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课诵《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时,在念完诸品经、诰后,高功便提提纲:“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表白接云:“欲免轮回苦,大众转天尊”,于是便起天尊板:“太乙救苦天尊”,大众列队出坛转天尊。这一位太乙救苦天尊,在道门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由于他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寻声赴感,救苦救难,故而在信徒心目中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尤其在度亡斋醮上,不论使用何种科书,无一不请天尊加持。社会中有人根据《封神演义》等小说,把这位天尊称为“太乙真人”,当成一般神仙看待,殊不知,此天尊于天界品位之高,是与三清四御同等尊贵的。道教神谱中至尊至贵者,首…  相似文献   

2.
封面说明     
金漆木雕虚皇供屏,清代,高210厘米,宽130厘米,厚60厘米,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为南方道观法坛上之供器。虚皇乃道教中最高境界的"仙山"。木雕供屏取仙山之意,屏中从上至下尊奉有三清、太乙救苦天尊、斗姆、雷神、真武、财神等二十五尊神像。供道士在做法事时礼拜之用。  相似文献   

3.
詹恒 《美与时代》2014,(7):128-128
道家养生文化是我国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相关资料文献里的养生图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甚至有些成为了具象性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当今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能更好的继承道家养生文化,怎样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发展,对于养生文化的图像性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管子》养生思想是以其哲学世界观及其主导下形成的生命观和人体观为基础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管子》的养生思想以“天精地形合为人”的生命观与“气者身之充”的身体观为基础,以“顺天之道”为养生原则,以“时动静”的养形论和“抟气”的精气修炼论与“修心静意”的养神论为核心内容,以“为身”、“长寿”及“为国”、“为天下”的体育目的论为旨归的完整体系。这样的养生体育形式强调精气神的修炼为强身健体之本,重视精神意识和内在生命力的精气在身心锻炼中的中心价值,更符合人作为形神合一统一体的生命本性。这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对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积极的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道德经》中的养生理法,以及有深刻养生智慧的心态论与养生原则,本文基本按《道德经》81章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进行了简明阐论。  相似文献   

6.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的乐教传统源出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文明,并非自儒家而始。"礼乐之治"下的乐教形态,以"厚人伦""美风俗"为教化手段,而以善治作为基本的政治目标。相应地,其间的道德观念也还处在政治话语的笼罩之下。这一乐教传统发展到孔子这里,开始演化出了具有根本意义的新面向:在重视乐教政治功能("移风易俗")的同时,孔子开始深入到个体的层面沉思乐之于生命完满的价值("成于乐")。委实,儒家之前的知识阶层对乐之于个体生命的修养价值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探讨,不过这些讨论还停留在养生的层面,大致未脱"卫生之术"的范围。早期儒家则一改养生的话头,转而以养德作为中心的关切,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以乐成德的修养论,而大成于荀子和《礼记》。这一乐本修养论(music-based cultivation)以自然情感治理为内容,试图通过性情训练为道德实践提供必要的主体保证。在早期儒学的脉络中,这一修养论的哲学基础可以通过《中庸》的"中和"观念得到合理的解释。最后,在一个高度物化的现代社会,人文性的乐本教养传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回归,对于我们追寻"好的生活"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充实和完善 ,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养生之义在于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 ,通过祛病防疾、修身养生 ,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在诸多的养生内容中 ,传统运动养生亦形成了以动静观为核心的理论、方法和运动形式。1 形神兼养为传统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1.1 神为形之主 ,养生首重养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 ,在人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调控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 ,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 ,产…  相似文献   

9.
前言 道教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尊崇《道德经》为至理经训,认为“道”是宇宙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根本。道教内丹炼养家继承先圣清静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运用于修身养性、内炼护命中。数千年来,道教十分重视养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养生内炼理论,历代精通内丹修炼的大师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0.
“道教养生学”是道门中人在致力于长生登仙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人生及其关系的理性思考。它以贵己重生为价值取向,以形神合一、与道合真为行为范式,以超越自我、安顿生命为终极目标,形成养生范畴论、养生宇宙论、养生过程论、养生社会论、养生身心论、养生自然论、养生环境论等系统理论。由于养生范畴的鲜明指向性强化了养生效能,从而使道教养生的思想精粹世代相传。本文择其要,从生道互保、形神俱妙、性命双修、动静互摄、先天后天等方面展开论述。一、生道相保:直指养生究竟“生”不仅指生命,还包含有生长、生成、化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管子》的健身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健身养生的终极目的是健康长寿。在新世纪人类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一个因生活方式不合理而导致的各种疑难病症,即“现代文明病”正日益侵害着人们的机体,制约着人类的寿命。为寻求解决途径,众多西方学者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的传统养生。这其中《管子》天人合一、形性相葆、节食慎居、充摄和成的健康观、生命观既与当今世界的整体健康观不谋而合,又对“现代文明病”的保健医疗发挥着惊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佛教经籍中,蕴藏了丰富的食疗养生文献和食疗思想。据统计,有约300部的佛教文献论述到食疗史料,“食”字在《大藏经》中重复出现了85685次,相关内容计约近百万字。从佛教经、律、论三藏中摘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分作佛经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律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论中的食疗养生文献和佛经食疗养生医案选论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将佛教之饮食与疾病诊疗及养生保健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地展示。同时,对佛教的四食、五药也作了相应地诠释。  相似文献   

13.
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世俗世界的美。它所拥有的"富贵"之意是对今世生活的高度概括。回族在艺术中借用和重塑了牡丹符号,彰显出两种文化在小传统层面的对话。被重塑后的牡丹符号在世俗层面呈现着回族对今世生活的追求,在神圣层面则是对后世乐园意象的隐喻,二者共同体现了回族"两世吉庆"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一九八八年第三期发表陈良运的文章《论<周易>的符号象征》认为,中国上古时代的《周易》就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自觉象征””但与黑格尔所定义的“象征”有不同:象征的“精神意义”不是直接与“感性形象”结合,而是与感性形象的抽象符号结合,形成独特的符号象征。化自然具象为观念符号,由观念符号组合出示“吉凶”的卦象,再由卦象生发出各种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养生主》是庄子的名篇,历代多有阐释者。其中庖丁解牛一段又被选入中学课本,使人们更多地知晓了其养生观念。然而,因为解读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庄子的养生思想多有微词。其实庄子所说的养生之生是指生命,养生并非只是颐养身心,以尽天年,还包括了全性、养亲的内容,即是其所说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相似文献   

17.
《养真集》是清代道教养生典籍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其阐论道教内炼养生的理法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因而流传广泛,影响久远,是研究清代道教养生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金符 《管子学刊》2005,(3):85-88,119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关于生命的认识基础上.传统文化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高度观照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化的产物,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运化具有相同的节律,与此相应,传统养生观要求顺应自然大化,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运化节律调养身心;传统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形体与精神相结合的整体,因此,在养生观上主张养神与养形相结合,提出了静以养神,动以养形的养生法则.  相似文献   

19.
徐一帆 《美与时代》2014,(11):120-121
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将目光从吃饱穿暖转向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健康和生命已经成为人类自身的基本关怀。在这种前提下,传统养生方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关注,成为了新的消费热点,并出现了产业化其趋势。试图通过对传统养生著作《遵生八笺》的分析,来对传统养生文化的产业化进行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陈星桥 《法音》2004,(2):29-33
十三、佛教徒的日常保健与养生“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但不管是那一门派,都须遵循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