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智度论》是相传为龙树所作、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著名大乘佛教论典,堪称《小品系般若经》及《大品系般若经》最早的及规模化的一部注疏著作,在大乘佛教思想史上也向来有"百科全书"的美誉。本文根据《大智度论》末卷阐释般若、方便二种菩萨道辩证关系的疏文,揭显此论在般若经诠释及大乘佛教教法思想建构方面的特殊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所长、佛教大学教授山雄一一、宇宙之构造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的特色之一,是在将大乘佛教的宇宙观,与小乘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宇宙观做比较讲述这一点上,不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因其宇宙观皆各与其佛陀...  相似文献   

3.
身振 《法音》2009,(10):11-13
正佛教倡导和平,更以慈悲救世的行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慈悲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究了《大智度论》之传译对鸠摩罗什、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的具体影响,认为《大智度论》是《注维摩诘所说经》释经材料的重要来源。《注维摩诘所说经》对《大智度论》的征引不仅推动了般若学说在南方的讲说和传播,且对佛经义疏体的兴盛有助推之功。其解经例引故事以阐经义的方法,开启了东晋庐山慧远唱导"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之先河。唐代敦煌佛教讲经文"说缘喻"也是此种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陈星桥 《法音》2003,(11):35-37
十一、居士与养生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  相似文献   

6.
龙树在《大智度论》表达了佛教的语言观:语言功能是有限的,同时又有文以载道的伟大意义;语言有传义功能,但其最终有效性也有限度。  相似文献   

7.
频伽藏》16500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99年佛教常识台历8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18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佛教东渐》20元《地藏经法研究》20元《大智度论的故事》19元《佛教人物古今谈》36元(各大德撰)《清凉梵音》CD盘75元《王舍城的悲剧》(两碟)VCD50元佛教画藏系列:《名尼篇》120元/《释迦牟尼》120元《禅宗公案》12…  相似文献   

8.
书讯     
奚亚男 《世界宗教研究》2015,(3):114+145+157
大智度论校勘(上、下册)[古印度]龙树菩萨著/鸠摩罗什译/弘学校勘/2014年6月出版/398.00元/ISBN 978-7-5097-5834一2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智度论校勘》是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相传本论的原文有十万颂,据推测,今本百卷是鸠摩罗什缩译而成。罗什译本中,最初的34卷为全译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取其足以开释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论若全部译出,或将十倍于  相似文献   

9.
《大乘大义章》简析张竟业《大乘大义章》是由庐山慧远(334─416)的提问和后秦鸠摩罗什(350─413)的回答构成,根据《般若经》和解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中所说的佛教教义,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各自观点和见解的文书。它收录于大正藏第45册(122─14...  相似文献   

10.
鸠摩罗什入关后《大智度论》的译出,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庐山慧远正值此时,较早学习了《大智度论》,并就佛身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法身”存在的诸多疑问求教罗什。在两人的书信集《大乘大义章》中,慧远将法身理解为有形有相的实体。与罗什交流后,慧远对法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纠正,但法身实有思想仍未改观,这为晋宋之际佛教义学的转向发挥了重要的理论铺垫作用。因此,探讨东晋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有助于凸显其在中国佛学思潮转向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6,(2)
一、中国佛教的社会福利观念1、慈悲心一般称基督教为爱的宗教,而称佛教为慈悲的宗教。佛教确实是慈悲的宗教。净土教的圣典《观无量寿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一般作“怜爱”、“怜悯”、“同情”等解。慈和悲原本分开来解,《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里的慈有与乐,悲有除苦的意思。佛视一切众生为其子,解除人生苦恼,给予人生幸福,这就是佛的慈悲心。南本《涅槃经》卷十四、昙鸾的《净土论注》卷下,有把慈解作拔苦、悲解作与乐的说法,与上述龙树之说相反。我们把慈和悲作同一意思来解,可说慈悲即怜悯。如果用其他的表现方法来说,慈悲也可叫做爱的纯粹化。把它比做母亲对子女的爱也未尝不可。依佛教来  相似文献   

