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祝由"源于"祝于鬼神"的原始巫术形态,被后世医家发展为"祝说病由"的治疗方法,具有"移精变气"的根本意义。从当代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祝由",其中包含了沟通意识与无意识的功能与意义,蕴含着象征与感应的心理分析原理。从心理分析的观点对"祝由"加以解析,将有助于理解"祝由"所包含的重要的文化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临床案例介绍了当代精神分析技术和精神分析的态度。并进一步讨论了精神分析态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佛家,儒家,道家思想中包含的精神分析方法。发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可以与心理动力学思想产生共鸣,发展出一种“中国精神分析”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直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支配人们行为和意识的传统法文化心理定势,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法文化心理折射。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心理,对解释社会现象、了解国人法律心理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字与心理原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字中包含着心理原型 ,这种心理原型既具有深远的文化心理学方面的意义 ,具有其潜在的心理影响力 ;同时也具有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意义 ,能够体现在概念形成、模式识别和原型启发等诸多方面。本文作者对于汉字原型的研究 ,是为了发挥汉字潜在的心理意义 ,尤其是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1 汉字与心理原型的内涵心理学中所使用的“原型”概念 ,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 ;其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实际上 ,这两种原型概…  相似文献   

5.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申荷永  高岚 《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心理学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浩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95-800
文化心理学具有双重内涵。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以“文化心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另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强调研究者的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当前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未能有效整合“文化心理”与“心理文化”,这妨碍了对文化心理学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7.
李庆安 《心理科学》2016,39(2):497-511
以邓小平等29位中外杰出人物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32本传记为编码材料,以《论语管理素质编码手册》为工具,针对中外杰出人物儒家心理资产和债务的结构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外杰出人物的儒家心理资产结构中,明、语、功、友、劳、政和变的品质为七种关键品质;在中外杰出人物儒家心理债务的结构中,恶见、疑、瞋、慢、痴和贪的品质为六种核心品质。前者与道家智慧存在神秘的对应关系,后者与佛家智慧存在神秘的对应关系。基于该系列研究,修正了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格理论——中国人格模型,提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机理论——关键需要理论。  相似文献   

8.
"吃亏是福"是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本文首先剖析"吃亏是福"的内涵,认为"吃亏是福"心理主要指个体遇到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损失或毁坏等负性事件时所具有的一种认为自己得福的心理。然后,从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分析此现象的成因:从文化方面看,主要涉及传统福祸观的影响、中国人对福的偏爱、人我关系的亲疏程度三个方面;从心理层面看,主要涉及认知取向、心境、良知、自我防御四个方面。最后,从改变认知、调节情绪等方面做一总结,给人们自我心理保健以有益启示,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吃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心理测验及其特色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良轼 《心理科学》1999,22(2):132-135
文章对中国古代心理测验历史进行反思,认为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是以知人观为其理论依据,渊远流长,内容丰富,既有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小时空心理测验,也有西方至今尚未充分关注的大时空心理测验。文章还阐释了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的几个具体特色;置测验于生活实际中;文化与超文化测验井存;测验与选拨、训练、教学、娱乐相结合;精于定性,疏于定量。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中包含有丰富的医学保健心理思想,包括贵生论、全天论、养生论、情志相胜论等,其中有关人类本性的思想与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明中国古代医学保健心理思想的超前发达和先知先觉。《吕氏春秋》中的医学保健心理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本土心理学,挖掘、分析和总结这些医学保健心理思想并古为今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 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 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潘菽逝世已有30周年,中国心理学界缅怀他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弘扬他的三个心理学思想精义,将之体现在行动中,促进中国心理学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坚持潘菽“心理学是中间科学”的主张,使中国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方法与主题更加多元化; 秉承潘菽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遗志,提高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水平; 落实潘菽关于中国心理学“要走我们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特点”的倡议,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学体系,使中国心理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体系和灵魂上都真正获得独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包括知人观、知人术和有关认知者的理念等内容,是一个从有关知人的重要性、困难性、可能性到各种知人的方法、技巧以及认知者理念的内涵丰富的整体系统。知人术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方式,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有关具身认知的思想,与现代具身认知的理念相一致,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具身特点,显示出中国古人有关社会认知思想的先见性与高明性。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既是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认知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苏佳佳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20,52(3):386-398
西方“具身认知”心理学与赋存在中国文化里的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体知”心理学思想息息相通, 而中国文化又有其独异于西方文化的“身体”智慧。文化的源头实为神话。追根溯源, 本文主要从具身认知的视阈中将中西方神话中“身体”的角色两相比照, 首先从本体论维度以现象学诠释的方法来描述神话的身体母体是如何生成的, 并以天地开辟神话、万物肇始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为例揭示中国“身体”的本体论特色—— 一元论; 其次再从空间维度以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剖析神话的身体现象学场域是如何延展的, 并从物我同一角度、天人交感角度和人神相通角度来彰显中国“身体”的空间维度特色——气论; 最后再从时间维度以社会建构理论来解构神话的身体是如何在时间场域中流变的; 并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三个层面来表达中国“身体”的时间维度特色——易论。通过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具身智慧”, 以期为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心理学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作者跟随杨国枢教授推动本土心理学的学术历程,并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本土心理学运动必须以科学哲学作为基础。作者身体力行,在最近二三十年间,深入学习科学哲学的理论,逐步建立本土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其最终目标,是打算以儒家文化作为基底,吸纳西方近代文明的菁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摆脱西方学术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自主学术传统。作者认为,唯有大力发展本土社会科学,建立华人“自主的社会科学传统”,华人学术社群才有可能走出“学术自我殖民”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景怀斌 《心理学报》2002,34(3):107-112
近年来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嫌不够。本文认为 ,虽然传统中国文化没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的说法 ,但是由于人的存在的共同性 ,传统中国文化客观上具有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功能。这表现为三种思路 :信仰—养性的思路 ,养生—治身的思路 ,迷信—功利的思路。它们各自对心理健康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文章分析了这三种思路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对当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09,41(5):464-470
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中文版)形成于他自1902年在中国京师大学堂开始的心理学教学活动,出版于1905年11月。该书在日本发行而在中国发售,它是面向中国学生的心理学教材。服部宇之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科学心理学教材,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讲义》具有明显的进化论取向以及为教育服务的倾向。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教学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传播的开端。《心理学讲义》是以知、情、意三分法为基础的心理学体系。中国早期心理学术语与日本心理学中的同形汉字有着紧密联系,服部宇之吉直接采用日本心理学界通用的术语以解决汉语心理学术语的创制困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包括通过非言语行为进行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指通过对认知对象的非言语行为的判断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了解过程,包括视瞻、言语、容止、颜色、声音、好尚等内容。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认知,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认知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认知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岚  申荷永 《心理学报》1998,31(2):219-223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对于我们国内的心理学和人文科学都曾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荣格心理学本身,却与我们的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在荣格正是在充分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完善与发展民其分析心理学的体系。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汉学字维尔海姆,以及通过《易经》和“道”,分析与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中国传统 关系,阐述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