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矛盾就是事物”这一提法有其特定的涵义,不能曲解。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同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转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第144页)一样,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的简要表述。说“矛盾就是事物”,并非就是说二者是沒有內在差别的绝对等同、僵死的同一。既然主词和宾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表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差别。同样,矛盾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的说法,也绝不是把矛盾和运动、过程、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事物不仅仅是“有形有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它和“存在”是同等  相似文献   

2.
莫子 《佛教文化》1995,(4):19-19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总有一些事物与你同行。有些事物令人喜欢,有些则令人害怕,但这常常无法选择。过去有俗话说:“什么都可以有,病不能有;什么都可以没有,钱不能没有。”现在又有高人说出了“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足见钱财在人心目中占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求得实效,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条理”、“系统”问题,就得研究管理方面的哲学问题。第一,用运动发展的思想去指导经营。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的运动。企业本身也就是投入某种生产、流通中的、具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社会主义资金运动的一个实体。企业经营这个生产、技术和销售的统一体当然  相似文献   

4.
    
有些人听到佛教讲“空”,就以为它是虚无飘渺,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不能硬说它不存在。我们是认同它的实质存在。但是我们知道事物是基于因缘所生法而存在,是变化无常,而不是恒久固定的。所以简单来说,“空”即是指事物的变化无常现象。而相对于我们的思想来说,就是明白没有什么事物是固定不变的。    譬如明白身体是“空”,就是说,我们知道身体是不停地在坏灭和生长的,样貌和体格在一段时间后必定有所变化,故此,我们不执著一时的样貌和体格作为恒久的价值。然而,更重要的是明白心也是“空”,就…  相似文献   

5.
学佛三境界     
高健 《佛教文化》1997,(1):46-46
一者,学佛之前的境界可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众生学佛之前,因不明佛法大义,慧眼未开,无量劫来的妄念缠绕难解,世俗眼光大多停留在眼前有限事物的表层联系上,分别计度之心特重,若有人对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稍稍深入研究那么一点点(其实仍是很表浅的),或可被世人认为是大聪明者,却将至深至广、最为圆融无碍又难值难遇的佛法圣谛反视为“迷信”故而见山执山,见水执水,固执所见,难得般苦。二者,学佛初入时的境界可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学佛若能初步入门,可渐悟成顿悟“境由。必造”、“四大皆空”之宇宙真谛,故而…  相似文献   

6.
由斯宾诺莎提出、黑格尔加以发展的“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命题,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法命题。然而,国内外一些学者在对命题的解释上,存在着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本意的曲解,极有澄明的必要。一、某些学者对命题的解释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W·T·斯退士对命题的解释是:“肯定一个事物在一定界限之内就是否定它在这些界限之外,说一个东西是棕色的,就是说它不是粉红色的。肯定包含着否定。对一个事物作了这样的言说就否定了对它作别的言说。  相似文献   

7.
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因为它达到的只是认识与表面现象和偶然事实的一致,它不是理性的观念化的客观实在;是对事物片面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最多只能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因而也不具有真理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1)
“空”是佛教哲学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概念,也是历来(包括时下)误解最多、歪曲得厉害的一个概念。“空”不是否定事物缘生幻有的事实,说“空”即是“运动”,也许会招来异议。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比较研究都同时含有同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充溢着智力难题的局面引起了无休无止的争论:我们所争论的究竟是同一事物还是不同的事物?人们可以用二者取一的办法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局面又会重新出现,因为它与比较观点本身息息相关,而与比较的具体事例无关。我们还要继续“命名”到何时?因为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最终“事物仍然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也许,我们已经不喜欢“名称”了,因为它几乎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知识,我们可能倾向于“描写”,因为“描写”给予我们“事实”。但是,这种“描写”也像“名称”一样,永无止境,因为如同耆那教教徒很早就教诲的那样,它是我们持有的加drsti(概念结构)或采用的观点的一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立不破     
“不破不立”,这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命题,意思是只有先破才能后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的、老的东西扔了,才会设法去弄来新的、好的。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呢?事实上,有许多东西恰恰存在着与该命题相反的关系:不立不破。不立不破,就是说,新的不立起来,就不能破坏原有的旧东西,即使旧的东西一时破了,过不了多久,又会重复出现。有这么一个颇值得我们回味的故事——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学生漫游世界后,坐在郊外一块荒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已经是饱学之士了。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现在你们…  相似文献   

