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佛教改革中存在着"鸠占鹊巢"的模式,其特点是外来僧人或世俗力量进入既有的寺院体制,并逐渐取而代之。这一过程常常表现为寺院内部关于寺产、寺院管理权、宗派定位等方面的争议,并常有外来者的介入。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广济茅篷作为民国年间影响颇大的寺院,其改革的个案体现了外来者与本地人、改革者与既有体制、改革话语与权力格局等诸多问题,不仅展现了近代五台山的佛教生态,而且亦反映了近代佛教改革的重要特征及问题。  相似文献   

2.
尹娜 《法音》2015,(2):52-55
<正>众所周知,中国对日本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而佛教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与佛教相关的文化也开始生根发芽,佛教美术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日本从飞鸟时代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在寺院建筑等方面效仿中国,以致于当时日本出现了远高于其社会发展水平的寺院建筑与佛像雕塑。这种单纯的模仿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前期,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后日本中止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才告一段落。在中国佛教美  相似文献   

3.
徐玉成 《法音》2003,(9):27-29
近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寺院僧人和居士纷纷来信咨询有关宗教政策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新近提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现将收到的提问综合归纳为五个问题,并回复如下。1、问:佛教寺院为了修建殿堂,因资金不足需要向银行贷款时,可以用寺院向银行作财产抵押吗?答:不行。理由如下:第一、佛教寺院是佛教信徒从事佛教活动的地方,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这是佛教寺院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大区别。因此,佛教寺院的建设应当以十方檀信的自愿捐助为主,遵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为了保持寺院清净庄严的气氛,最好不要搞突击性大规模的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从近代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佛教改革,至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佛教有了迅速发展,"人间佛教"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佛教界不断地被各种问题困扰,特别是寺庙管理一直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未来的佛教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各个寺院都在做出摸索与尝试。本刊发表的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撰写的文章,介绍了弘法寺在寺庙管理与制度改革方面理念和具体做法,作者特别注意将古代的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以此来作为寺院管理改革的主要依据,并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之具有典型意义。本刊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把目光转向寺院管理,为未来的佛教发展,作出一些可贵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5.
编后语     
《法音》1994,(8)
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他还指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逆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中国佛教协会于今年七月颁布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实施暂行办法》,规定由中国佛教协会对全国的传戒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审批,并对传戒寺院、传戒人员、受戒人员的资格作了严格规定,以保证传戒…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由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书名并作序的《中国佛教寺院大观》大型画册(下卷)于最近出版。 这套由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经贸世界杂志社历时4年联合编辑完成的大型画册(共上下两册,上卷已于1999年9月编辑完成),共编入近300多座我国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佛教重点寺院,共计424页,大16开本,700多幅图片,近10万多文字。首次包括了台、港、澳地区的佛教寺院,并采用中、英、藏三种文字的编辑形式,真实、系统地向海内外介绍和展示了我国佛教寺院的历史沿革、现…  相似文献   

7.
仁青安杰 《法音》2012,(6):25-27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和藏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特有的教育模式,即以寺院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实现佛教价值观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一、藏传佛教传统教育及发展藏传佛教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寺院教育,依靠寺院进行传播和弘扬佛教的利他精神。寺院教育最初也是伴随佛教的传播而产生,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而发展。  相似文献   

8.
佛教寺院财产的管理问题,这是中国历代佛教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北洋政府时期政权变动频繁,军阀混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宗教管理问题也时时困扰当局执政者。由于自身的财政压力所以政府对佛教的寺产时存觊觎之心,佛教事务的管理的重心也主要在佛教寺院财产方面。在佛教管理机构设置上,盛行于封建帝制时代的僧官制度被废止,佛教事务由内务部礼俗司管理。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与法规,将佛教事务的管理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但是佛教寺产的归属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本文从宗教政策的变化、宗教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寺院管理暂行规则》的颁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期的佛教政策以及政府对寺院财产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佛教影响大、传统深厚的国家。在长期佛教文化活动中,历代先人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寺院,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到各地寺院参观,常看到形式极不同的寺院建筑,如唐代以前的寺院多以大雄宝殿为主的建筑群,有时或以佛塔相伴。而在宋代以后出现伽蓝七殿式(如北京法源寺)。另外佛教各宗派不同,其建筑形式差异也很大,如密宗佛教和禅宗佛教差异很大。密宗佛教多带有西藏建筑特点,而寺院禅宗则是汉族化特点突出。有的寺院因山势而异,也有的因建筑结构不同而出现变化。总之,我国的寺院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观光…  相似文献   

10.
普正 《法音》2002,(3):30-34
韩国曹溪宗有两千多所寺院,寺院的名称或依佛菩萨名,或依经名,或依地名,风格各异。有崇奉华严教义的华严宗刹,也有信奉阿弥陀佛或弥勒菩萨的净土寺院,以及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建立的观音道场。寺院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寺院的性格特征。在曹溪宗寺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宝宗刹,由佛宝宗刹通度寺、法宝宗刹海印寺、僧宝宗刹松广寺构成,以此反映佛教的主体是佛法僧三宝。其中通度寺以奉安佛陀的真身舍利和袈裟著称;海印寺因藏有闻名世界的八万大藏经而得名;松广寺因曾出过以普照国师为首的十六位国师闻名。本文首先介绍佛宝宗…  相似文献   

