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三十年间(1860-1895),尽管教案频发,但英国和加拿大基督教会在台湾进行的传教事业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与此同时,基督教会在台湾创办了近代教育,设立各类学校,推广白话字、创办报纸等.教会教育引进西方先进教育观念和方式,客观上对晚清台湾教育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要:晚清在台传教士的宣教重点曾发生由汉人向原住民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中,传教士在观念上对基督教传统人种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产生了可以将原住民培养成为"上帝优秀子民"的思想。同时,对原住民的处境既感同情,又加以批判,形成了颇为矛盾的原住民观。基督教在原住民中的传播,加快了原始社会的解体,亦造成原住民在文化上的变迁。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传教士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造成台湾基督教长期分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自清末以来,著名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张亦镜开始探讨基督教本色神学问题。他站在"基督教审判文化"的立场上对中国文化进行选择性审判:对儒家思想、祭祖和佛教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原因是神的作为印迹较少;对道教和墨学持欣赏的态度,原因是神的作为印迹较多。虽然这种选择性审判中国文化不免带有武断粗糙之嫌,但还是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中间本色神学路线,这条路线兼顾了中国人与基督信仰的"双面人"特点,可以为当今基督教本色神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乾隆朝的四库馆臣对西学的立场,与西学东渐大背景下中国传统知识形态的变化具有重大关系。他们继承了康熙时期对西学的基本政策,其观念基础是顺治时期延续下来的"西学中源"观,乾嘉士人承袭并坚守这一观念,从而使其思想与社会基础愈加稳固。从四库馆臣的西学观及其思想来源等方面考察,可以揭示清中期的中西文化互动轨迹。  相似文献   

5.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06,(4):127-128
先秦时期,墨学与儒学曾并称显学.墨家门徒众多,影响广远.秦汉以降,由于秦皇汉武文化政策的影响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墨学失去了"显学"地位,但其文化影响仍有迹可寻,文人传习历代不绝.清代,墨学渐次复兴;民国以后,墨学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墨学史进行研究,梳理墨学形成、流传的历史,探究墨学兴衰浮沉的原因,总结历代墨学研究的成果,发掘墨学中的积极进步思想,既是墨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学术总结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墨学史的研究,或局限于墨学形成的某一方面,或局限于墨学流传的某一阶段,或仅对墨学流传史作大致勾勒,一直没有墨学通史著作问世.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杰文教授的<中国墨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墨学研究史上,章太炎的墨学研究有着独特的地位.章氏在墨学研究上的最重要贡献是"述学",即学术思想的诠释与贯通.章氏抽绎墨学根本观念,认为兼爱、尚同是墨学的核心观念.至于墨学"十论"中的其它内容都是兼爱、尚同的补充或扩展.他对墨学其他思想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观念来进行的.章氏对<墨经>研究也相当重视,主要集中在墨家逻辑学、知识论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章氏的墨学研究在求是与致用之间,表现出鲜明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美国驻华领事官员与地方基督教是学术界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以往论著集中讨论传教士对美国、对华外交的影响及美外交当局利用教案扩大在华利益等问题。上述内容难以完全呈现美国驻华外交官与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复杂关系。本文尝试梳理晚清美国驻闽领事馆档案,分析地方基督教与外交体制相互渗透、传教利益与外交、商务利益相互角力以及领事对待华人教徒的矛盾心态,初步探讨晚清美国驻华外交官与基督教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一份晚清教会名册的统计分析发现,近代以来,潮汕基督徒的人口特征较为稳定,除了男女性别比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生了逆转以外,老年信徒多、信徒受家庭影响而入教者较少、信徒来源地相对集中等几个特征基本没有变化。这种特征的形成是与潮汕地区以地缘、亲缘、族源为纽带的乡族社会紧密相关的。研究表明,地方文化在近代基督教发展过程中具有潜在而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晚清来华基督教传教士的历史活动既体现在百年的时间长河中,亦展现在相异的空间建构内。早期来华传教士因受制于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生存境遇极其逼仄。鸦片战争后所形成的条约体制拓展了来华传教士的身体存在与活动空间。传教士活动空间的新造与延伸,与原有的传统空间形成冲突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晚清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微观的身体活动与空间建构,为基督教在华历史叙事模式的形成做了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0.