12.
《佛光大辞典》560元/《中华佛学通典》420元《中阿含经》(上、中、下)60元《增一阿含》(上、下)45元《杂阿含》(上、中、下)68元/《长阿含》(一册)25元《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45元/《频伽藏》16500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99年佛教常识台历4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23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佛教东渐》20元《地藏经法研究》20元/《大智度论的故事》19元《佛教人物古今谈》36元(上下册各…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11)
正一、五种相承佛教传入中国当为公元一世纪前后,兴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其后,中国十分盛行由印度传入的汉译佛教经典。出身于西域龟兹地区的鸠摩罗什(344-413)被迎入长安,先后汉译了天台所依经典《法华经》以及《大般若经》、《阿弥陀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此外,还汉译了《中论》、《大智度论》等中观教派的论著,被誉为伟大的译经家。至今,其译经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辩中边论》、《大般若经》第二会卷488和《大智度论》为中心,对瑜伽行派和《般若经》以及中观派所说之十六空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并从四个方面对三者阐释的异同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指出唯识学者对十六空的阐释侧重于有情能所的角度来说,对于空性、真如则侧重于有的角度加以诠释;而《般若经》和中观派则偏重于从一切法平等和空的角度来说。另外,本文还特别指出了龙树在其《大智度论》中也从有情妄执的角度来谈论空,对于第一义空也从肯定和真实有的角度加以阐释。由此可略窥唯识与中观在空义阐释上的会通与歧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经卷,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是佛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构成元素之一。佛寺建筑是佛教精神最直观的表现,是弘扬佛教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一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置的各种精舍。佛教典籍《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时隔两千多年,这些精舍的建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卷BD14677是佛教徒以佛性论义疏《老子》的残卷。写卷可题作“义疏”,因为佛教徒讲疏外书也属义疏学。写卷当作于武周时期,与写卷S6044虽不可缀合,但确属同一类文献。写卷并非道教重玄学派的著作,虽然二者皆据佛理,但仍存不少差异。写卷主旨是以华严宗圆教思想重释《老子》。所言“摄末归本”,并非唯识学“五重唯识观”之一,而是华严宗“事理无碍”观。所言“一相即一切相”则是华严宗“事事无碍”观。所言“有为互无”则是华严宗“括六相”的圆融观。写卷体现当时佛教兴盛,直接义疏道教经典,以广宣教义,故在隋唐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文献中散藏有《辞娘赞文》写卷9份、《五台山赞(文)》写卷16份。敦煌写卷《辞娘赞文》有单写本和连写本两种形式,其连写本则与《五台山赞文》抄录在一起,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辞娘赞文》敦煌连写本的文献梳理、内容述要和隐喻诠释,可以管窥以文殊菩萨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佛教信仰在9世纪至12世纪之剪影。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传佛教简论郭朋编者按:这篇论稿,是郭朋同志应约特为本刊撰写的。郭朋同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学者,三中全会以来独自完成并出版了12部专著,在我国学术界影响甚巨,其中三卷本《中国佛教思想史》获国家优秀图书奖。这篇论稿虽短,却高度概述了中国佛教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宗澄 《法音》2023,(10):5-16
本文探究的“但空”思想,是特指吉藏(549-623)对《大智度论》中提到的“但空”之文的一种解读,而吉藏对《大智度论》中“但空”的解读,明显带有时代的印记,这与吉藏所处时代文化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南北朝时期,正是唯识学所依的论典《地论》《摄论》传入并流行的时期,在逐渐形成的“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种种新思想的碰撞下,吉藏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法印论     
佛法心髓,就教下言,总摄于佛法印;就宗下言,总摄于佛心印.印,梵语曰穆德罗(Mudra),义为印玺、标志.法印,即佛教正法的标志,为鉴别是否佛说的衡准,乃佛法与外道法的根本区别点.言印者,喻此法如印玺,真实决定,不容移改,不可能被驳倒、证伪.又印者印定义,佛法印意谓法王佛陀印证确定的佛法正旨.《大智度论》卷22云:"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