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天津市安定医院(300074)刘建勋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人类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有所不同;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由于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同步,其人群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亦有所差异。从历史上看,人类...  相似文献   

2.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燕连福 《世界哲学》2009,(3):156-160
张再林先生在其《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做了一种崭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从意识哲学的视角不可能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这种阐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宇宙观、宗教观、伦理学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彻底的“身本主义”特质;这种阐释给我们的当代启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是“隐身于世界”而是“挺身于世界”的哲学,其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身道合一”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医风建设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医风建设的运行机制潍坊医学院(261042)姜维茂,程乐森认真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德医风建设运行机制,其实际意义在于不断创造新经验,使医德医风建设上水平;理论意义在于确立新的观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德医风建设新...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暂且借助神性力量替代其现实弱小的人类力量以应付人类终极需求的社会历史现象。基于这一定义,作者提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而不在于神;宗教的本质在于人的特定存在即人类弱小力量与其强劲终极需求的矛盾;宗教的本质是理性的,宗教的特征是神性的;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或必然性)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或者说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宗教存在的价值在于人类的终极需求,宗教存在的形式在于宗教的神性力量或种性特征;宗教可依据人类对自然、自身和社会的三种不同终极需求分类为自然宗教、生命宗教和社会宗教;宗教的理性本质决定了宗教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人类力量对神性力量的逐步取代则反映了宗教演变的历史特征。在本文中,作者将据此基本观点,对吕大吉教授关于宗教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提出质疑和异议。  相似文献   

6.
山的伟大,不在于连绵不绝,而在于那份深沉与稳重;海的浩瀚,不在于波澜壮阔,而在于能容万物的宽广胸襟;人的壮烈,不在于丰功伟绩,而在于一身豪气满腔热血,失败有时候能让一个人名垂千古,演绎出沉郁悲怆的绝唱。  相似文献   

7.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孔子首先用蔑视的态度表达对死亡的超越,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杀身成仁”和“慎终追远”的思想,前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它用“崇高的死”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赋予生命一种永恒的价值;后者则更易于消解普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使他们在血脉延续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对国人心灵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脑死与捕鲸     
脑死与捕鲸日本明星大学小阪康治在当前日本所面临的许多医学哲学问题中,承认脑死即是死亡;因心脏死而做脏器移植手术问题,有着各式各样的议论。拙文想着重从思想感情角度,针对脑死与心脏死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医学伦理与生死观问题的难点在于:在医疗第一线上,常...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在老一代学者中,汤用彤先生的相关著述尤其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可以说是这些硕果中的“最有权威之作”。其原因在于,汤氏的研究不但“训练极精,工具也好,方法又细密”①,而且既有宏观的宗教哲学之导引②,更有新人文主义的文化诉求为其提供动力,此即取譬于中古中印文化交流史,为“昌明国故,融化新知”③、建构中国新文化提供借鉴与资源;并借助于对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俾古圣先贤伟大之人格思想,终得光辉于世。”④ 汤用彤在中国佛教史这一领域里所作出的贡献颇多,本文仅拟综述其…  相似文献   

10.
辞世教育在于提升临终者生命的意义与品质。通过辞世教育使人们坦然面对死亡这个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而死亡又是各类宗教最关注的内容,各宗教都有对死亡奥秘的深入诠释,对死后世界的详尽描述。宗教在辞世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性,辞世教育可以借鉴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11.
对于“敬重”这一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可以从情感、认知和意动三个维度来加以考察。从情感的维度看,敬重始于因道德法则对“自矜”的限制和对“自大”的消除从而在主体内心产生的痛苦体验,终于内心情绪激荡消退而达到的平静状态。从认知的维度看,敬重的意识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对道德法则直接规定意志的意识;二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的意识;三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认同的意识。这三层意识伴随着敬重的情感状态并构成了由痛苦引起的情绪激荡消退后留存于内心的东西。从意动的维度看,敬重之所以能够成为动机,首先在于人性的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恶意而只是一种心灵的颠倒,从而我们仍然有机会再将其颠倒过来;其次在于敬重对自爱动机的克服,从而使道德法则的权威向主体显现;最后在于主体对自爱原则和道德法则的重新排序,从而道德法则被选择为行为的动机。主体的道德行为并非出于敬重感的强制,而是仍然建基于主体的自主性之中。  相似文献   

