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鹤 《中国道教》2013,(1):20-22
五显大帝信仰始于唐朝,祖庙为江西婺源的灵顺庙,多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集居地.然而在北京却也曾经存在过一座五显财神庙,只是鲜为人知.它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于1987年被拆除.五显财神庙会在明清直至民国时期老北京庙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于明代五显信仰进入国家祀典,北京五显财神庙也在彼时应运而建,明英宗天顺年间建于西南彰仪门(又名广宁门,今广安门)外五六里的柳巷村,并于清乾隆元年(1736)及五十一年(1786)重修.该庙占地面积7亩多(约合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殿堂、房屋52间.  相似文献   

2.
唐朝武庙是祭祀姜太公为代表的历代军事家的庙宇。武庙最初源自由姜太公个人崇拜的太公庙。唐朝开创武庙国家祭祀之先河是军功崇拜的最主要体现。唐朝武庙祭祀体系完整,礼仪规格同于文庙。虽然武庙地位在唐朝亦有反复,但举国上下对姜太公的崇拜却一以贯之。武庙倡扬了唐朝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雨访天官庙     
金秋九月,天下着绵绵细雨,我们驾车来到川南崇州市的九龙沟风景区,沿着林荫道行进百米就左拐上一条泥泞小路。听说小路的尽头有座远近闻名的道教天官庙。相传唐朝玄奘法师,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回来路经天官庙时,将挑经书的扁担插在庙门前的园林里,把白龙马拴在拴马石上,便进庙休息  相似文献   

4.
王群韬  安建峰 《孔子研究》2023,(5):52-58+158
自唐代确立“庙学一体”制度后,最基层的文庙(庙学)设于州县,一般不在县级以下区域修建文庙。晋东南地区的乡村文庙现象,似与礼制不符。稽考相关碑刻资料可知,元代兴建的社学是这类乡村文庙的主要来源,因其具有“学舍—礼殿”并存的形制格局,实质上是一种兼有文教与祭孔功能的社学型文庙。元代晋东南社学型文庙的礼仪空间多采用“二公十哲”祀位模式,并仿照州县庙学举行“释奠之礼”。从类型上看,社学型文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学校文庙”。  相似文献   

5.
徽州雕饰作为徽州传统工艺的优秀代表,它根植于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其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已不仅仅是作为徽州传统建筑的一种附属装饰,更是当时一定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审美风尚及文化内蕴的物化呈现。而有"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儒家的一些思想观念渗透到徽州文化之中,并对徽州建筑的装饰题材亦产生了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通过徽州建筑雕饰的题材内容来探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孝道观、入仕观以及忠义观等儒家观念。  相似文献   

6.
许多朝鲜人和日本人,都克服种种困难到中国唐朝学习佛教。《新唐书》中记载了一条从登州出发——经过庙岛列岛和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旅顺的海路。从此沿辽东半岛南  相似文献   

7.
李世峥 《天风》2011,(11):59-60
从我国目前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东南地区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中西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不容否认的因素,就是东南地区以其独特的用人机制,吸引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促进了东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当这种良好的用人环境形成之后,便自然能够更加有效地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于是,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中西部地区的优秀人才,离开故土,直奔东南,人们在为此惋惜的同时,将这个现象调侃为“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8.
徽州理学史的书写,可以从北宋初年理学思潮甫兴开始。在北宋早期即有徽州学者接触和传播理学,后期还出现了诸多有一定影响的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有闵景芬、江致一、江致虚、朱松、程鼎、滕恺、李缯等人。他们的言行,谱写了理学在徽州地域化的序章。北宋及两宋之交,徽州出现理学思潮,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特殊的地域因素。它为其后该区域出现朱子学的重要学术流派——"新安理学",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地带,水碧山青,钟灵毓秀。卢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木雕与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指具有徽派风格的三种地方传统古建筑雕刻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志诚堂里的木雕栩栩如生,被誉为“雕刻艺术的博物馆”,花窗是志诚堂木雕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木雕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以志诚堂花窗为例,研究木雕的发展现状与原因,从而为徽州木雕的长远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及建议,弘扬徽州优秀的木雕文化。  相似文献   

10.
《父母恩重经》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在唐朝的出现,既与唐朝统治者提倡《孝经》和孝道的文化政策有关,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正>监利县城历史上有四十八庙之说,其中又以天府庙规模和影响最大。据说天府庙高大雄伟,气势恢宏,一度是监利县城的城市坐标。曾经有"南城隍,北天府"一说。湖北省监利县位于荆江北岸,属巴楚文化区域。自古以来,这里宗教氛围浓郁,县域内信士众多,庙宇林立。时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仅县城就有四十八庙之说,包括天  相似文献   

12.
徽州古民居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宝库,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周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活水,其"天人合一"、"保合太和"、"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对徽州古民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徽州古民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研究徽州古民居所体现的《周易》美学思想,有助于体认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宣扬徽州古民居,从而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它的美。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代表的徽州砖雕艺术,表现题材多来源于徽州地区民俗、民间文化,是徽州地区民俗、民间文化的具体物化,同时折射出徽州人民古朴素雅之家风。徽州砖雕作品中有不同的"图式"主题,对"图式"主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初步解读,在分析徽州砖雕"图式"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基础之上,重点诠释徽州砖雕"图式"内容与徽州家风传承之关系,并探讨其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在谈到宋代文化时曾经这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陈先生的这个说法,已经是当代学术界的共识。宋朝一转唐朝的恢宏气象,收敛锋芒,静心修为,开启了一个与唐朝截然不同的文化盛世,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庙会的文化经济特色及其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庙会的文化经济特色及其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展望秦永红庙会亦称“庙市”,是特定日期在寺观内及其附近举办的集市活动,一般与宗教节日和当地民俗相联。庙会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由产生、发展到相沿成习的曲折过程。从它产生之日起,它就与文化艺术密切相联,渐...  相似文献   

16.
吕颖辉 《美与时代》2013,(12):14-14
高士廉作为渤海高氏家族在唐朝初年的代表,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唐朝初年的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在唐初开始传入中国。学术界较为一致 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是在唐永徽二年(651年)由大食使节传入中国,如此算来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50年的历史。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对伊斯兰教有不同称法,唐宋时期称大食法,元代称回回法,明清时期称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解放以后通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随阿拉伯中亚穆斯林入华而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壮大。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随贡使、使节传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  相似文献   

18.
尤佳  周斌 《中国道教》2011,(2):16-24
唐朝是我国道教发展的繁盛时期,尤其是唐玄宗在位期间,李唐王朝的崇道活动更是被推向了顶峰。但是唐朝中期以后,道教在前进的发展进程中却遭遇到强劲的阻力,先是安史之乱,后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流派,徽州古民居在我国乃至世界传统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我国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徽州古民居仍然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皖南大地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其精巧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等无不体现着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塔,是随着印度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在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和改造外来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楚文为stupa,音译为堵波,原义为“坟”、“圆冢”,起源于印度,是保存和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用的建筑物;另一种无“舍利”的塔称支提塔。最初两种塔的形式可能完全一样,均为半圆形,后来两种塔形逐渐有了分别,堵波发展成了由台基、栏、覆钵、平头、竿、伞等部分组成的佛塔;支提塔发展成了一种专供信徒礼拜的塔庙形式。无论是堵波还是支提,都是印度佛教早期的崇拜形式。这两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