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灵哲学)问题传统研究的基础正在发生转变。早期关于认知与大脑无关的学说现在看来已站不住脚。随着神经科学揭示出更多的有关大脑的组织及动力学的方面的信息,这一点变得日益明显,即关于我们本性的理论必须考虑来自神经科学的信息。与这个进展相一致,我们期待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计算的共同研究,会更富有成效地提出以及可能大大地改革有关精神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哈:心灵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心灵哲学和诸如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有什么区别? 普:象哲学的所有其他分支一样,心灵哲学是对一大堆松散的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有时也会减少)。“心灵”概念本身,几千年来,变化极大,使事情更为复杂。例如,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与我们的“心灵”概念确切对应的概念。赛克(Psyche),或灵魂,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和我们的“心灵”并不等同,因为它包括诸如消化生殖等一些‘非精神”的功能。(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灵魂”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形式。这一概念明显地不如我们目前的“心灵”概念吗?)而且,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奴斯(nous),或理性,排除了许多我们认为是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被萨姆斯[thumos]取代,它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于心中的整合中心)。  相似文献   

3.
指称与语境     
克里普克与弗雷格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指称理论,而这两种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内涵语境内的共指称替换问题。替换原则(Principle of Substitutivity)说的是,用指称相同的词项替换句子中的指称词项后句子的真值不变。这个原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指称与真值之间的联系。但信念语境与模态语境内的指称似乎违背了这个原则,例如等同式“启明星=长庚星”和“启明星=启明星”在认知意义上可以不同。弗雷格关于等同式认知意义的研究导出了“涵义”(sense)这个概念。(Frege)克里普克面对的则是模态语境内的共指称替换问题。(Stanley)问题的格局现在…  相似文献   

4.
分析性心灵哲学中新生的关于自我的"索引词方案"不太关心有关自我的本体论、形而上学问题,至少不是一开始就切入这些问题。它试图通过对作为索引词的"我"的研究,最终澄清这个领域过去常陷入混乱的原因。尽管许多论者都倡导和坚持"索引词方案",但其内部差别很大,存在着"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笔者认为,"我"的用法很多,每种用法只要诚实地加以运用,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真实所指。哲学应关注的是它的两种指称:一是每个人对之有直觉的、同一不变、且贯穿一生的我;二是从这种自我中抽象出的作为一个最一般哲学范畴的自我。这种自我尽管不能是传统实我论所说的小人式实在,但有其特殊的本体论地位和作为整体性模块而表现出来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儒家“心性之学”的界定、历史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性之学”(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Soul)一词有广义、次狭义及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它应是所有民族(包括东方、西方诸民族)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指的是探讨人的存在的根本原理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以及各种宗教哲学思想中都有丰富的心性之学的内容,假如我们采取一种次狭义的看法,将范围缩小至中国哲学的话,那么,道家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无疑都以心性为讨论的重点。但从约定俗成的用法来看,“心性之学”似专指儒家哲学而言。本文将对“心性之学”的讨论限制到儒家,这是狭义的说法,只是为了将问题讨论的对象缩小,并不表示否认其他各派哲学都  相似文献   

6.
田平 《世界哲学》2001,(2):77-78
first person authority是心灵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在字面上,这一术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中文泽法:(1)译为“第一人称权威”;(2)译为“第一人权威”。我认为,第一种译法清晰地表达了first person authority的含义,准确地把握了心灵哲学家们使用这一术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而第二种译法则含义模糊。下面,我首先对心灵哲学中first person authority这个术语的含义作简要介绍,然后讨论将这个术语译为“第一人称权威”的理由所在。  相似文献   

7.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1,24(3):334-338
“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的发展研究是西方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迄今已取得长足进展并前景看好的热点探索领域。本来,“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常常不过是指称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法(heuristic)。但后来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儿童对心理生活的认识真的是一种“理论”,这就形成了所谓“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  相似文献   

8.
逻辑哲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路 《哲学动态》2003,(4):25-30
在英文中 ,与逻辑哲学相关的表达一般有三个 :哲学逻辑 (philosophicallogic)、逻辑哲学 (philosophyoflogic)和逻辑的哲学 (logicalphilosophy)。从文献来看 ,使用较多的是前两个。关于这两个表达 ,人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而且 ,即使是关于其中的某一个表达 ,看法也不一样。这些看法不仅表现出人们对逻辑哲学的不同理解 ,而且也反映出在以逻辑哲学为名的东西上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 ,罗素最早使用了“哲学逻辑”这个概念。但是 ,这个词以及与它相近的词“逻辑哲学”的频繁出现却是在进入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 ,不仅…  相似文献   

9.
王华平 《哲学研究》2012,(9):77-84,128
何以知道他人有心灵这个问题,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心身问题一道被认为是心灵哲学中最为基本的两个问题。今天,它已不再那么频繁地被人提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是被转换成了何以知道他人的心灵这样的"心灵理论"或"读心"问题。这种转换淡化了怀疑论意味,增强了自然主义色彩。不过,撇开背景性的差别,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一样的,即我们是如何将心理状态归与他人的。笔者正是在这样一种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他心问题"一词的。  相似文献   

10.
民众心理学研究与当代哲学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正如威尔逊 (R .A .Wilson)所说 :最近 2 0年来 ,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所思考的三个传统问题 (心 -物关系、心灵结构、第一人称观点 )“均会聚于一个问题之中 ,即分别被称之为常识心理学、命题态度或民众心理学的本质、地位和前途问题。”[1] 那么 ,什么是“民众心理学” ?其含义、内容、特征是什么 ?其地位和前途如何 ?研究民众心理学有何意义和价值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民众心理学的形式、内容和实质“民众心理学” (FolkPsychology ,以下…  相似文献   

