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维特根斯坦"生活形式"概念的通行解释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必须把它解释为镶嵌在某一社会中使用的多面相语言游戏的各种文化体系。但这个解释真的符合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观点吗?为此,本文将考察维特根斯坦手稿中对"语言游戏在人类生活中的嵌入"的论述。从那些论述中我们很可能发现,"生活形式"对应着"多种不同的生活形式"。事实上,"生活形式"概念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于"镶嵌着语言游戏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文化学家黄文山创建文化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文化问题,为中国及世界文化寻找出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讨论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采借中西文化之长、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方案,以复兴中华民族.1949年旅美以后,他在批判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以"中庸"法则做根据,建立以"中庸型文化"为核心的浑融的"会通文化",作为解决中西文化出路的最终方案.黄文山的这一"文化出路"观,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实现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钱志中 《学海》2014,(6):109-113
创意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政策是英国新工党执政后企望融合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在政治结构稳定、社会包容和谐、全球经济竞争与国家文化认同之间进行平衡设计的产物。其政策特征主要是以构建社会化市场为目标,以平等参与为手段,以直面市场的能力培训为措施,满足个体文化需求,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增长。创意伙伴计划是英国文化政策实施的切入点,项目实施内容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艺术普及与艺术教育,2005年之后开始向提升"创造性学习"的"校园改进计划"转移,以接轨经济市场。从实施效果看,混合文化政策自身的模糊性导致决策者的文化焦虑与政策摇摆;另一方面,文化过载客观上加剧了新的社会分化,创意经济所倡导的社会公平目标并未能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族制表业以设计创新,美善相兼;文化重构,器以栽道;科技优化,物尽其用为设计指导思想,今已在品类开发、文化发掘、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开始向高级阶段发展。在未来,我国民族制表业应以适度原则为基础,重视国产表设计的文化品格,并正确把握智能手表的发展契机。无论传统型手表还是智能手表,潜心研发设计、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是致胜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樊浩 《学海》2001,(1):92-98
本文以现代西方解释学为基本理论资源,指出古一今、中一外文化冲突的过程就是文化主体进行"意义"理解"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作品文本",而是"文化文本".文化冲突中价值建构的关键是确立"文化理解"的理念,进行"文化理解力"批判.文化目的性的合理性、"先见"的反思、创造力的培育,是"文化理解"的基本内涵;"忠实的理解"、"创造性的转化",是"文化理解力"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是凝结在文化中的文化其"神"。在认识和实践上守护住文化其"神",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本文提出文化生命结构的"形神统一"概念,并转化为一种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论,从文化其"神"与其"形"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了守护文化其"神"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种重"商"而轻"文"、重"形"而轻"神"的倾向。"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而消解了文化其"神",文化其"形"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或纯粹的商品符号。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坚持"形神统一",守护住文化其"神"。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和谐社会为视角建设和谐文化,重在突出"和谐"二字.实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功能与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盐城以滩涂湿地、海盐文化、红色精神、淮剧文化为特色,这些视觉文化资源是盐城视觉文化产业差异化路线的源泉。盐城文化产业必须以盐城居民视觉文化消费市场现状和审美价值取向为基础,将这些独特的文化样式"演绎"成视觉文化产品,激活居民的视觉文化消费需求,促进视觉文化消费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6,(1):212-216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丰富而深邃,其关于文化的论述有五大内核:唯物、辩证、实践的文化观;以"人"为主体的文化生成与发展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阶级利益的维护"意识;市民文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文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的最生动展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临床观察为根据,以文献回顾为基础,提出了"膜拜痴迷意识转换状况"是一种古老而后现代的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观点,并讨论了与发病相关的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医药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附魅"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巫术和"拜祖师"是其神秘化的主要手段。"附魅"缔造了权威,维护了受业者的既得利益,并为执业人员带来便利。近代科学以其精确性和实证性为传统医药文化的"祛魅"提供了契机。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返魅"现象。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是他的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在文化领导权理论中,葛兰西对文化领导权的前提、核心、夺取方式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把握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坚持"阵地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民主平等的工作方式,以获得民众的"认同";必须发挥知识分子的"社会水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境外敌对势力主导的向高校的宗教渗透中,文化宣教已成为一种隐性形式。一些宗教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打出"学术交流"的旗帜,资助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建构教会之外的"文化神学",翻译出版以宣教为宗旨的图书,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带有宣教性质的研讨班,开设"知识性"、"学术性"的宗教课程和讲座。此类文化宣教,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相悖,是境外敌对势力同我争夺大学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儒、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在美学领域儒、道文化更是各有千秋,但是又有着相同之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礼"它是以"仁"为根基,偏重于伦理学."仁"在儒家的思想之中是最高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是可以达到的,如<孟子·告子下>即说"人皆可以为尧舜"[1].  相似文献   

17.
网络游戏作为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具有审美文化的特征之外,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无论网络游戏曾经带给我们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仍然要在游戏时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不要过分沉迷于网络世界,请多关心现实中的情感与生活.用理性一点的眼光去看待游戏,让游戏成为审美,这才是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普米族宗教文化为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各美其美"是宗教和谐的前提条件,"美人之美"是宗教和谐的源泉动力,"美美与共"是宗教和谐的运作逻辑,"和而不同"是宗教和谐的终极目标。实际上,宗教文化自觉的历程就是宗教和谐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内涵是游戏的灵魂,传统道德文化是网络游戏得以传播的有效形式,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鲜活的人物是网络游戏取之不尽的素材,丰富的文化、文明的准则是网络游戏设计的丰富理念,精美的建筑、悦耳的音乐等审美元素是网络游戏引人入胜的场景。而网络游戏则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的现代方式,它有助于大众亲近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把握与弘扬传统文化。但网络游戏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却存在着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娱乐化的问题。这是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20.
黄有东 《现代哲学》2017,(4):115-120
要构建"文化"研究的中国特色话语范式,凸显"文化"研究的中国主体性,就必须对"文化"这个核心概念的中国意义有个明确的理解。考察"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古典意义生成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文"的文化意义,"化"的文化意义,"文化"的完整意义。通过对"文化"的词源学考察:"文"从自然形式进于精神道德内容,"化"由自然造化进于精神道德感化,可以清晰地认识"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古典意义:它是与"武力""武功"相对,以道德教化、道德感化为中心的文治教化、人文教化、人文化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