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富熹   《心理科学进展》1984,2(3):45-50
近年来认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数学思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性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对儿童的算术能力作认知诊断。这是根据学校里算术教学实践的需要而提出的。例如算术老师通常会发现某个学生在课堂上算术成绩很差,但在其它课外活动中却表明他至少具有一般的智力水平,而这儿童既不象智力落后也不象情绪上受了挫伤。因此老师要求对这一儿童作一正式的诊断,以弄清造成他学习困难的认知的或其他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学儿童个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文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1,24(6):741-742
运用大五因素模式探讨儿童个性结构和特点最早是迪格曼(J.M.Digman,1986)研究小学儿童个性维度,结果证实学龄初期儿童人格特征主要由5到7个因素组成;其本意不是为了探讨儿童人格结构特点,而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大五模型。然而,在他的研究之后,许多研究者开始了对儿童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结构的探讨.并将儿童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结构称为“小五结构”。但是,应用这种方法研究儿童青少年人格  相似文献   

3.
国外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佟秀丽  莫雷  Zhe Chen 《心理科学》2005,28(4):933-936
儿童科学思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的研究课题。最近十年,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的研究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文章对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主要阐述有关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的特殊领域知识、一般领域策略、概念和策略的整合模型以及微观发生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研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儿童接触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更是儿童解放天性发展个性的方式,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也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的;而是由儿童通过心理结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在现代住宅小区中,儿童活动区的设计相对简单。从国内住宅区中儿童活动区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述现代儿童活动区景观的设计方法和要点,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居住区中儿童游戏空间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杰出的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 Piaget),一生致力于儿童智慧发展的研究。他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体系深受国际学术界的推崇,已成为当代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中的主要学派。本文试对皮亚杰的结构论思想作一概略的评述。一、结构论是一种研究方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乃是一种发展的结构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从低级的不完善的行动格式到高级完善的形式运算结构)与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的同化和顺化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皮亚  相似文献   

6.
1-5岁儿童运用方位句及方位介词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方位句是儿童语言中运用方位介词构成的表现动作趋向、位置移动和处所变换的句子。本文考察儿童对方位介词和方位词的运用情况以及方位句的结构类型和发展过程,初步分析儿童方位的习得机制。方法我们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1—1;5岁儿童中随机抽取了90名被试,其中男43名,女47名,按半岁间隔分为9个年龄段,每段10人,其中男女比例  相似文献   

7.
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揭示儿童的智慧发展规律,一直是心理学孜孜不懈地追求。在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研究的早期和中期,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尽管皮亚杰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更加关注认知结构在认知中的主导作用,但他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一反应”(S—R)的单向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9,41(6):557-564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生产过程不是个体理性决定的,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过程,是社会协商和互动的结果。有关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活动的形式方面的知识都是一定文化历史条件的产物。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会有许多新的收获。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和抽象,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理论先于经验观察,也高于经验观察,这种观点将理论建构置于经验工作之首,为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动允性是指环境提供给有机体的行动可能性。1977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首次提出了“动允性”概念。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含义。首先,动允性超越了传统二元论思维的束缚。它既不是环境方面的物理属性,也不是动物方面的主观属性,而是环境与动物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关系属性。其次,动允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与动允性的关系属性是一致的。它主张意义既不外显于事物的外部,也不隐藏于事物的内部,而是嵌入于有机体和环境的互动互补关系之中。最后,这种关系属性使它免于被归结为物理的或心理的性质,从而超越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发散思维”,是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心理学讲得较多的一个概念。它是与收敛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受固定的范围和方面的限制,而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标准去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现有知识的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由已知探索未  相似文献   

11.
课外阅读对儿童阅读的重要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汤爱平  张厚粲 《心理科学》1997,20(5):450-452
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美国Harman(1987)和中国舒华(1993)等心理学家有关儿童在正常阅读中伴随学习生词的研究,证明了儿童伴随学习效果的存在,并指出课外大量阅读对儿童伴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一种阅读活动。这种灵活自由,且主观随意性较强的阅读对儿童具有什么影响和作用?需要科学实验来加以证明。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是:(1)我国儿童课外阅读现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方式对不同年龄儿童词意理解,文义理解及相关知识有什么影响?目的在于为课外阅读的研究提供心理学依据,以促进我国儿…  相似文献   