整个北美基督教阵营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围绕着传统信仰与现代观念的关系问题,经历了两次对当今世界基督教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大分化和大重组,并最终导致形成了当代基督新教的具有不同思想和信仰特征的三大阵营。探清基督教在这一时期的演化与发展脉络,对于全面把握当今基督教运动的起承转合具有直接关系。本文对北美基督教在从19世纪晚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着现代观念与传统信仰之间的张力所发生的神学争论、思想)中突、教会分裂和阵营重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汤士文 《天风》2023,(1):15-17
<正>吴雷川(1870—1944)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基督教思想家和本色神学家之一。与赵紫宸、吴耀宗、诚静怡等具有西方留学背景的基督教领袖不同,吴雷川是进士出身,在晚清被点过翰林。作为经过科举道路、有进士出身的基督教领袖,吴雷川在民国时期是独一无二的1。他所写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和赵紫宸的《基督教哲学》、吴耀宗的《没有人看见过上帝》,被认为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神学思想的三本书2。本文以吴雷川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第十章标题“基督教更新与中国民族复兴”为题,从吴雷川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创作背景,然后说明吴雷川先生为何强调基督教更新,最后谈谈基督教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何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芹 《管子学刊》2008,(4):33-36
晚清时期,面对着中国社会的危机,管子思想倡导的富国强兵理念成为人们救时之良策。以王树楠为代表的晚清士人对管子思想进行重新进行解读和认知,在“尊王变法”、“商战攘夷”、“兴商富国”等方面赋予管子思想新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有机宇宙论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的挑战。而天演论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的科学宇宙论,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论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被一个超越的上帝创造的;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论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论,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的神创宇宙论和机械宇宙论。这是天演论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4,(7)
<正>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中国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主要指经济模式的改革,但深层次上是文化观念上的改变。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发生了积极的文化改变,也发生了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思想、契约思想和原罪思想对西方基督教伦理有深刻的影响,进而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将他们的伦理观念与中国相应的伦理观念及其对文化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明确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文化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文化概览卓新平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以基督教为其存在基础和凝聚精神的文化形态,包括其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相关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在约两千年的发展中,这一文化形态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神学理论建构、哲学思辨方法、语言表述形式和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基督宗教来华,自唐至清,几番进出,真正立稳根基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则始于晚清.此番福音东传,用蒋梦麟的话说是"骑着炮弹来的".耶稣"骑炮弹"的比喻虽未尽妥贴,却生动地道出了基督教对于中国所具有的"异质"、"强势"特征.与明火执仗的暴力征服相较,基督教(新教,下同)通过引介西学、移植现代技术以及弘扬行善济世的博爱理念促成中国社会近代转型,却在更深层意义上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破坏中国既有社会秩序并插足国家政治.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撤出之后,基督教与中国的"文化冲突"延续不断.  相似文献   

18.
康德为道德寻求客观依据而确立的道德律令,继承了基督教传统道德金律的律法、普世、上帝等观念。但是康德并非简单地蹈袭了基督教文化传统。他要为具有普遍性价值的道德律找到一个新的更为可靠的基础,这就是人的理性。因而,他从理性角度赋予了这种基督教传统文化思想以新的时代意义。这种新的解释具有现代科学理性及人文性特征,从而对后世学者在道德问题上的探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代医学整形技术通过报刊传媒推介至晚清中国,实现残缺身体的修复与再造,备受时人关注。晚清女性欲借助医学科技调整体态容貌,进而把身体改造得更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的不安。晚清文人认为医学科技的发展应有道德伦理价值导向,"毁体修容"是对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和妇容观的背叛。随着民国电影业的发展,医学整形技术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一种全新的美容观念引发了社会对中国传统身体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6,(3)
正基督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虽是外来宗教,但其并非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而是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为中国神学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通的:1.基督教的一神崇拜与中国固有的对天的观念本没有多少冲突在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中,虽不免有多神崇拜的倾向,然而认为群天之中,有一至高至尊的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