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逻辑学研究》2010,(1):125-132
<正>2009年10月8日——10日由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二届"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研讨会(The Second InternationalWorkshop on Logic、Rationality and Interaction,简称"LORI-Ⅱ")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盛况空前,有来自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冰岛、西班牙、芬兰、瑞典、比利时、卢森堡、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来自海外的学者40人。  相似文献   

2.
2013年10月18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逻辑学研讨会"清华邂逅阿姆斯特丹大学"在甲所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清华大学的刘奋荣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Sonja Smets具体组织。该会旨在加强清华大学同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和计算机研究所(Institute for Logic,Language and Computation,以下简写为ILLC)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双方在逻辑研究领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逻辑史(The 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4-26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荷兰莱登大学亚洲研究所主办,阿姆斯特丹大学承办。会议发起人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范本特姆(John van Benthem),中国清华大学的刘奋荣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谢立民  相似文献   

4.
沈榆平 《逻辑学研究》2009,2(4):114-119
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逻辑与认知国际研讨会自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内容涉及逻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认知科学和哲学,共同的目的在于发展中国的逻辑学研究及促进中国与国外逻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第八届逻辑与认知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日至4日在广州举行,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学者。会议录用了13篇论文作为发言稿,其中5篇特邀发言分别来自Edwin Mares、Greg Restall、Hiroakira Ono、Mark Reynoldsand、Mihir Chakraborty。会议内容涵盖了证明论、逻辑与代数、博弈论、语言学和哲学逻辑。例如Greg Restall的论文从确证与否证的角度来理解证明,并且考察这样的观点如何影响对证明结构及证明论的理解。在逻辑与代数的主题上,Hiroakira Ono教授着眼于在保持无穷交并下的代数完全性。哲学逻辑方面的论文有时态逻辑、信念逻辑、动态逻辑、条件句逻辑、模糊逻辑等。博弈论方面有对偏逻辑的博弈语义的考察。另外还有对论证理论的形式模型探讨。会议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肯定,为加强亚太地区逻辑学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会议主委会包括鞠实儿教授、Greg Restall、Hiroakira Ono和Mihir Chakraborty教授一致认为这样的合作与交流应该继续深入下去。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起所谓的亚太逻辑研究圈,从而更好地推进逻辑学在亚太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4月25日至26日"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博士生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到数理逻辑、哲学逻辑和逻辑哲学的多个分支和领域。这些报告展示了我国逻辑学目前发展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由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和重庆逻辑学会主办,国际符号逻辑学会协办的逻辑、语言与计算国际会议暨第二届东亚逻辑、语言与计算学校于2012年8月25日至31日在西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继2010年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欧逻辑、语言与计算冬令学校”之后的第二届活动,旨在对逻辑、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开展研讨,促进跨学科、跨地区学术交流与合作,展示现代逻辑与数学、哲学、语言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训练和培养青年学者,发现人才。  相似文献   

7.
杨丽婷 《现代哲学》2012,(2):126-127
"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3日在中山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国内学界众多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发起人刘森林教授(中山大学)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情况,即虚无主义是德国和俄国思想家反  相似文献   

8.
2009年9月19日至20日,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贵州大学哲学系承办的“当代中国逻辑学史”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单位1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是研讨《当代中国逻辑学史》著作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17-20日在贵州省毕节市举行,来自18个单位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邹崇理代表中国逻  相似文献   

10.
由南开大学哲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教务处和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协办的"今日逻辑教学国际研讨会"(Intemational Workshop on TeachingLogic Today)于2011年10月7日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这是在中国大陆召开的首次探讨逻辑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的国际研讨会。来自荷兰、美国、英国、西班牙、新西兰、印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学者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南开大学哲学院逻辑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研究》2012,(3):F0003-F0003
《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论文。《逻辑学研究》目前为季刊,逢每季度第三个月的18日出版。自2011年起,中英文分开隔期出版《逻辑学研究》征稿的内容将主要包括下述方向:符号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与哲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容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13.
量子测量实验显示部分经典逻辑规则在量子世界中失效。标准量子逻辑进路通过特有的希尔伯特空间的格运算揭示出一种内在于微观物理学理论的概念框架结构,也即量子力学测量命题的正交补模或弱模格,解释了经典分配律的失效,它在形式化方面十分完美,但在解释方面产生了一些概念混乱。在标准量子逻辑进路之外,赖欣巴赫通过引入"不确定"的第三真值独立地提出一种不同的量子逻辑模型来解释量子实在的特征,不是分配律而是排中律失效,但是他的三值量子逻辑由于缺乏标准量子逻辑的上述优点而被认为与量子力学的概率空间所要求的潜在逻辑有很少联系。本文尝试引入一种新的三值逻辑模型来说明量子实在,它有以下优点:(1)满足卢卡西维茨创立三值逻辑的最初语义学假定;(2)克服赖欣巴赫三值量子逻辑的缺陷;(3)澄清标准量子逻辑遭遇的概念混乱;(4)充分地保留经典逻辑规则,特别是标准量子逻辑主张放弃的分配律。  相似文献   

14.
“第八次中国逻辑大会”于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大津召开,全国逻辑学界2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逻辑大会由中国逻辑学会土办,每四年召开一次。本次人会听取和审议了中国逻辑学会第7届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5.
2011年6月13-18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举办了逻辑、语言和哲学讲习班与研讨会。本次活动的主旨是:对逻辑学、自然语言和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中的一些课题进行深入的介绍,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逻辑学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为期五天的讲习班与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活动的参加者有:阿姆斯特丹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范丙申(Johan vanBenthem)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斯托科霍夫(Martin Stokhof)教授,哥德堡大学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威斯特斯达(Dag Westerstahl)教授,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我们为期望收益最大化的信念和知识提供一个逻辑——信念与认知逻辑(DEL)。这个逻辑是基于决策理论和测度论的方法建立的,在其中信念和知识不会坍塌。  相似文献   

17.
《逻辑学研究》2019,(3):7-8
In late October last year,the workshop of national modern logic was held in Xiamen organized b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Modem Logic,the Logic Association of China and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Xiamen University.More than 100 scholars or graduate students attended the meeting.The topics of the workshop contain philosophical logic,mathematical logic,philosophy of logic,logic and language,and so on.There are seve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