12.
辞世教育在于提升临终者生命的意义与品质.通过辞世教育使人们坦然面对死亡这个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而死亡又是各类宗教最关注的内容,各宗教都有对死亡奥秘的深入诠释,对死后世界的详尽描述.宗教在辞世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性,辞世教育可以借鉴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13.
詹石窗教授主撰的《中国宗教思想通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综论中国宗教思想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其主要特点有三:第一,建立了严密的逻辑框架,运用系统思维进行论述;第二,善于澄清前提,划分界限,论证严谨有力;第三,紧密联系实际,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现实价值。学术贡献有二:第一次对中国宗教的“人学”思想作了立体式阐述;第一次对中国宗教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如中国宗教思想的研究领域的拓展、科研方法的创新、科研队伍的打造等。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的前提是以人为中心。从维护个人尊严和自由,到关注人类平等权益;从针对人生的现实关注,到展望人类前景的终极关怀;因而成为人性发展的普世眭需求。优秀的画作之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不仅是由于它们显示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更在于它们闪耀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在代表中国传统绘画主流的文人画中,这种人文精神挥发得尤为淋漓尽致,赋予了中国绘画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向死而生     
正老天对世间所有人的最大公平是"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它的唯一性,复杂在于它的多样性。海德格尔从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反推"向死而生"。我国圣哲孔老先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追问也充满了对于生与死关系向度的哲学考量。将其辩证的逻辑换位"未知死,焉知生"实际上也是"向死而生"的另外  相似文献   

16.
丁立群 《哲学动态》2023,(8):5-13+126-127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在世界现代化中构建一种特殊化的中国模式,而是超越世界现代化诸多形态以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世界现代化经历了从西方一元的现代化到发展中国家多元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又要避免陷入现代化的相对主义泥淖,这归根到底是重建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问题。本文尝试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和经验主义囿限,主张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四个层面的普遍规定:技术和经济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的社会、劳动以及社会管理的精细分工和权力职能系统;以完整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化;作为现代化核心的人的现代化。对现代化普遍本质的构建具有规范性意义,既是对世界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理想建构。它贯穿着辩证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理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构建和创造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本质,破解了现代化理解的“历史”与“地理”的还原论,对世界现代化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现代化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的重构,破解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一、导言 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是信仰理念展现和发挥的枢纽,是修行实践和社会教化的基地;是反映佛教面貌的一面镜子,是了解佛教精神的一个窗口,是佛教荣辱兴衰的一种象征。因此,寺院的社会价值不应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壮美,而主要在于其精神内涵的崇高,在于其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所以,寺院不但是佛教活动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是佛教信仰的精神实体,其信仰建设才是根本。 寺院主要由出家僧众住持,因此,信仰建设首先应从出家僧众开始。更重要的,他们(她们)是在家信众的领路人,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格楷模。对一般信仰者来说…  相似文献   

18.
蒂利希的超自然象征理论深刻形塑了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的功能判断,这至少反映在三个层面:第一,蒂利希的宗教类型说及其象征理论,影响了杨庆堃对儒学特质的判断,也奠定了其作品中宗教发挥伦理功能的象征机制;第二,蒂利希关于儒学和独立宗教之间实现象征合作的历史判断,主导了杨庆堃对中国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内在动力机制的分析;第三,帝制中国通过神灵敕封来实现宗教治理、构建伦理认同的政治技艺,也仰赖于蒂利希所说的——超自然象征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死亡往往给人们带来心理的恐惧,与死亡相伴随的就是丧葬。传统的丧葬礼俗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特殊的社会功能。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俗心理层面的考察,揭示其如何从注意的转移、利用情绪的感染性和情境性、精神依托以及满足人们归属感的需要这四个方面来帮助人们克服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以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坛荟萃     
杨岚钱穆论中国文化的出路钱穆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文化学家。他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系于文化的命运,振兴中国文化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钱穆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国家民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的发舒与成长。”在他看来,国家民族的生命在于其文化,因此,救国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