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关于"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是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后者以"知觉"为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交汇点,将"内时间意识结构"发展为"身体知觉内时间结构"。身体、知觉、时空性在这一层面上融合在一起,梅洛-庞蒂所追求的一种新的、更准确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得以生发。可见,人总是通过锚定于世的本己身体看世界而非"超然旁观","客观思维"的局限在此意义上也随之浮现。  相似文献   

2.
方向红 《哲学研究》2012,(4):65-73,128
自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身体所作的卓越分析以来,身体已经成为现象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今天,它已经越出了它所从出的领域,正在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带来新的视角,注入新的动力,例如,我们既可以看到以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概念为基础或受其启发  相似文献   

3.
身体承载着人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部,亦是感知、行动的工具。概述了西方身体现象学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深入分析了五种不同处境下,人对身体的不同知觉方式,剖析了患者和医生对身体知觉和理解的不同方式,阐述了西方身体现象学和身体知觉方式的研究可能对临床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呼吁医护人员要高度关注患者躯体体验的表达和意义问题,引导患者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知觉叙述的策略减轻病患带来的痛苦,为医患沟通架起平等对话的桥梁,改善临床医学中的非人性化和医患沟通不良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指责康德的空间学说缺乏彻底性,并试图从对空间事物的知觉上说明空间形式的感性构成,进而将几何空间阐释为知觉空间的观念化结果。但是,知觉空间的构成依赖于身体的构成,几何空间所依赖的观念化活动则将康德的"形式-赋予"功能转变成了"意义-构成",并在现象学还原中表现出身体性的含混性和意义的双侧性。这使得其意识的回溯方向存在着不同理解,先验哲学的彻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尔的空间构成,其彻底性不是导致空间理解的统一性,而是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正>一些研究者曾把"意识"作为现象学哲学的重点,这当然是有其道理的,但有一点被忽略了:现象学对"意识"的研究,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与"价值"问题,即"道德意识"纠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二、从知觉到身体———现象的本体论诠释众所周知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悬搁 ,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先验的“构成性的”本质域 ,它使“现象学科学”成为可能。 而梅洛 庞蒂对于知觉 现象场的分析所达到的现象学“剩余” ,却是一个非构成性的、暧昧的存在。所共同的只是 ,它们都意味着一种事物的起源。梅洛 庞蒂的分析依然是从传统的问题开始的 :我们如何知觉事物为客体 ?如何知觉自己的身体 (corps)使之区别于一般事物 ?如何知觉“自我” ?这一分析引导我们在所有这些种类的知觉中 ,均无例外地发现了那样的剩余。尽管存在着各种具体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留给后世的哲学遗产之一,是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哲学家们。当代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马里翁从"感体"概念入手,一改人们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理解,提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具有一元论意味的观念,即作为"第一原初概念"的心身统一的"被动思维"。但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新诠释不仅是过度的,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无益于真正解决心身关系难题。相反,坚持笛卡尔哲学固有的构成性旨趣,我们并非不能摆脱笛卡尔哲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的困境。超绝发生学正蕴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禀承笛卡尔的构成性方法论原则,达成对于心身对立的一种内在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延迟问题是虚拟现实技术面临的首要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预设的人体耦合机制和知觉回路,揭示出现行的虚拟现实技术预设了一种知觉要素之间彼此独立外在的积木模型的知觉哲学,与自然知觉经验"图形-背景"的可逆结构背道而驰。通过对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身体虚拟维度"这一主题的挖掘和解读,可得出上述差别带来的后果是:人类身体的虚拟维度在现行的、面向对象而非面向经验的虚拟现实系统中被抑制、坍缩,从而使延迟问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一书的解读和分析,阐述了海德格尔知觉现象学的意义和特征。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借助对康德存在论题(“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的现象学阐释,表明了对知觉行为进行现象学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两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他自己的知觉现象学:一方面,是对知觉行为的现象学描述,指出了知觉行为的意向性特征;另一方面,是阐明了知觉行为的存在论基础,进而突显了知觉现象在此在存在论建制中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严格地说,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并没有直接对"审美知觉"做出分析.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审美知觉"一词.但是,由于"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象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相似的"[1],换言之,"美学本来的学科性质与现象学的方法之间有着一种本质上的密切关系."[2]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对"知觉"的分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包含而且等同于对"审美知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沉浸式虚拟技术试图模拟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世界,但模拟对象并不等于模拟体验,由于其以对象为导向的技术沿承了传统知觉哲学的知觉观念,预设了各个知觉要素相互分立的积木模型,最终将难以实现强意义上的具身式沉浸,而只能实现弱意义上的想象式沉浸。从现象学对知觉的思想资源中可知,关于事物真实性的知觉信念产生的条件,是身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特定结构,这样的论点将有助于澄清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郁欣 《哲学研究》2015,(2):77-83,128
"他心知"问题在二十世纪初就已成为哲学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在当时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有关异己意识之把握的发生理论"。在这些发生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即模仿理论、类比推论理论和联想同感理论。但在现象学家们看来,这些发生理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象学所要做的恰恰是试图以一种"同感现象学"来取代这些发生理论。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他心知"问题的研究,在此新的视域下,现象学进路之得失需要得到反省。  相似文献   