12.
在神经心理紊乱中,恐惧反应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恐惧是焦虑性疾病的主要成分,焦虑性疾病的流行率为2%~4%,①然而恐惧的流行率报道却有很大的差异。目前临床对儿童时期的恐惧研究不多,而对成人恐惧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患者在儿童时期已有很明显的恐惧现象,②因此,临床应尽早发现。在回顾儿童恐惧的治疗和病因过程中,应先弄清楚儿童正常害怕的发育过程,以澄清儿童时期恐惧的评价、诊断和治疗在发育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潘开祥  张铁忠 《心理科学》1997,20(5):466-467
1引言儿童自幼便用模糊概念,模糊概念是概括地反映事物模糊性的概念。模糊语词在儿童的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理解精确概念一样,儿童对模糊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从不确切到确切的发展过程。与大小有关的差别量词是典型的模糊词,没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儿童语言中出现损率较高,所以本实验想就这类差别量词作一初步研究.2目的探讨4-10岁儿童理解大小概念(差别量词)的年龄特点,及达到成熟水平的发展过程,为幼儿园或小学儿童的概念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3方法3.1被试把4-10岁儿童按年龄分成七个组,分别对应于小、中、大班,小…  相似文献   

14.
微山湖区儿童智力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建  扬育林 《心理科学》1993,16(1):34-37
本文依据环境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理论对微山湖区船、陆两地生活的2318名5~16岁儿童少年进行了智力状况调查。并对其中298名儿童进行了较详细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生长、生活在陆地儿童的智商明显高于生长、生活在船上的儿童,又一次证实了生活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儿童宗教意识问题就成为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皮亚杰认为,不论是在儿童早期(3-7岁),还是在儿童后期(10-12岁),随着具体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和前因果观念下的泛灵论、目的论、人工论起重要作用,儿童自发宗教观念时隐时现。此理论被宗教神学家所利用,针对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适时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即所谓"三岁给我,六岁还你"。  相似文献   

16.
情绪智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同森 《心理科学》1998,21(4):379-380
1情绪智力是人类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曾做了一项实验,实验对象是4岁左右的儿童。实验者先发给儿童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你们可以马上就吃,但我有事出去一会儿,谁等我回来再吃,我将再发给他一块糖。有的儿童马上把糖吃了;有的儿童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吃了;还有的儿童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等坚持到最后。实验者回来后,坚持到最后的儿童又得到了一块糖。实验过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儿童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儿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合…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学业责任感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红兵  申继亮 《心理科学》1993,16(2):113-115
问题的提出学生学业责任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学习过程、结果负责任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学生主要的道德品质之一。60年代章志光等人研究发现学生责任态度的变化,对学习成绩具有积极影响。而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业责任感的发展,有必要探讨学业责任感发展的一般规律。皮亚杰指出:儿童对一个行为的责任态度由决定于行为后果转变为决定于行为动机,并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柯尔伯格进一步指出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前习俗道德、习俗道德和后习俗道德三个水平。1985年陈会昌研究指出7—16岁儿童责任观念的发展是由强制性水平、到半理解水平、再到原则水平。我们认为学业责任感与一般责任感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而且它包括对学业责任的理解认识、履行情况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本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实验目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广义的创造力指相对于个人或社会来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产品的活动,它是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因此,需要从小培养。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直  相似文献   

19.
儿童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卿素兰  罗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5,28(2):497-500
核心领域朴素“理论”是目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学前儿童已获得丰富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且大量的实验证明4岁儿童已经拥有心理理论,但是他们是否还具有其他核心领域朴素“理论”,这些朴素“理论”的发展是否具有同步性等问题,仍然是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争论的焦点。该文介绍了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新进展,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孔子既强调感知对于学习的作用,也重视思维对于学习的价值,并极力主张学习过程中感知与思维的辩证统一。然而,艾特金森一习福林(1968)记忆模型只强调感知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根本忽略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加工水平说则刚好相反,它们只强调思维对于学习过程的作用,完全忽略了感知对于学习过程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