11.
反思发怒     
张慎诺 《天风》2007,(8):24-25
发怒就是生气、发脾气,把存在内心的恼怒都发泄出来。发怒往往是对他人言行的不满而感情冲动时的表现。发怒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情,但它总得有一个“度”,如同乐理里面的“音律”一样,它是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若是达不到或超过都不适宜。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质和量的限度,而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线,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人在  相似文献   

12.
永生     
《天风》1994,(8)
“你当快信耶稣呀!信耶稣得永生……” 这样的话也许你并不陌生。“永生”是基督教的专用名词,并且已延伸成为社会名词,但基督教有它独特的含义。它显然不是“长生不老活下去”,也不是“精神不死,永垂不朽”,因为血肉之躯“人人都要死一次”(来9:27新译),就是主  相似文献   

13.
有了绿,不等于就是文明城市;没有绿,就不是文明城市。绿,意义和作用不限于“绿化”,而是标志着城市的文化品位。有没有“绿”,“绿”的面积大小、质量高低、养护得好坏,对城市的文明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绿”之于城市,象征着它的生机勃勃,是它的“气色”或“...  相似文献   

14.
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曾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两个”‘山’摞在一块儿,我请你出去!”作者利用“出”字字形结构的分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使语意表达得委婉诙谐,富有风趣,这样的辞格就叫作“析字”。“析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特点的前题下,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析字”常见的有两种类形: 1、离合析字——利用汉字结构的拆离与组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外部的思想”与“横向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9,(3):5-20
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再现”方式不断重复的同一性活动,它把瞬间的判断加以凝固,做出“必然性”的结论,并同时排斥精神的其他可能性。“外部的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精神传统的暴力,它认为“再现”最终会导致一种陌生事物之间关系的差异活动,这种关系遵循一种“横向的逻辑”。“横向的逻辑”放弃关于事物“起源”的假设,也就是不假定时间与空间中的“某一点”和“其他点”比照具有特权地位。事物不是按照某个中心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是无数个彼此毫无关系“点”的陌生合作关系促成的,而这样的合作关系具有任意性。在“横向的逻辑”中,用很多“出发点”或者“精神的拐点”代替独一无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一、宗教本质讨论的大概回顾 对一件事物进行定义,就是对一件事物的本质进行说明。对宗教进行定义,就是对宗教的本质进行准确的描述,也就是解决“宗教是什么”这个古老的问题。 在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从迈克斯·缪勒以后才真正兴盛起来的。然而,人类的宗教现象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加之人们都是在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认识宗教,  相似文献   

17.
各种感知觉中都有错觉现象,而以视错觉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和在心理学理论研究上,都具有一般空间知觉所不能取代的特殊作用。但是,目前在许多心理学书中对它却表述得十分模糊;一般都把它定义为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不言而喻,“不正确”是与正确相对的。显然,这个概念内涵包括着一切正确知觉以外的任何知觉形式,即  相似文献   

18.
评价和颂扬智力,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之一,有了这种价值,伊斯兰教的健全信仰才可以建立。圣先知穆罕默德说过:“每件事物都有支柱,穆民(信士)的支柱,就是他本人的智力,而其智力的强弱又形成他宗教功修的优劣。”这章圣训说明智力对于穆民的生活及其宗教修养,具有极重要意义。穆圣说的“每件事物都有支柱”就是说,每件事物必定要有一个基础,作为它存在和决定其性质的依据。对于一个穆民来说,决定自己优良品质和建立自己坚定信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一查,就可以知道“都”有两个读音、七个解释。其中有一个解释是这样的:“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在前”,这就是现代汉语语法所说的表示范围的副词。作为这样一个副词,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它有什么作用,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我们知道,每个人在对某类具体事物作出陈述  相似文献   

20.
自《我画佛像》一文面世以来,仍有不少朋友和同道要问我:是不是皈依了佛门,是否佛家弟子的问题。为此,我明确以答复大家:在佛门里,我只是位学生,而非行者。正如,有位老师说得好:“佛学不是迷信”,入道者不该成为迷道者;其实质内含也在于一个“佛”字”。———佛者,觉悟也,学佛、信佛就是要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迷信,不要执著。自小,我便有个怪脾气,许是那所谓的“童心”吧!那就是,对一些没有弄明白的事,总好问个清楚,想个透彻,仿佛不弄明白就不甘心……于是,我在学了舞台美术,明白了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之后,便对水粉画,油画和国画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