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普通逻辑中,正确地把握联结项的逻辑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所谓的联结项,是专指复合判断中联结肢判断的逻辑常项,诸如“并”、“或”、“如果,则”、“只有,才”、“当且仅当”、“并非”等。这些联结项在普通逻辑中的性质和作用,可以从下述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联结项都具有确定的逻辑涵义,它们的不同涵义规定了复合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逻辑特征。假定有两个简单判断,当我们用“并”作联结项去构成复合判断时,它的逻辑涵义便是只有两者都真时它才真;当我们用“或”作联结项去构成复合判断时,  相似文献   

2.
3.
我们是谁?——道德普遍论与经济优先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是谁?———道德普遍论与经济优先分配理查德·罗蒂著萧俊明译在何种情况下一个人才可能提出“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当某人试图左右其听众使他们组合成一个更具凝聚力的社团时,提出这一问题似乎最合时宜。一位政党领袖在一次政党集会上可能提出这种玩弄辞令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外化)一词在日常生活、科学和哲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其中大部分可以认为是从这个词的词源与词法所启示的一般意义演变而来的。异化是某物或某人离异(或外在)于某物或某人的行为,或者这种行为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异化的意思往往是指背离以前的朋友或伙伴。在法律上,它通常是指把财产从某人转移给另一人,不论是出卖还是赠送。在精神病学中,异化通常是指偏离正常状态,也就是精神错  相似文献   

5.
在第八届国际美学会议上,有一个小组专门研究美感的对象问题。可以说,所有发言人都毫无例外地承认,只有在主客观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才能够把握美感对象。会上宣读的报告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作者都没有把认识论问题和本体论问题彼此割裂开来,相反,他们都强调,美感对象的特征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或同一。因此,美感对象就是“本体论认识”的一种特殊情况。会上宣读的报告所使用的术语,其涵义驳杂不纯,这就使上面所说的观点一致出了问  相似文献   

6.
王艾宇在来稿中指出,无论从历史或现实看,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都是应该肯定的道德范畴,它包含着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些非常积极的精神。他认为仁作为一个深层的社会意识和大众化的观念,古典涵义是孔子所说“仁者爱人”,其现代涵义,正如毛泽东所说,“仁象现在的亲爱团结”。笔者认为义就是惩恶扬善的精神,仁是行  相似文献   

7.
只有当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时,新学科或其分支的出现才得到证实。看来,这是十分自然的。例如,科学深入到了解原子的秘密时。就导致原子物理学的创立。由于聚合物的合成,产生了合成化学。那么加强系统研究的推动力是什么呢?在这里发现了什么新东西呢?要知道,系统在过去就存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萨多夫斯基写道:“现时代,系统问题和相应术语已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之"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之“善”最深层次的内涵乃是现代科学在本性上所具有的“优越”,而科学的自成目的使一种纯粹的科学活动成为可能,这是科学因其自身而固有的善。科学之“福利”与科学之“德性”(智慧),是在“对人有用”或“令人愉悦”的意义上而成为“善”的。在科学之“善”的概念内涵中有异常明显的两难。只有当我们真实地注意到那在科学的实际进展中愈来愈令人不安同时又是不可回避之物之时,科学才可能是优越的、自由的(自成目的)、有用的、令人愉悦的。  相似文献   

9.
以新实证主义科学逻辑学的变种为基础的经验一分析的政治学理论(人们也把它称之为演绎-经验的,或者经验-概括-归纳的政治学理论),比规范的政治学理论庞杂得多。经验的政治学理论,只有当它是系统的时候,才称得起为“理论”,也就是说,只有当它能够用形式上没有矛盾的演绎方法来解释和预测种种事件的时候,才称得起为“理论”。这种类型的理论陈述必须尽量普通化和富有陈述性,并且必须具有探讨形式。然而,关于政治学理论探讨的范围和概括水平的高低问题,在实证主义者中间却没有统一的认识。R.K.默顿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科学中,只有中间理论才是可行的,并且认为,成千上万的经验研究家们试图获得一  相似文献   

10.
与人的参与相关的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写道:“当科学之环变得更大时,它会在更多地方碰到悖论。”我的兴趣既不在尼采这个人(虽然他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也不在尼采的作品,而在于这个评论本身上。也就是说,我希望在这里理解的评论是与我们时代的思想和经验有关的,而不仅仅是尼采时代的东西。评论是有关“科学之环”的,所以我关心科学,想看看科学知识之环增大时,世界如何变得更为荒谬。可以用任何科学领域的材料来阐明尼采的评论,但我在这里只想考虑两个例子。 我的第一个例子来自于一个只有少数人熟悉的领域,对于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来讲,它本质上是极其深奥的,这就是量子力学。我并不想在此谈论专门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打算描述这个理论,只是在当讨论问题需要时,我才对量子力学作些描述,而从开始讨论到问题深入下去,都会涉及“如何解释”量子力学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实在论有两个基本的论题,一是认为科学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是有指称的二是认为科学理论是近似的真的。第一个论题涉及指称理论,第二个论题涉及其理论。显然指称理论是真理论的基础。因为只有当科学理论的概念先有指称即它意指一个客观世界中的对象,而后才可能导致科学理论与客观世界相符合,因而才能得出科学理论近似的真的结论。科学实在论的指称理论涉及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指称的确定性,二是指称的本体论承诺。本文想仅就指称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作一点粗浅的评述。科学实在论者认为,一个语词,它本身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具体名词,但…  相似文献   

