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明末清初中国礼仪之争过程中不同方面对儒教的判释和定位 ,说明儒教是教非教之争真正的源头是在这里。对儒教如此截然相反的判释是由于各方面不同的视角和立场 ,儒教非教说更深刻地把握了儒教的本质 ,而儒教是教说则是形式化的以偏盖全。这一争论影响到近代 ,乃至当今对儒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判定  相似文献   

2.
一、儒教是教说的理论意义儒教是教说的理论意义,归结到一点,就是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还历史以真实。而正确认识历史文化,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前提。比如现在不少权威性的文章和论断都认为,基督教是信上帝的,上帝是基督教的。然而实际情形是  相似文献   

3.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4.
儒教问题座谈会1997年4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召开关于儒教问题的第二次座谈会。参加者有“儒教是教”说的首倡者任继愈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章绍武先生,有宗教所领导戴康生、卓新平先生以及该所部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他们是:李富...  相似文献   

5.
在儒教论争的视域下,董仲舒对于理解儒教(儒学)的基本性质、存在形态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任继愈的“儒教是教说”、李申的中国儒教史研究,以及反对者提出的质疑与论辩,均对董仲舒进行了重点研究。各方关于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宗教属性,争议不大,甚至可以说存在一种共识。同时,儒教论争中亦广泛存在着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意蕴,这对于儒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来性—现实性”是荒木见悟的一个重要哲学方法论,贯穿其整个中国哲学及佛学研究的过程。这一方法论观念既源自其对儒佛两教重要经典的创造诠释,更是源自其深刻的宗教体验、身心体验乃至战争期间的生命体验,最终在《佛教与儒教》中以“序论”的方式登场。在儒佛思想构造中,正如“本来成佛”或“本来圣人”所示,不论儒佛教说存有多大歧义,都表现出对这一本来性问题的终极关怀;出世间性的佛教对现实性问题亦并不缺乏关心,相反,以冷峻的目光正视现实性,透过现实性以肯定本来性,这是华严学特别是宗密哲学所关注的重点。儒教对本来性与现实性的理论建构更是其核心主题,如宋明儒学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故超越儒佛宗派对立,以本来性与现实性的问题关切来整体审视儒佛两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进而为未来文化发展指明“现实本来性”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伊斯兰儒化辩李华英题记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儒化"、"附儒"、"靠拢儒家"之说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并看不出什么"儒化"痕迹。为此,我曾在1987年为一次国际伊斯兰学术研讨会写过一篇题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的文章。由于该文...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利玛窦等传教士为了传教而采取的尊重中国文化的做法,引起了方济各会、多明我会传教士的反对,由此爆发了著名的“礼仪之争”。这场争论进行了半个世纪,最后导致了中国清政府的“百年禁教”。其起因主要是: (一)利玛窦传教思想引起的争论“礼仪之争”的导因是从对“尊孔祭祖”和对中国文化中的“天主”与“上帝”等问题的争论开始的。但是,在当时的传教士中,并不是都如利玛窦那样对中国文化习俗给予应有的尊重,且一些人不愿下功夫学习中国文化,又带着欧洲文化至上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习俗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对利玛窦…  相似文献   

10.
宗教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申先生撰著的《中国儒教史》上下卷,己于1999年底和2000年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长达2000余页,约 150万字,200幅图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翔实而准确的资料为依据,从全新的视角对儒教、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总体上的描绘。通读全书,我们发现,《中国儒教史》既准确地反映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同时又集中地体现出作者严谨而扎实的治学方法。一、《中国儒教史》所作出的学术贡献 儒教是不是一种宗教?这在古代的中国,似乎已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本质的分层次说──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多角度论述李富阁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解决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又正在于真正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一、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丈化和合,德教儒沫。儒学源于中国,而泽被韩国,形成共同的传统文化。加之地域接壤,水陆往来十分方便,丈化成就彼此互通,而呈活耀的互动性。任何文化学术思想的交流.都下是单向的.单向使不能持久,互动才能流长。一、何谓性理学及其分系儒教思想何时东传韩国?见仁见智,或箕子东来说,或秦汉时东传说,或卫满朝鲜说①,或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说,莫衷一是。笔者同意卫满朝鲜说③。卫满朝鲜汉时届乐浪郡,随汉建制而导入汉代典章制度和文化思想。自汉初以来,有识之士在总结强秦速亡的经验教训时,历数秦朝的种种…  相似文献   