11.
我将从我所喜爱的哲学的一般性解释开始。也就是说,我将要对我所理解的分析哲学的本性作出说明,并且同时还要实践这种哲学。当然,“哲学”这样一个大名称并不总是在一切时候都仅仅意谓着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它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意谓着一个并且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说明。奇怪的是,通过英语诗歌也能够对此作出说明。“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在英语诗歌中的出现并不是非常频繁。〔与其它的词,例如“love”(爱)以及“death”(死)相比,它出现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确出现了。在密尔顿的假面剧《科玛斯》(Comus)中,一个角色说道:“神圣的哲学是多么迷人呵!”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很少著作象H.-G.加达默尔的《真理和方法》这部巨著那样,丰富了当代哲学内部的和哲学之外的讨论;也很少著作象加达默尔的这部著作那样,具有这么多具体的不明确性。人们围绕着《真理和方法》中所论述的许多主要概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至于他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其他概念,则没有引起争论,其价值也没有受到损害。意义和指称就属于这类概念下面的讨论力求探讨加达默尔的“意义”的意义和“指称”的指称。这里讨论的问题,有的是我同意的,有的是我要批评的。只有当“意义”或“指称”所指的东西具有比较普遍性的时  相似文献   

13.
对颜色问题的关注贯穿维特根斯坦整个思想发展的过程,但在其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他对颜色问题的讨论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侧重。在早期的《逻辑哲学论》中,他将颜色问题作为逻辑结构讨论的一种方式,而在中期思想中则是将颜色作为命题表达方式的一种例证。到了后期,讨论的主要目的转变为澄清我们对颜色词的使用。虽然维特根斯坦对颜色问题有着大量论述,但他并没有提出一种颜色理论,而只是在讨论颜色词的不同用法。对颜色词用法的讨论构成其后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所指称的具体对象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指称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过程本身。夏甄陶教授在其《认识论引论》一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开启了近代以来的心智哲学,他提出的心身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心身区别和心身因果相互作用,似乎构成了迄今为止笛卡尔哲学的辩护者和反对者的共同领域。笛卡尔给他的后继者们留下两种可能性:或者是消解二元对立;或者是修订相互作用论,其后世的心智哲学基本上是沿着这两条道路前进的。而当代心智哲学对意识的分析也具体体现了现代哲学对于传统的作为认识主体的“心灵实体”的解构。一 意识的难解之谜关于意识的研究所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对象:一种是从主观的角度用内省方法得到的自己头脑中的“内部现象”,我们据此承认意…  相似文献   

16.
郭畑 《哲学研究》2022,(4):54-64
“道统”一词出现于唐代,武周盖畅著《道统》十卷,中唐李翰则以“道统”指称道人统领、佛教领袖。北宋张庭坚《念哉圣谟洋洋》一文是宋人使用“道统”一词的滥觞,但其“道统”是指王道之统、王统。李侗《罗从彦墓志铭》则以“道统”指称儒家道统观念,这种用法最终取代了以“道统”指称王统的用法。“道统”一词的本意是“道之统”,所以“道统”有时也会被用以指称佛、道二教之统。“道统”之“统”,既有共时性正统之意,也有历时性传统之意,两者的交汇点则是那些承递道统的贤哲,而这些贤哲又组成了断断续续的道统系谱。朱熹《中庸章句序》第一次围绕“道统”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发挥,由此开辟了新的哲学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17.
论“是”的哲学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基础的西方哲学的关键句式“X是”,采取与传统的“存在”理解不同的解读途径,从系词“是”的哲学用法入手进行重新理解。这样理解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西方本体论哲学中许多深不可测的问题,都可以从普通系词“是”的哲学用法中获得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留给后世的哲学遗产之一,是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哲学家们。当代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马里翁从"感体"概念入手,一改人们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理解,提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具有一元论意味的观念,即作为"第一原初概念"的心身统一的"被动思维"。但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新诠释不仅是过度的,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无益于真正解决心身关系难题。相反,坚持笛卡尔哲学固有的构成性旨趣,我们并非不能摆脱笛卡尔哲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的困境。超绝发生学正蕴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禀承笛卡尔的构成性方法论原则,达成对于心身对立的一种内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多元智能理论的神经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香港和澳门地区近年积极提倡素质教育 ,美国学者加德纳 (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TheoryofMultipleIntellgences)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期望这理论可以作为适性教育的指导思想。本文旨在阐释人类心灵的生物构造 ,以及从神经心理学 (neuropsychology)角度分析心灵 (mind)发展的三个层面 (感知的、创意的、统整的 ) ;继而介绍加德纳如何通过介定智能的八项基准 ,来建立至目前为止关于人类认知发展最完整的理论 ;最后尝试根据心灵发展的三个层面 ,辨别“智能”和“智慧”的涵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著作中Fetischismus及相关词Fetisch、Fetischdiener的使用,经历了由“沿用旧义”到“赋予新意”的“话语变迁”。这一“话语变迁”,缘于“指称对象”的“领域转移”:由指称社会崇拜现象(属“意识形态领域”)到指称商品生产与交换领域的现象。这一“领域转移”,是在马克思的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思想大背景下发生的,它缘于马克思对于两个“指称对象”的“共同点”的体认——“人手的产物”与“人脑的产物”作为“产物”都实现了相对于自己的“创造者”的“独立化”。不过,我们需要同时明确两个“指称对象”的差别:Fetischismus的“旧义”,泛指人们把某种自然或人造物看作具有魔力的东西而加以崇拜的社会现象,而马克思赋予Fetischismus的其中一个“新意”,却特指“经济学家”的一种“错认”;“崇拜”物与作为一种“错认”的“拜物教观念”,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