13.
《知觉现象学》的"前言"是梅洛-庞蒂现象学的一个宣言,尽管看起来梅洛-庞蒂追随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但实际上他一开始就创立了他自己的现象学风格。本文通过探讨"前言"中五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哲学,进而探讨了意义与涵义、涵义与本质、意义与神秘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前言"中所预示的从现象学向存在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纵观王晓华教授的学术研究进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学术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身体为主体的个体是如何在这个世界开展他的生存实践活动(自然也就包括审美活动)。在王晓华教授看来,身体,只有身体才是审美的真正主体,意识只不过是身体的功能和活动,意识应该将审美主体的身份归还身体。只有正本清源,让身体重新恢复和呈现审美主体的尊严和意义,美学才能真正回归。正是基于此,王晓华教授彻底地建构了以身体为主体的身体美学体系,为身体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早在海德堡学派和图根特哈特之前,传统自身意识理论的基本主题就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专门而细致的关注。胡塞尔借助于对"原意识"和"反思"的区分,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探究了传统自身意识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原意识和反思之间奠基关系的厘清,胡塞尔现象学发展了一种新型的、不同于图根特哈特语义学进路的自身意识理论的"反思模式",它既有效避免了传统理论的循环困境,同时也没有窄化传统理论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8,(1):134-146
胡塞尔曾将其中后期提出并深入思考的意识发生问题和意识发生现象学的观念视作对早期的意识的静态结构现象学的克服。在他的发生问题思考中可以至少发现四种意义上的"发生"概念。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展开的发生现象学就是一种关于意识发生的普全认识论,一种对意识发生的现象学研究。它不仅要研究作为意识现象的世界的生成和发生,也要研究作为点和线的自我的生成和发生。尽管在胡塞尔本人看来,他的关于发生问题的思考尚未成熟到可以作为系统论述发表的地步,但是由胡塞尔开启的这个发生现象学研究的路向,的确为后人在此方向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舍勒的生命形而上学表面上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围绕着舍勒后期在实在性问题上对胡塞尔的批评,两者的工作缠绕在了一起。本文重新分析与检讨了舍勒在《唯心论与实在论》中针对胡塞尔所作的批评,以此说明,舍勒基于自己的实在理论对胡塞尔的批评是外在的,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生成分析是主体性视角下对实在性理论的贡献。同时,现象学还原也不构成胡塞尔和舍勒的实在性理论相互兼容的障碍。无论从有效意义出发还是从生命-抗阻出发理解实在性,其根本差别也只是在于方法论的视角的限制而非立场的相互冲突。胡塞尔的"原意见"和舍勒的"实在体验"等概念显示出的相互指引关系,表明二者可以共同组成一种更完整的现象学实在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以迪尔特·亨利希为代表的海德堡学派提出了"自身意识的问题",并对关于自身意识的反思理论作了批评。在面对分析的心灵哲学中的高阶表征理论与一阶自身表征理论时,这些批评彰显了其理论效力。在构建自身意识的理论模型时,我们要避免陷入海德堡学派所批评的反思理论。在现象学的传统中,我们通过对意识的时间结构、具身性,以及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织的现象学分析,能够有效回应海德堡学派的批评,从而提供一条研究自身意识的哲学进路。  相似文献   

19.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关系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分析中,实在性是一个"构成性"概念。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处在自然生活中的先验主体性设定了经验对象与世界的存在,并在纯粹的知觉意识中,获得了关于实在性存在的直接经验与证据。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知觉的具身化与交互主体性理论,辩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论题。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概念论基于概念能力对知觉的解释,一些现象学家们认为知觉经验具有基于身体运动的非概念的组织形式。本文将论证:与这种组织形式相对应,任何知觉经验需要满足一种独立于知觉因果机制的形式条件。在对事物及其属性的知觉中,事物知觉预设被感知事物的统一性,属性知觉预设被感知属性及其所属事物在变化的知觉条件下的存在。对于知觉者来说,知觉经验内容首先为其身体运动提供一种可利用的结构;知觉中被预设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存在是相对于其身体运动的一种预设。在感知-运动过程中,知觉者自身被预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体现为其身体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其身体的统一性构成其任何知觉经验和身体运动的一个初始的形式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