13.
儒教研究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般宗教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到会的有: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儒教是教说提出者任继愈先生,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吴云贵,副所长张新鹰、曹中建。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方克立、陈来、周桂钿。传统文化及宗教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张立文、蒙培元、赖永海、郑万耕、徐远和、蔡德贵、王中江、任延黎、方广锠、金正耀等,以及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伊斯兰儒化辩李华英题记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儒化"、"附儒"、"靠拢儒家"之说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并看不出什么"儒化"痕迹。为此,我曾在1987年为一次国际伊斯兰学术研讨会写过一篇题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的文章。由于该文...  相似文献   

15.
摆在中国思想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唯物史观但近代以来又能通过“进化论”的中介一跃而接受唯物史观?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也有所涉及,但我总觉得不仅语焉未详,而且多从典籍出发,拈出几条“引文”就来“证明”唯物史观是古代历史观的发展,似乎太轻率了。因为考察历史观的发展,不能仅从观念、文本出发,而应以历史、实践为出发点。而且,我感到,就是从文本出发的也往往是没有弄明白它的本来含义、体系结构、前后变迁。因此,我认为首先弄清楚古代历史观是什么,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要解答“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逐渐实现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中,经堂教育的倡兴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关键步骤。本文肯定了早年苏非派对经堂教育的影响以及后来排斥其影响的必然性,介绍了苏非著作列为经堂读本以及经师和经生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受苏非主义影响的情况,讨论了中国伊斯兰教中一度出现的教争现象,探讨了苏非著作作者的道统(或教团归属),进而得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几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对于“儒教(或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但它确是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最具挑战性,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众多中国学者甚感困惑的问题。然而,争论的文章发表在不同的书刊和专著中,查寻起来颇费周折。为使关注这一问题的广大学者较为便利而又全面地了解争论的情况及其发展脉络,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宗教文化出版社独具慧眼,特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者──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做主编,选编儒教问题不同观点的典型文章,于世纪交替之际(2000年11月)出版了《儒教问题争论集》。《儒教问题争论…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宗教,也是信教群众增加最快的宗教。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中国文化并逐步为全国10个少数民族所普遍信仰。虽然它是外来宗教、异质文化,却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抵制,相反,随着伊斯兰教的“儒化”,不断被中华文明吸纳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充分显示了伊斯兰教的灵活性和它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性。元明时期的大诗人萨都刺,元大都的设计者伊黑尔丁、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等这些名垂青史的中国穆斯林的杰出人物就是这种“适应”的代表。由于伊斯兰教在它创立时吸收了犹太教、…  相似文献   

19.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而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儒佛道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外来的佛教文化是如何得以与传统的儒、道融而为一的?其融合的基点是什么?根本契机何在?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质。印度佛教之所以能够通过中国化的过程而在中土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与儒、道一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社会历史的需要与佛教本身具有较高的思辨性等特点之外,与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又重读胡适先生在 2 0世纪 3 0年代所著的那篇著名的《说儒》 ,对其中的两个问题更感兴趣 ,即《说儒》中的第二个问题 :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第六个问题 :论老子是正宗的儒 ,并且是个殷商派的老儒。胡适当时发表这些观点时 ,由于与其有关的考古文物资料尚未发现 ,学术界怀疑者有之 ,反驳者有之。但胡适先生很自信 ,他在《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自序中说 :“《说儒》一篇提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的一个新鲜的看法 ,我自信这个看法 ,将来大概可以渐渐得着史学家的承认。虽然眼前还有不少怀疑的评论。”现在看来 ,胡适的上述两个观点已被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