一声跪下,说:“阎王老爷,不是小人愿意低三下四,而是那些人喜欢让我吹捧、奉承。如果他们都能像您一样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么我再怎样拍马,也没有用啊!”阎王听了这话句句入耳,龙颜大悦,  相似文献   

13.
正在村里,奎三叔是很有威望的人,这种威望,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村里最好的唢呐手——是"最好",而不是"之一",有多好?有人夸张地说,他的唢呐能使花溅泪、鸟惊心。鸟有没有惊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能让我惊心。奎三叔吹唢呐是祖传的,到他这一代是第七代。村里谁家有了红白事,就将奎三叔请去,他吹唢呐不收钱,主家只是管一顿酒,完事后奉上一条烟就行。在红事上,奎三叔的一把唢呐吹得风生水起。婚娶的人家热热闹闹,大红的对联贴起来,人们进进出  相似文献   

14.
他出生在灭津的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祖上几代没有一个是跟相声沾边的。家人都认为说相声是件很不正经的事,而且连他自己也从没想过要从事相声表演。凑巧的是,幼小的他,由于天天被繁忙的父母“寄存”在各个剧场里,听评书,听大鼓,听各种曲艺,累日熏陶,不知不觉竞喜欢上了这一行。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对比     
人不仅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与其它动物比,就是人和人之间也是不能比的,因此就有了“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对于这个说法,每个人都会知道它的内涵是多么言简意赅。然而在很多场合下常常听到一些不自觉的表达,诸如:那个人做了官又咱样?到头来还是没人听他使唤;这个人一天只会做些小善事其实是在收买人心哩;别看他工作那么拼命认真,在领导面前不会说句好话还是白搭?等似是而非的等似是而非的怪语,从而使自己忘掉了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和进入生命的误区。圣经上说:“不是任何事为所有的人都有益,也不是任何事,所有的人都喜欢”(德3…  相似文献   

16.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出20:16)这是十诫中的第九诫内容。作假见证陷害人的具体内容挺多,这里所谈及的仅是其中的一个层面——作假证损害人的名誉。 “假见证”的关键在于口舌。中国古语有云:“三寸舌头,削尽人头”,“舌头不是刀,杀人如割草”,均说明了口舌的厉害。圣贝纳德说:“舌头是一支枪,而且是极锋利的,它能一下刺透三个人:说话的那个人,被诽谤的人,以及听这话而受到不良影响的人。”他还注意到口舌在人身上的部位是上帝奇妙的安排,他说:“我们和  相似文献   

17.
八四年九月二十九日下午两点,重庆市人民正为庆祝国庆而忙碌。这时,从市中区五金交电化工公司门市部里匆匆忙忙地走出一个年轻人.他双手紧抱着微微隆起的腹部,神色慌张地往实验剧场方向疾走。突然,从这人怀里,掉出一叠钞票,落在人行道上。他猛地一怔,却不俯身去拾,只顾往前走。这一切,被市中区五金交电化工公司业务科长敖鹤龄看在眼里,他立即警觉起来,高喊一声:“站住!”那人一听,不但不停下来,反而加快了脚步。敖鹤龄断定此人不是好人,飞步追了上去。那人更加慌乱,边跑边从怀里抓出大叠人民币,撒向空中,企图引起混乱,趁机逃走。可是,没有一个人为金钱所  相似文献   

18.
卷首圣言     
门徒的责任耶稣又向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为了放在斗底或床下吗?因为没有什么隐藏的事,不是为显露出来的;也没有隐密的事,不是为彰明出来的。谁若有耳听,听罢!耶稣又向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的:你们用什么尺度量给人,也要用什么尺度量给你们,且要多加给你们,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从他夺去。”(谷4:21-25)  相似文献   

19.
名人名言     
佚名 《天风》2010,(3):48-48
<正>神绝对不会不听人在基督里凭着信心的祈祷,但他不是按着我们所指定的办法和时间,把所求的赐给我们,因为他不会受我们的支配。——马丁·路德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箫声     
正父亲年轻时正经是个文艺男青年,虽然是行伍出身,但却是多才多艺,一支洞箫吹得风轻云淡,吹得明媚生花,吹得轻柔婉转,吹得风生水起。箫声虽然音质圆润清幽,但多少还是有些呜咽之意,多少带些悲凉之寂,听上去有些凄惶。它没有笛声清亮明快,更没有二胡婉转悠扬,但父亲却有本事把洞箫吹出欢愉之音,那是他的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