12.
靠谱     
计文 《天风》2017,(9):1-1
“靠谱”一词,往往是现在人们评判他人处事为人的一个褒义词,成为继一个人“善良”、“勤奋”、“正直”等良好品格之后的又一个社会生存之优点。顾名思义,“靠谱”原是指一个人唱歌或奏乐过程中“着调”而不“跑调”的好状态。当某人被人们形容为“不靠谱”时,那便是指他为人处事不着边、不规矩、没正形或靠不住,甚至是不正经、不干正事之意。“靠谱”说起来简单,落实却复杂;听起来像感觉,做起来是规则。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上的客观性(objectivity)涵义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古希腊人没有在知识与价值、科学与哲学、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对柏拉图来说,“客观”实在是借助“善”的理念或形式刻画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在每一事物被秩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事物的“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1]“客观性”概念似乎已经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见解中,它意味着,关于结果的“为什么”问题没有一个是通过回答它们的过程来回答的。[2]巴姆在揭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客观性的一种涵义时说…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轉变     
作者认为目前已掌握了一种逻辑方法,它使传统的哲学体系(被称作“形而上学”)间的争论成为不必要的,传统的哲学争论已到结束之时。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哲学的转变”。这个所谓“转变”实质上就是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就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宣布为没有意义而加以取消。即不再认为哲学是一种世界现,而把它降低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现将其主要论点提要如下: “我确信我们正处在哲学底最彻底的和最后的转变之中,……即哲学体系间的无结果的争论已到结束之时。……现在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它使每一个这样的争论在原则上成为不必耍的。……维特权斯坦(在1922年的《逻辑哲学论》中)是推进到达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个人。“每一种认识乃是一种表达,一种描述,……而这能以任何的方式,通过任何的语言,应用任何一种任意制定的记号系统来达到的。所有这些可能的描述方式……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逻辑形式。一切知识只是由于其形式,才成为知识……。这一简单的见解……使传统的认识论的问题得到解决。对表达、描述的本质的思考……代替了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因此没有在原则上不能回答……不能解决的问题。迄今认为不能回答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无意义的文字序列。”“无论哪里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在理论上人们总是能够指明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证实的活动,即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最后终点,总是同样的:即出现由观察、山直接经验所断定的确定的事实。……除通过观察和经验科学以外,对真理没有其他的检验和证实的方法。……每一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即都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系统,……全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在此之外,不存在‘哲学的’真理底领域。哲学不是命题的系统,它不是一门科学。”“哲学就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陈述的意义被发现或被确定。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所涉及的是陈述的真理,哲学所涉及的乃是陈述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形而上学者的努力一向都集中在这一荒谬的目标上,……就是要说那不可说的东西。……形而上学的没落并非因为它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件人的理性所不能胜任的事,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问题。”“我们认为不确定的和纯粹或然的性质是与哲学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或然性或不确定性概念是完全不能应用于明确意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哲学所赖以构成的东西。……的确,只是由于这种性质,哲学体系间的争论才能终止。……今后将不再有谈论‘哲学问题’的必要了,因为人们将哲学地谈论一切问题,这就是说,有意义地和清楚地谈论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游戏三昧”是中国禅思想中一个重要而又不易厘清的概念 ;特别是它与佛教戒律之间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禅的自由观念以及所谓狂禅概念的判释。这一问题在汉语禅学思想的研究中虽略有所涉 ,但问题远远没有说清。关于“游戏” ,席勒说过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完全是人。” (席勒 ,第 4 50页 )可见 ,“游戏”不仅是一种嬉戏的活动 ,它与某种严肃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关联。禅宗的游戏具有一般游戏意味的特性 ,而又不能完全从同构型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 ,必须充分关注到禅宗特有的文化脉络和其游戏活…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发展伦理研究中关于"发展"的伦理涵义的考察,有三条进路:对经验的事实的归纳性表述;从某一或某些具体问题的反思出发而达到伦理上的突破;一种广义视角的综合.它们都无法保证"发展"的伦理涵义的普遍必然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发展"概念本身来阐明它的伦理涵义,这是发展伦理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和前提性论证.我们会发现,必须给"发展"加上一些限定条件,它才具有伦理涵义.  相似文献   

17.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有位名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会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相似文献   

18.
最近的科学学,或科学哲学的思潮,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动向,就是强调科学的“自我洞察”。这种前科学的、或者说联系“超越论”的格局来理解科学自身的动向,对社会学来说,也并非绝不相干。例如,曼海姆(K.Mannheim)的知识社会学”,就把知识的正确性问题与知识的产生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社会学的社会学”或“复归社会学”等主张,也都把重建放在探明使社会学成为可能的“基础构造”上面。哈贝马斯与阿尔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它与哲学是关系密切的。冯特本人是心理学家,也是哲学家。布伦塔诺、屈尔佩、铁钦纳、詹姆士、苛勒、考夫卡等等都莫不如此。华生否认哲学,但是他对哲学的否认,其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所以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何况心理学本身含有社会科学的因素就更难逃出哲学的掌握了。问题在于我们究竟愿意受哪一种哲学的支配。就我个人来说,或者就我国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工作者来说,都深信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科学心理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只有这种思想才能引导我们建立名副其实的科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20.
西方论著中的混淆! “歧义”意即“分歧的意义”。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P,当它有超过一个意义时,便有歧义。但是,它与“歧义谬误”不同!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意义。歧义谬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意义而引起的;第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句子语法结构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