11.
永寿 《法音》2006,(3):19-19
各位理事:我受常务理事会委托,向大会做关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修正案的说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自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以来,对于规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的管理工作,发扬佛教和合共住的优良传统,加强佛教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住规约》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仍然继续执行。但是,十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寺院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僧人年老扶养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僧人年老后,行动不便,得不…  相似文献   

12.
马熙 《中国宗教》2023,(6):86-87
<正>在中国宗教研究中,唐代佛教是一个具有恒久魅力的领域。20世纪后期以来,国内外有关唐代寺院、丝绸之路的佛教研究,有向纵深推进的趋势,近十年间更成为新的热点。在这方面,十分引人注目的,是湛如教授近作《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中华书局,2022年)。该书不但对以西明寺为中心的佛教史事彰往考来,更于寺院史研究发凡起例,可谓“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  相似文献   

13.
人们开始从多元角度对佛教、佛学进行重新审视,并将眼光落在佛教、佛学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层面上,其中佛教管理学的研究,近年来颇受学界重视。但佛教与管理学之间究竟有哪些契合点呢?佛教管理学成立的依据及特质又在哪里呢? 从实践方面来说,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是一个实体,有庞大的教团、众多的寺院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佛教必然要有相应的组织与管理制度、思想,对其人员、寺院、经济进行组织、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2018,(10):37-39
普陀山现已修建开放的佛教寺院有50多处,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协”)和寺院僧团两套组织构成了整体寺院群。佛协是管理服务实体,僧团是宗教修行组织。这样的组织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团体管理要求,又继承了传统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全山寺院(单位)功能与定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物业管理改革已在一些佛教寺院中试水先行,即将寺院物业委托给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寺庙僧人则从这些管理领域退出,这种做法,在教内外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反响.作者认为要正确衡量当前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利弊得失,首先必须厘清寺院物业管理与寺院的主要功能即佛法修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度,让改革朝着正确的方面推进.因此,在改革中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和对策:首先,应该以中道观来处理这一两难选择,折衷取舍,新旧兼顾,即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和寺院常住的管理职责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和界定;其次,为了便于这种范围划分和职能界定,有必要对寺院进行职能分区,如将寺院划分为“公众开放区”和“宗教修持区”,开放区的大部分事务可由专业公司管理,修持区的绝大部分事务则必须由僧人自己管理;第三,对那些不能强制划分的部分实行共同管理,对共同管理的权限和范围作适当的划分;最后,在引进物业公司之前,寺院应未雨绸缪,对两序职事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划归物业公司管理的堂口寮舍,其原有职事之职能和任务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及时制订出新的寺院管理计划和僧众修持计划,使因转轨而出现的空白由新的学修计划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00,(9)
第一条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订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为加强寺院的管理和建设,摄受僧众,令正法久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以下简称寺院住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和资格:爱国爱教,遵守法纪;勤修三学,戒行清净,办事公道;有相当组织领导能力;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水平,毕业于中级以上佛教院校或具有同等佛学水平;年龄三十周岁以上,戒腊十年以上。 第三条寺院住持的产生必须贯彻民主协商、选贤任能的原则。寺院住持,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协调,经本寺前任住持及两序大众协商推举,报省、…  相似文献   

17.
中国都市佛教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以道济为代表,传统都市佛教凸显空间性,即都市与山林作为对立范畴的独特意义;以太虚为代表,近代都市佛教凸显合法性,即佛教与时代变迁的相互应和;当代中国进入消费社会以来,都市中普遍出现的以商业诉求和旅游形态为主要表现的佛教,是都市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的都市佛教解决了自身的合法性问题,而第三阶段的都市佛教则全面介入了世俗生活。第四阶段的都市佛教应该超越前三个阶段,以对世俗生活的有限介入,通过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复兴宗教体验,形塑宗教记忆,从而起到缓解都市生活节奏的重要作用。在后工业社会与数字媒体时代中,佛教的现代转型应保持未完成态,从而显现出新的属性。  相似文献   

18.
正抵御商业化的侵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引导僧团开展制度性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而寺院的财务监督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值得深入探讨。一2017年底,国家宗教局等12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领域商业  相似文献   

19.
一、导言 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是信仰理念展现和发挥的枢纽,是修行实践和社会教化的基地;是反映佛教面貌的一面镜子,是了解佛教精神的一个窗口,是佛教荣辱兴衰的一种象征。因此,寺院的社会价值不应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壮美,而主要在于其精神内涵的崇高,在于其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所以,寺院不但是佛教活动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是佛教信仰的精神实体,其信仰建设才是根本。 寺院主要由出家僧众住持,因此,信仰建设首先应从出家僧众开始。更重要的,他们(她们)是在家信众的领路人,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格楷模。对一般信仰者来说…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佛教考察散记廖立地应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先生的邀请,我们于去年5月间先后访问了日本的东京、京都和大限的6个佛教寺院。中国的佛教来自印度,而日本的佛教又来自中国,在所到的寺院看到不少中国佛教的痕迹。我们在菅原钧先生处拿到的《佛说阿弥陀经》完全是用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